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童心 抒写真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
  
  众所周知,一本好书犹如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能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还怕他的写作能力低吗?现在编写的教材都有许多很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个有利的资源,在阅读中找到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时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1.积累好词佳句。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和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学生也是这样。学生写作某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对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因此要特别注重积累。没有语言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将是苍白无力的。改编后的新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好词佳句。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这一点,那学生在作文中不就可以把好词佳句信手拈来了吗?
  2.读写结合。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
  (1)空白补写式。例如,教完《荔枝》一课,我就组织学生将作者未说完的话补写完整,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情节扩展式。《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的画面写得非常简练。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生动描述下来。
  (3)结尾续写式。教完《凡卡》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描写,续写凡卡最终的结局。
  (4)相关迁移式。学了《猫》,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学着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的特点来。
  此外,阅读课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鼓励学生写随笔。
  
  二、在生活中抓住契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涌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结合校园生活,设计练笔活动。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同学习、—同玩耍、—同活动,其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均抓住时机设计练笔活动。如:活动中发现学生损坏花草树木,便让学生以《我的自述》为题作文;学校组织为贫困生捐款,让学生自己叙述《献爱心》活动;看到同学进步了,夸一夸《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对母校提出建议或意见,不妨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校的校长或老师,事后写下自己采访的过程及感受等等。此外,编墙报、出小报、小制作、小试验等,都是学生们经常性的动手动脑活动。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多发现、多思考、多体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个人感悟,抒写生活真情。
  校园是学生们的生活舞台,这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深切地影响着他们。教师要为学生的作文打开一扇窗户,让丰富多彩的内容融进作文。在这里,我尤其强调的是活动作文。活动是学生们成长的摇篮,他们做起来乐此不疲。但如果活动前,老师提出是为了作文才搞活动的,学生们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没劲了。其实,学生最怕写作文无话可说,但一旦经历了亲身的感受后,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在作文中回味,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2.学科渗透。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学科整合、渗透。其他学科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块发源地。因此,作文教学别忽略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
  3.向社会生活开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发学习的乐趣。我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社会拾真》集,主要记录社会见闻、热点透视,让学生随感而发,强调不虚构、不抄袭,表达形式自由活泼。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每周交流一次,通过“新闻发布会”、“自由演论”及自己的周记等,激发学生的“写真”兴趣,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写作习惯。
  
  三、让激励贯穿习作全过程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但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成功。
  1.降低要求,适时鼓励。在平时的作文中,只要学生的作文达到学段的要求,我就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促使他们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并让一部分习作突出的学生常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当他们咬笔头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会走到他们身边,轻声细语地给予启发引导,使其感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此时我尽量给他们指点思路,让他们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展示成果,体验成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在班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只是要个人觉得满意的作品随时都允许贴上“作文园地”,没有时间限制;另一种是在生活中捕捉到好素材写成周记。我的做法是每月定期评议一次,经过大家评议认可的作品,给予适度的奖励。在这些评比中,我均不限制名额,只要合乎要求都会榜上有名。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己写作的兴趣。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的刊物上登载,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凡是作文被发表的同学,我都鼓励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让大家有发现榜样就在身边,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作文为难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愉快地走入作文乐园,还需要教师在精心设计与指导上下工夫。
其他文献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新课程中倡导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多样性”、“引导性”,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那么,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不至于呈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反问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一、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城郊学校因其位置的特殊,办学环境较为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留守儿童多、学生辍学率高;家长配合率低、学生习惯较差等。这样的学校要打造质量品牌,赢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可从班集体的建设入手,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教育突破口,制度化每一个有利的教育细节,给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三维空间”,让城郊学校这座“森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一、引导班主任成为高瞻远瞩的“领头雁”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幼儿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依托侨乡特色,创设感恩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