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突破口.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并实践着用兴趣教学法去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一、抓住数学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老师必须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许多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复杂的逻辑推理中解脱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引发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基数”和“序数”这两个概念既抽象又深奥,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难用语言向儿童说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6只形态不同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从左、右两边去数一共有几只,通过数数,学生就知道这个“6”就是动物的总数.然后再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数,问学生第6只是什么动物?从右往左第6只又是什么动物?为什么都是第6只,却不是同一种动物呢?用这样的直观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领会到“6只”和“第6只”所表示的意思不同.6只是动物的总数,第6只是指次序排列在第6只的那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诱发学生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度量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它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教师可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拼剪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和等于180°.当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后,再进一步问学生:“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用巧妙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知识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极好方法.
例如,学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可以先出470÷5、10200÷25、2400÷25、12000÷125、91000÷125……一组计算题,然后问学生:“谁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目的得数?”当学生面露难色,限于能力无法解答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470÷5时,老师是用47×2算的,2400÷25是用24×4算的,9100÷125是用91×8算的.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维、仔细观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巩固、不断发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弄,让学生把7个苹果按每盘放2个的要求,看一看可以放几盘?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会发现放了3盘后,还多1个苹果.这时学生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剩下1个?剩下1个能不能再放1盘.”在学生积极思维、热烈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知道,剩下的1个不够1份,所以不能再放1盘.在学生动手、思维、讨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堆货物平均分,不一定正好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时,就有剩余,这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数叫余数.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四、捕捉学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不少学生会对万以内读数感兴趣,就可以编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写数:“一个数千位上的数字是2的两倍,百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双数小2,十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单数少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学生马上说出:“4000.”反应这么快,表现出学生由兴趣而引起的较强注意力,这道题综合性很强,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单数、双数及0的计算法则等,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教师因势利导地说:“谁能用已有的知识编一个多位数让大家猜猜?”这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欲.
平时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趁热打铁就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反之,思想火花就会泯灭.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和深化发展的过程,必须牢牢抓住不放.
一、抓住数学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老师必须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许多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复杂的逻辑推理中解脱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引发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基数”和“序数”这两个概念既抽象又深奥,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难用语言向儿童说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6只形态不同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从左、右两边去数一共有几只,通过数数,学生就知道这个“6”就是动物的总数.然后再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数,问学生第6只是什么动物?从右往左第6只又是什么动物?为什么都是第6只,却不是同一种动物呢?用这样的直观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领会到“6只”和“第6只”所表示的意思不同.6只是动物的总数,第6只是指次序排列在第6只的那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诱发学生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度量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它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教师可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拼剪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和等于180°.当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后,再进一步问学生:“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用巧妙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知识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极好方法.
例如,学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可以先出470÷5、10200÷25、2400÷25、12000÷125、91000÷125……一组计算题,然后问学生:“谁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目的得数?”当学生面露难色,限于能力无法解答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470÷5时,老师是用47×2算的,2400÷25是用24×4算的,9100÷125是用91×8算的.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维、仔细观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巩固、不断发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弄,让学生把7个苹果按每盘放2个的要求,看一看可以放几盘?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会发现放了3盘后,还多1个苹果.这时学生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剩下1个?剩下1个能不能再放1盘.”在学生积极思维、热烈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知道,剩下的1个不够1份,所以不能再放1盘.在学生动手、思维、讨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堆货物平均分,不一定正好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时,就有剩余,这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数叫余数.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四、捕捉学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不少学生会对万以内读数感兴趣,就可以编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写数:“一个数千位上的数字是2的两倍,百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双数小2,十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单数少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学生马上说出:“4000.”反应这么快,表现出学生由兴趣而引起的较强注意力,这道题综合性很强,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单数、双数及0的计算法则等,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教师因势利导地说:“谁能用已有的知识编一个多位数让大家猜猜?”这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欲.
平时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趁热打铁就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反之,思想火花就会泯灭.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和深化发展的过程,必须牢牢抓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