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富有内函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不少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活跃,但真正留给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却少之又少。我想,这与我们教师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盲目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有关,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缺乏对数学内涵必要而深刻的理解,不能达到数学学习的预期目的。
  “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数学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其内涵包含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都具有普遍意义,都是一种模式。郑毓信先生指出:“数学可被定义为‘模式的科学’,即在数学中我们并非是就各个特殊的现实情境从事研究,而是由附属于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模型过渡到了更为普遍的‘模式’”。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数学内涵应突出为: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打造富有内涵的数学课堂呢?
  
  一、准确把握数学的内涵
  
  数学教师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功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1)读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哲学、数学科学发展史等方面的书籍。(2)备课时,针对所教知识,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弄清知识的数学背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内涵。如教学《可能性》时,去读一读《统计学原理》中的相关内容;教学几何知识,则不妨去读一读欧几里的《几何原本》中的相关论述;教学《圆的周长》时,就去拜读祖冲之的“割圆术”。(3)把自己学习、阅读或参加各类培训获得的思考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随机事件,教学中进发的教学灵感,及时地通过教研活动和大家交流,或写成反思、案例、论文等形式表达出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教师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准确把握数学的内涵,“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才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亲近数学,最大限度地领略数学的魅力,促进其对数学更深刻地领悟。
  
  二、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秋。”这句唐诗揭示了要透过事物的表象来认清其本质的深刻哲理,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有些教师的做法是出示商店购物的标签,如0.3元,0.03元等,借此认识小数。最后学生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原因是这样的教学没有抓住小数意义的本质是十进分数。如果让学生分别找出一张正方形纸的0.1、0.01、0.001,就能让学生理解0.1是十分之一、0.01是百分之一,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较好地理解小数的本质意义。这样,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触摸数学,发现并领悟到数学的本质属性从而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小学生,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要“在意但不刻意”,要“画龙点睛”,多“点”自然就会通。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用三根小棒能搭成三角形和圆吗?(学生操作后交流)
  生:三角形搭成了。(展示)
  生:圆没有搭成,因为小棒不是弯的,所以没办法搭。(其余学生表示赞同)
  生:因为小棒太少了,所以搭不成圆。
  师:如果多给你几根,你能搭成圆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如果给很多小棒,可以慢慢搭成一个近似的圆;小棒越多,搭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于圆。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非常精妙的教学,妙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无声地感悟到了“极限”的思想,即小棒的根数趋于无穷则摆出的图形趋于圆。
  当然,还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应用解决问题思想、等量代换等,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寻求规律的思想方法,乐于思考,主动思考,学会思考。
  
  四、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而那些高度抽象和概况的约定俗成,几乎每一条都浓缩了人类几千年数学思维的历程,正是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好素材。以乘号为例,50个2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非常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显然是有的。①用文字表示:50个2连加;②2 2 2 … 2(50);③50 2;④2☆50;⑤2×50……但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合理呢?这就迫使学生去思考: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越简单越合理?在对上述问题的揣摩中,学生很容易发现:第①种方法符号感不强;第②种方法太繁琐;第③种方法容易与502混淆;第④种方法虽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但与第⑤种方法相比,它不能表示出乘法与加法的天然联系——既然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么符号可由加法符号旋转45度得来。这样的一个过程,折射出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比如观察、概括、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是一个清晰、完整的数学化的过程,其间也彰显了数学的文化力量。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要过早地把概念“符号化”,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让学生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致力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富有内涵的有效数学课堂,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和立体的,因为它流淌着教师的真实情感、真知灼见和真才实学,它不仅传递知识和方法,也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蕴含着美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弥漫着优美的数学文化,更是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不断优化教育过程的体现。它可以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培植一粒理性的种子,使他们拥有—颗数学的大脑,学会数学的思考。因此,就让我们在追寻富有内涵的数学课堂中智慧地成长吧!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新课程中倡导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多样性”、“引导性”,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那么,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不至于呈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反问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一、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城郊学校因其位置的特殊,办学环境较为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留守儿童多、学生辍学率高;家长配合率低、学生习惯较差等。这样的学校要打造质量品牌,赢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可从班集体的建设入手,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教育突破口,制度化每一个有利的教育细节,给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三维空间”,让城郊学校这座“森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一、引导班主任成为高瞻远瞩的“领头雁”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幼儿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依托侨乡特色,创设感恩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    众所周知,一本好书犹如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能让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残酷的口诛笔伐之后,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该走向哪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语文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只有亲历实验过程,学生才能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激趣引导,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片断一:  师:(出示烧杯和水杯,演示在烧杯里倒入50
今年新课程全员培训又到了,怎样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笔者总结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小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换角培训,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个细节及其作用,品尝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培训后得到较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一切学习活动都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