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如二年级教材"测量物体长度"一节,选取了学生所熟悉的教室里的课桌椅学习用具等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为使情景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学习用品"这一情景进行了大胆地改造,使其更符合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不仅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大小及其基数与序数的意义,而且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经历了构建简单数学模型的过程。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从学生有没有用钱买过东西入手,知道人民币的面值有哪几种,通过学生踊跃回答,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小卖部买学习用品。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上体育课,争着要去跳绳,操场上只能跳5组,每组有4个人,结果还有16个人在操场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三、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特别希望了解自己的生活。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觅数学。比如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我先让一学生在教室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左边走到右边,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这样走来走去?我说:"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这走路也隐藏着数学知识。知道了一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步子测量出距离。"我先让全班学生走一走教室,算一算走教室的长各用了多少步,再用卷尺测出教室的实际距离,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走教室的宽,看走了几步,算出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卷尺实际测量。当学生看到用自己的步子量出的长度接近实际值时,兴奋地跳了起来。从生活中寻觅到数学以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再以这样的步子回家、来校,求得学校到家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反过来也是更了解生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示的淋漓尽致。四、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联系班级中学生身高的实际,让学生计算小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學生都先求出身高的总数,再除以总人数,求出平均身高。教师告诉学生,如果组内同学的身高均在130厘米左右,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求出平均数呢?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先求出每个人的身高与130厘米的相差数,多出的与不够的相抵消后,求出相差数的和,再求出平均数,最后加上130厘米(或用130厘米减去),就得到全组的平均身高,与原来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同。 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需要解决诸如"这样做可以吗"、"够不够"、"怎样搭配"、"怎样分配"等等。因此学生要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作数学的思考和分析,从中又可以从运筹、优化、创新等方面促成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有一农户要卖24只公山羊和8只母山羊,全部一次卖每只380元,分开卖,公山羊每只480元,母山羊每只3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卖羊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卖:380×(24+8)=12160(元) (2)分开卖:480×24+320×8=1408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理财的意识。 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终将用于生活.这也是人教版教科书编排上的又一特点。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提出假如要给教室重新粉刷,应该粉刷哪些面积?需知道哪些条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粉刷的面积又是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提出:老师家正在建一道长40米,厚20厘米,高3米的围墙,师傅说每平方米要用砖480块,你们能帮我计算一下要准备多少块砖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起来特别有兴趣,学起来更有劲。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还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总之,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特别希望了解自己的生活。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觅数学。比如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我先让一学生在教室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左边走到右边,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这样走来走去?我说:"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这走路也隐藏着数学知识。知道了一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步子测量出距离。"我先让全班学生走一走教室,算一算走教室的长各用了多少步,再用卷尺测出教室的实际距离,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走教室的宽,看走了几步,算出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卷尺实际测量。当学生看到用自己的步子量出的长度接近实际值时,兴奋地跳了起来。从生活中寻觅到数学以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再以这样的步子回家、来校,求得学校到家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反过来也是更了解生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示的淋漓尽致。四、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联系班级中学生身高的实际,让学生计算小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學生都先求出身高的总数,再除以总人数,求出平均身高。教师告诉学生,如果组内同学的身高均在130厘米左右,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求出平均数呢?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先求出每个人的身高与130厘米的相差数,多出的与不够的相抵消后,求出相差数的和,再求出平均数,最后加上130厘米(或用130厘米减去),就得到全组的平均身高,与原来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同。 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需要解决诸如"这样做可以吗"、"够不够"、"怎样搭配"、"怎样分配"等等。因此学生要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作数学的思考和分析,从中又可以从运筹、优化、创新等方面促成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有一农户要卖24只公山羊和8只母山羊,全部一次卖每只380元,分开卖,公山羊每只480元,母山羊每只3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卖羊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卖:380×(24+8)=12160(元) (2)分开卖:480×24+320×8=1408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理财的意识。 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终将用于生活.这也是人教版教科书编排上的又一特点。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提出假如要给教室重新粉刷,应该粉刷哪些面积?需知道哪些条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粉刷的面积又是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提出:老师家正在建一道长40米,厚20厘米,高3米的围墙,师傅说每平方米要用砖480块,你们能帮我计算一下要准备多少块砖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起来特别有兴趣,学起来更有劲。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还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总之,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