鼠孩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华生于1920年代做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他有意识地给儿童灌输对有绒毛的动物的恐惧感,以便证明所有行为、态度都是可以被人为策划的。在今天看来,他的实验是极其荒谬的。
  小阿尔伯特最初和小白鼠一起玩耍,然而几天后,每当小白鼠出现在他眼前时,他都会大哭。根据这次实验改编的电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除此之外,还有一张与此实验相关的著名的照片。照片中,脸蛋肉乎乎的小阿尔伯特与长毛兔待在一起,背后是一只挥动锤子敲击金属板的手。只有9个月的阿尔伯特是一次著名的心理实验的主角,那次实验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那次实验代表着行为心理学的起步;另一些人则认为,证明恐惧感可以被有意地激发、扩散,并最终在无意中消除的实验,实则是诱导,甚至应当被定罪。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是忠实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者,他首次策划了这项实验。他与助理罗塞莉·海内(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实验中观察到,孩子在听到突如其来的噪音时,会做出恐惧的反应。由此,他提出一个疑问:恐惧反应是天生的,还是因为孩子早熟,或是曾经受过创伤引起的?
  华生的目标并不寻常。他想证明,即使孩子性格乖巧、情绪稳定,也能通过外界刺激发展出恐惧症。为了做实验,他需要一只小白鼠。1920年,华生已经是颇具名望的心理学家了。1913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为学家看心理学》的文章。他也因为这篇论文,被认定为行为学的奠基人。对于华生来说,心理学是需要实验的自然科学,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规则和研究方法。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察,他把实验对象从小白鼠替换成人类。他需要的实验对象是一名年龄足够小的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按照他的研究步骤,逐渐被“规范”。当时,他的实验表面看起来对孩子没有太大伤害。最终,小阿尔伯特被选中成为实验对象。这个孩子可能是华生研究室里实验助理的儿子。
  实验开始前,华生给小阿尔伯特做了一系列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测试,以确保他是精神健康、发育正常的孩子。小阿尔伯特在测试中表现良好。接着,他把小白鼠、兔子、狗、猴子、带绒毛的面具、不带绒毛的面具、绕成球的毛线,以及正在燃烧的报纸分别展示给小阿尔伯特。小阿尔伯特没有显现出任何恐惧的反应。华生的实验助理们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接下来的整场实验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接下来,华生把小白鼠放在阿尔伯特身边,阿尔伯特开始和小白鼠玩耍。这时,外界刺激出现:每次阿尔伯特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华生都在阿尔伯特的视线范围外用锤子敲击金属板,发出噪音。阿尔伯特哭了,但很快平静下来,并再次和小白鼠玩耍起来。当他刚接触到小白鼠的那一刻,同样的噪音又响了起来。于是,小白鼠与噪音这两种刺激被华生人为地联系了起来,并重复了多次。
  被操纵的孩子
  在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中,华生把小白鼠放在阿尔伯特面前,但是不再发出噪音。阿尔伯特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仅仅是看到小白鼠,他就哭了,并表现出恐惧的情绪。阿尔伯特将中性刺激(小白鼠)与令人焦虑的刺激(金属碰撞的噪音)联系在了一起,并把对噪音的恐惧迁移到了小白鼠身上。这还不是实验的全部:他恐惧的对象还从小白鼠延伸到了各种带绒毛的物体上。他在面对兔子,甚至是羊毛织物或带绒毛的面具时,都会哭出来。华生证实了他的假设:在一定条件下,对一种事物的恐惧可以被人为地激发。
  最后一次实验时,阿尔伯特的年龄是1岁零21天。华生在论文中承认,他没有为阿尔伯特进行后续的去条件反射治疗。也就是说,对小白鼠的恐惧伴随了阿尔伯特的一生。阿尔伯特6岁时死亡,其死因“没有被记载”——很有可能是对有绒毛动物的恐惧症。
  华生到美国各地巡讲他的实验结论,这也是他让助理们将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的原因。当时,用摄像机录制心理学实验的做法还极为罕见。一位名叫玛丽·库威·琼斯的心理学系学生参加了约翰·华生的其中一場演讲。后来,这位女大学生成为了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行为治疗的先驱。与华生正相反,玛丽治愈了一个遭受恐惧症的儿童。她通过一次次实验,把带绒毛的动物与令人愉悦的事物联系起来,减缓了那个孩子对于带绒毛动物的敏感反应。
  备受争议的实验结论
  现在,很多心理学家质疑华生的结论。实际上,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阿尔伯特确实形成了对有绒毛动物的恐惧。阿尔伯特的反应可以解读为疲倦、单纯对噪音的恐惧,甚至是害怕两名实验助理在旁边录像。华生对实验的描述令人迷惑。在施以刺激后,他对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程度进行了量化,并记录下来,然而,这些数据不够精确。还有一点,实验本应随机将噪音与小白鼠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有时小白鼠出现,没有噪音,有时小白鼠出现,伴随着噪音。然而华生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实验中,每一次小白鼠出现,他都让阿尔伯特听到了金属碰撞的噪音。因为华生没有遵循实验的随机原则,所以他的实验数据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尽管如此,华生的实验还是说明了现实存在的现象。他的实验为新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影响了当代的思想家,以及这些思想家对人类秉性的看法。幻想小说家阿尔多斯·胡雷将阿尔伯特的实验写进自己的小说《美丽新世界》(1932年出版),并不是一个偶然。在胡雷想象中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底层阶级的思维被社会规则“规范”,他们不喜欢书籍,也不喜欢他们不能理解的事物,例如鲜花。而上层社会则尽量避免底层的暴动和请愿,但是上层阶级把安抚民心的做法包装成了慷慨的品质:在社会的既定规则下,没有人渴望他们自身能力达不到的事物,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他们的命运。这种社会规则对人的“规范”,与阿尔伯特被人为操纵的实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阿尔伯特”这个名字并不是小男孩的本名,而是华生给他起的名字。
  小阿尔伯特的命运
  小阿尔伯特的身世很长时间都没有被揭露。2009年,北卡罗来纳州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尔·贝克深度调查了约翰·华生的实验记录和档案,得知了阿尔伯特的身世之谜。阿尔伯特的本名是杜格拉斯·梅里特,他是华生研究室实验助理阿赫维拉·梅里特和约翰·霍布金斯医院的一名职员的儿子。约翰·华生曾经供职于约翰·霍布金斯医院。杜格拉斯生于1919年3月9日。第一次实验始于1919年12月。1922年,杜格拉斯被检查出严重的脑积水——过量脑脊液聚集在脑腔而引起的疾病,也正是这种疾病,让杜格拉斯在3年后(即1925年)死亡。
  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杜格拉斯出生时就患有脑积水。华生可能对此早有察觉,如此一来,如果小阿尔伯特有什么闪失,那么他就可以逃脱部分罪责。一位心理学家和一位神经学家就霍尔·贝克的一篇论文写作了评论,评论称,阿尔伯特在实验中的恐惧反应与他的疾病有关。评论发出后,人们就有理由质疑华生的实验结果,以及“鼠孩”阿尔伯特实际的患病时间了。不过,时至今日,这也只是一种可信的猜测而已。
  至于华生,又是谁呢?他的自传揭露了他的往事,以及他的心理学理论的部分根源。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轻易地被他人“策划”。约翰·华生1878年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其母亲是一个恪守禁酒令的教徒,其父亲则是一个酗酒成性的人。约翰·华生的个性随他的父亲,他讽刺命运,认为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来源于家庭生活。他的父亲在他12岁那年离开了他和他的母亲,并与两名美洲印第安女人同居。少年时期,父亲的丑闻一直影响着他。他的成绩不好,注意力也不集中,甚至两度被警察拘捕。
  曲折的道路
  尽管童年不幸,但是约翰·华生进入大学后,还是决定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他请求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录取他进入哲学系学习。随后,他转向了心理学研究,并在1903年获得了研究博士学位,他当时的毕业论文主题是行为学动物实验。
  后来,他没有选择成为科学家或是教授,而是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1920年,他的妻子發现他出轨实验助理罗塞莉·海内,于是向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告发他。因此,约翰·华生被学校开除。即使他后来和罗塞莉·海内结婚,婚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那次绯闻也一直缠绕了他一生。
  他的理论都是建立于他的实验基础上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的名气渐长。华生想要向世人证明,出生于乡村的男孩,即使童年生活不幸,只要施以一定的机遇和条件,仍然可以成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
  他出版于1930年的著作《行为学》,被认为是行为学的奠基文献。他在这部著作中反驳了美国当时盛行的优生学。他写道:“给我12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然后让我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我能向你们保证,我能让他们成为你们希望的样子,无论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没问题:医生、法官、艺术家、商人,甚至骗子或是强盗。而这最终的结果与他们的天赋、爱好、习惯无关,也与他们父母的职业和基因无关。”
  [译自法国《大脑与心理学》]
其他文献
如今,社交网络的普及让互联网上的自恋现象也迅速地蔓延开来,社交媒体在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鼓励和助长着人们的自恋倾向。然而,“自恋”这个过去我们认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反而演变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来自澳大利亚的查莉和艾什莉两姐妹都是网上知名的美食博主,她们在YouTube上开设的美食频道“查莉的手工厨房”已经有超过70万人订阅,姐妹俩通过录制视频每
曾经的瘾君子迈克·林德尔,在睡梦中产生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创业好点子。传奇一幕:来自毒贩的关怀如同很多创业成功的传奇故事讲的那样,迈克·林德尔的故事始自一个毒品交易点。那是2008年秋天,林德尔又一次吸光了“快克”(一种毒品)。来自明尼阿波利斯郊区的他那年47岁,离异,是4个孩子的父亲。为了让濒临倒闭的初创公司起死回生,他已经有14天还是19天没躺下休息了,还隔三差五地跑到城里来找向他提供毒品的
“那是我的血,不是鹿的。”马里兰州华盛顿学院的大四学生艾登·克罗特兹利,盯着手掌心的红色液体说道。在学院新建的考古学实验室外面,她正和十多名同学一起,忙着将4具鹿的尸体分割切块。这些屠宰员手中拿的,是他们亲自将黑曜石、玄武岩以及燧石敲打后造出的工具,这也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一旁,他们的人类学教授比尔·辛德勒咧嘴笑着。尽管好几天没刮胡子,又戴着一条由海豹骨头、非洲猴面包树种子,以及他亲自熔炼制成的
他们研究抗癌药物,他们制造机器人,他们挑战几十年无解的数学难题……他们就是今年由西班牙皇家数学协会选出的6位西班牙杰出青年数学家,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百万美元的逐梦之旅——弗朗西斯·卡斯特尔, 30岁孩提时代的弗朗西斯·卡斯特尔就对费马大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费马大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它断言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yn= zn没有正整数解。这
沸腾的激情点燃了里昂,新一代设计者们用独具匠心与创意满满的海报装点了它的大街小巷。那些走遍里昂街巷的闲逛者、路人还有好奇的人,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法国第三大市镇里昂的墙面、门、巷子,或者庭院有时会转变成一片大的露天展览场地。为了推广摇滚音乐会,艺术家、插画家、设计者或者业余爱好者们在创意方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使得整个城市都活跃了起来。这个诞生于20多年前的设计传统一直发扬到了罗纳河和索恩河的
衣服和身体一样,都为心灵而设。衣服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罗马教皇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连他们鞋子的颜色、纽扣的数量也都有特殊含义。罗列佐·加马雷利是加马雷利裁缝店的继承者之一,他将向我们介绍教皇的衣帽间。主人公罗列佐·加马雷利于1972年出生在一个专为教皇世袭制衣的裁缝家庭里。他1996年从罗马大学工程学院毕业后在建筑行业工作。2007年,他成为专为教皇制衣的“加马雷利家族裁缝店”的管理者,为他年
一撮辣椒面或肉桂粉就能为一道菜增色不少,在这点上,非洲人和欧洲人意见一致。而印度人不以“撮”计量香料,而以“勺”。对于他们来说,香料不只是为菜肴添香,更为生活增味。卡里宝里香料市场的空气中混合着浓郁的香料粉末味儿,我们被呛得直流眼泪,咽喉也撕裂般的疼痛,头发、衣服上也都是粉末。帕德马,我的这位德里朋友,一大早趁着气温还没到炙热不堪的时候,带我们来到了这里。这是亚洲最大的香料市场。铝制的钵子和敞着的
2016年,湄公河从老挝到中国的新航線正式开通。作者乘游轮经过14天航行,从老挝来到中国云南景洪。河道急流、红辣椒,每一种经历都让作者难忘。我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向前走,4公里外有一个港口,港口隶属老挝政府,停泊在港口上的一艘游轮圆头圆尾,开放式双层甲板贯通全船,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中十分醒目。在接下来的14天,我将乘坐这艘“潘多占芭”号游轮在湄公河逆流而上,一路向北,从泰国、老挝和缅甸河段到达中国云南
我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工作时,深深感受到以色列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其中一部分犹太人更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情结。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以色列-中国友谊协会”的社会团体,致力于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工作。这些犹太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以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呢?原来,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也是中国人。”犹太难民在中国被视为兄弟姐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规模
去年十月中旬,看《老友记》看到莫妮卡和钱德勒计划去佛尔蒙特度假,突然想到此时东北红叶应当正浓,不如去看看秋色,顺便访友。于是我们定了佛尔蒙特州的小城伯灵顿作为目标,收拾好行李,出发了。航班经停纽瓦克机场,路过纽约附近正是下午。舷窗外,阳光照耀,黄绿斑驳的树丛中偶尔露出一角屋顶,一片院落,一方泳池。这片住宅区跟湾区有些类似,却多了些规划,少了点野趣。再次路过纽约附近的另一块区域,俯瞰下去,尽是灯火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