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于2006年秋开始实施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两学分。面对新课程实验,有的教师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在高中新课程培训会上,我就发现不少教师对课改持抵触情绪,有的不明白如何教。在评课中,有的教师就质疑设计这个教案的教师是否教过VB。其实,教师在提问前最好能够自己多学些课标,多研究一下教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才不至于提出上述的问题。反对课改的根本原因,是不少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依据教材内容及实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某些技术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其实,课改本身就是破旧立新,就是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时也是需要经历某些“痛苦”历程的。
内容概述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篇贯穿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根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规划设计实现,最后评价并修改完善。“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是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方法,认识其工作的一般过程及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校际差异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哪些案例(或话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程序设计。导入的案例可以多层次、多样化,重点是唤起学生兴趣并初步体验编程的快乐。教师要将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充分利用VB的特点,围绕实例进行代码编写,开始不必过多地介绍语句的功能和语法规则。
单纯讲解程序十分枯燥乏味。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行程序来体验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程序的结构和语句的具体含义。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仅靠教材上的一个例题,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规则,特增加一个与之相似的练习题,供学生改写程序使用。学生只有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其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在教材中,“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引用的是一个文本加密解密的案例。这里,教学设计时就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引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我们不妨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来解决,经过讨论后,教师再利用程序来解决它,这样比一开始就介绍一些枯燥的语法要好得多。学生知道生活中一些繁琐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程序来解决的,而且通过程序来解决要快得多、方便得多。整个教学流程图如下。
程序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陌生又新鲜的信息处理方法。因此,怎样让学生轻松入门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如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关键。头开好了,也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高中生初次接触程序设计时,教师没有必要墨守成规地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介绍什么叫“程序”等。实际上,教师只要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正是通过“兴趣”这个导入点,大胆采用非常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数学家张丘建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鸡翁一值钱5,鸡母一值钱3,鸡雏三值钱1,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人们又把它称为“百元买百鸡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心算,也可以通过列方程等方法计算。我曾经在班级做了个实验,发现把答案做全的学生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通过心算,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得到一组答案,而有的学生虽然列出了方程组,但最后却无法求解。这时,我适时地让学生看多媒体投影,启动教师课前编好的Visual Basic工程文件,只需要单击按钮一次,程序即可在不到1秒内显示出求得的所有解,而且正确、便捷。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并且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一定很复杂,后台一定很庞大。所以,在知道了程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之后,让学生们知道程序并不难就是下一个教学任务的重点。
“那么,程序解决问题的奥妙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适时打开程序代码。面对这样一段代码,学生不免感到很茫然。为了消除这种情绪,教师并不急于解说程序,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数学方法入手。对于“100元全买公鸡可以买20只,所以公鸡的数量应该是从0到20”的问题并不难以理解,由此类推,母鸡的变化范围是0到33,在此范围内逐个搜索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x、y、z就可以得出答案。此范围的搜索就是通过循环语句for实现的,即由for和next组成的配对语句,而两个方程就是条件(注意对照程序)。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程序的作用,而不会陷入到复杂的结构分析中去,同时觉得程序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深奥,能够保持信心学下去。实际上,整个程序代码也仅仅就是这么几条语句,学生可能还不懂什么叫“循环”、什么叫“循环嵌套”,但先别管它,先来看懂这条语句:“For cock = 0 to 20”,即设定鸡翁数为0到20,这条语句是整个程序循环的开始,与后面的语句“Next Cock”构成第一层循环,且这两句语句中间的所有语句都为其循环结构的循环体。循环变量Cock的初始值为0,循环体每循环一次其值增加1,直到Cock的值大于20,则退出循环。把终值设为20应该不难理解,因为鸡翁一值钱5,而共有100钱,故鸡翁Cock数不可能超过20,同样,鸡母数也不可能超过33。于是,我们又得到第二层循环:
For Hen = 0 To 33
*****
*****
Next Hen
在这个循环里,使用了一个分支结构,即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根据设定的条件来选择相应的程序语句执行。这里我们使用的是If语句,判断鸡翁、鸡母和鸡雏数分别为某一个值时,才能满足其价格正好为100钱。
If Cock*5 Hen*3 1/3(100-Cock-Hen) =100
(1)执行For语句:直接进入循环,执行循环体。
(2)执行If语句:判断条件为如果条件满足,回到上面执行循环体,否则跳出循环,执行For下一语句。
综观整个程序语句,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搞懂了数学问题就不难理解。至于变量、程序结构、函数、过程等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实例来说明。接下来,教师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动手做了,让学生体验编程及正确无误地输入程序。当学生出现运行错误时,教师应给予指导或邀请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地解决问题和体验程序的运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演示建立工程文件的一般方法,建立好窗体和控件后,由学生自己输入程序代码,体验编程过程,运行程序,看看计算机完成了什么工作。
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根据问题进行需要分析,然后规划、设计与实现。当学生出现运行错误时,教师应给予指导或邀请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帮助,体验程序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接着,为进一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可以作一些小小改动,再以小组为单位,抛出问题:中国古代数学有“鸡兔同笼”问题,一笼中鸡兔27只,共有78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呢?要求分组讨论,对于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很快解决问题,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反思
作为程序入门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自感觉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用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兴趣。这里只要求学生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让学生感到用程序解决问题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及时的实践使得学生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培养了相应的能力,那么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本节课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情境创设和学生的实践反思,引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主题。教师先用学生自认为很熟悉的数学知识暂时难倒他们,再用程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整节课采用讨论学习法及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数学分析过渡到程序解决,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程序解说。另外,教师对例题的选择也下了一些工夫。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设计的程序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也很容易理解。通过归纳总结,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内容概述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篇贯穿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根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规划设计实现,最后评价并修改完善。“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是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方法,认识其工作的一般过程及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校际差异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哪些案例(或话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程序设计。导入的案例可以多层次、多样化,重点是唤起学生兴趣并初步体验编程的快乐。教师要将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充分利用VB的特点,围绕实例进行代码编写,开始不必过多地介绍语句的功能和语法规则。
单纯讲解程序十分枯燥乏味。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行程序来体验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程序的结构和语句的具体含义。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仅靠教材上的一个例题,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规则,特增加一个与之相似的练习题,供学生改写程序使用。学生只有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其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在教材中,“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引用的是一个文本加密解密的案例。这里,教学设计时就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引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我们不妨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来解决,经过讨论后,教师再利用程序来解决它,这样比一开始就介绍一些枯燥的语法要好得多。学生知道生活中一些繁琐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程序来解决的,而且通过程序来解决要快得多、方便得多。整个教学流程图如下。
程序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陌生又新鲜的信息处理方法。因此,怎样让学生轻松入门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如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关键。头开好了,也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高中生初次接触程序设计时,教师没有必要墨守成规地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介绍什么叫“程序”等。实际上,教师只要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正是通过“兴趣”这个导入点,大胆采用非常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数学家张丘建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鸡翁一值钱5,鸡母一值钱3,鸡雏三值钱1,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人们又把它称为“百元买百鸡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心算,也可以通过列方程等方法计算。我曾经在班级做了个实验,发现把答案做全的学生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通过心算,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得到一组答案,而有的学生虽然列出了方程组,但最后却无法求解。这时,我适时地让学生看多媒体投影,启动教师课前编好的Visual Basic工程文件,只需要单击按钮一次,程序即可在不到1秒内显示出求得的所有解,而且正确、便捷。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并且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一定很复杂,后台一定很庞大。所以,在知道了程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之后,让学生们知道程序并不难就是下一个教学任务的重点。
“那么,程序解决问题的奥妙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适时打开程序代码。面对这样一段代码,学生不免感到很茫然。为了消除这种情绪,教师并不急于解说程序,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数学方法入手。对于“100元全买公鸡可以买20只,所以公鸡的数量应该是从0到20”的问题并不难以理解,由此类推,母鸡的变化范围是0到33,在此范围内逐个搜索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x、y、z就可以得出答案。此范围的搜索就是通过循环语句for实现的,即由for和next组成的配对语句,而两个方程就是条件(注意对照程序)。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程序的作用,而不会陷入到复杂的结构分析中去,同时觉得程序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深奥,能够保持信心学下去。实际上,整个程序代码也仅仅就是这么几条语句,学生可能还不懂什么叫“循环”、什么叫“循环嵌套”,但先别管它,先来看懂这条语句:“For cock = 0 to 20”,即设定鸡翁数为0到20,这条语句是整个程序循环的开始,与后面的语句“Next Cock”构成第一层循环,且这两句语句中间的所有语句都为其循环结构的循环体。循环变量Cock的初始值为0,循环体每循环一次其值增加1,直到Cock的值大于20,则退出循环。把终值设为20应该不难理解,因为鸡翁一值钱5,而共有100钱,故鸡翁Cock数不可能超过20,同样,鸡母数也不可能超过33。于是,我们又得到第二层循环:
For Hen = 0 To 33
*****
*****
Next Hen
在这个循环里,使用了一个分支结构,即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根据设定的条件来选择相应的程序语句执行。这里我们使用的是If语句,判断鸡翁、鸡母和鸡雏数分别为某一个值时,才能满足其价格正好为100钱。
If Cock*5 Hen*3 1/3(100-Cock-Hen) =100
(1)执行For语句:直接进入循环,执行循环体。
(2)执行If语句:判断条件为如果条件满足,回到上面执行循环体,否则跳出循环,执行For下一语句。
综观整个程序语句,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搞懂了数学问题就不难理解。至于变量、程序结构、函数、过程等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实例来说明。接下来,教师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动手做了,让学生体验编程及正确无误地输入程序。当学生出现运行错误时,教师应给予指导或邀请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地解决问题和体验程序的运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演示建立工程文件的一般方法,建立好窗体和控件后,由学生自己输入程序代码,体验编程过程,运行程序,看看计算机完成了什么工作。
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根据问题进行需要分析,然后规划、设计与实现。当学生出现运行错误时,教师应给予指导或邀请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帮助,体验程序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接着,为进一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可以作一些小小改动,再以小组为单位,抛出问题:中国古代数学有“鸡兔同笼”问题,一笼中鸡兔27只,共有78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呢?要求分组讨论,对于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很快解决问题,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反思
作为程序入门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自感觉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用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兴趣。这里只要求学生体验程序的运行过程和作用,让学生感到用程序解决问题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及时的实践使得学生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培养了相应的能力,那么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本节课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情境创设和学生的实践反思,引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主题。教师先用学生自认为很熟悉的数学知识暂时难倒他们,再用程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整节课采用讨论学习法及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数学分析过渡到程序解决,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程序解说。另外,教师对例题的选择也下了一些工夫。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设计的程序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也很容易理解。通过归纳总结,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