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下面我就以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篇课文《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一、实践体验,开发利用人本资源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的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样都是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各种人本资源,充分挖掘各种人本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性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师不仅是儿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常常是学生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偶像”,因此。教师的智慧、职业、经验、言语、行为和表情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1)将上课老师作为课程资源。上课的老师既是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同时也能成为人本资源的被利用者。如果上课的老师没有孤立地把自己作为局外人,而是想方设法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那么或许就能精彩无限。
  在《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这堂课的开始,教师以聊天的方式,先说说自己的家住在余姚的什么地方,然后引出话题:“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让孩子们交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对余姚的部分行政区域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听课老师作为课程资源。凡是公开课,常常会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品德学科亦是如此。我们有时常常在绞尽脑汁地寻找教学资源的时候,却忘了听课老师也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在教学设计时巧妙地利用听课老师这一人本资源,一定能带来更多的精彩。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这堂课是全市的公开课,来听课的老师来自余姚的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在上课之前,执教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下一张小调查表,然后让学生去听课老师那儿。调查该老师来自哪个乡镇或街道,家住什么地方,并将调查所得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调查时注意礼貌。使用礼貌用语。学生接到任务后,拿着调查表,兴高采烈地前去调查。在这种氛围中,连平时比较腼腆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上课时,教师在让孩子们交流了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之后,请孩子们汇报课前调查所得。孩子们大胆地汇报着。这样一来,不仅使孩子们对余姚的行政区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使孩子们在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中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能力。听课老师这一资源的利用,让教学“活”了起来,达到了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2,合理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可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世界。品德课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人本资源。课堂上,我们有时不可能带着学生亲历各种生活场景,但是可以努力找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社会事件或者道德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把已知的内容搬进课堂。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一课课前,教师了解到班中有学生家住余姚大亭。每当杨梅成熟时,家里会有许多客人来采摘杨梅、品尝杨梅这一情况,上课时,安排了请这些孩子谈谈当时家里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情景,把学生平时头脑中无意的、随意的事件进行提升,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并让其他听的学生明白每当杨梅成熟时,我们可以如何来招待远方的朋友,使课堂上的引领功能外化成对学生以后生活的指导。
  3,合理开发利用社会人士资源。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能请身边的社会人士走进课堂。现身说法,那么学生获得的体验一定会更加真实。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这一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请来了我们学校对面埃迪尤外语培训学校的外教(他来余姚已有三年),让他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接受孩子们的现场采访,这位外教分别用英文和中文讲述了他对我们家乡余姚的美好印象。由于班上有些孩子平时见过这位外教,有的甚至在他那儿学习英语,因而对他的到来着,显得格外亲切和真实,他们被外教的话深深地感染。显然。他的真实性是成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生存的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图文信息、音像信息、网络信息等,这些信息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信息资源,增强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合理开发利用图文信息资源。
  图片是非常直观、形象的,它的展示很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激发其内在的情感。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一课在第二版块“说说特产,引发爱乡之情”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家乡不同季节的水果,然后全班汇报,此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课件逐幅出示从网上下载的水果图片,如樱桃、杨梅、黄花梨、葡萄、柿子等,当学生看到这一幅幅色泽艳丽的水果图片时,禁不住发出了“哇!哇!”的惊叹声,有的孩子还小声地说:“真想咬一口!”等学生欣赏完了家乡水果的图片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介绍除家乡的水果以外的其他特产。同样,教师又逐幅出示下载的图片,如豆酥糖、茭白、茶叶、大闸蟹等。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大声地喊着图片旁边特产的名称,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感。显然,学生的爱乡之情已油然而生。
  2,合理开发利用音像信息资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学生大多数都爱听音乐,爱唱歌。在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可以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第三版块“看看美景,激发爱乡之感”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美丽的四阴湖的录像,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孩子们一边欣赏着美丽如画的四明湖景色,一边静静地听着解说员深情的解说。此时,孩子们的爱乡之情进一步被激发了。
  又如,在第一版块和第二版块结束,当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被激发后,教师通过改编歌曲《可爱的蓝精灵》的歌词,组织学生分别用歌声来赞美家乡的特产和家乡的美景。这—形式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整体输出,而且还突破了“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难点。
  总之,只要坚持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只要拥有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会尽显生命活力。走向开放的课程,必将为德育课程带来勃勃生机,也将为师生学习新知、探索未知,形成良好品格和个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写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世界。课文只有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的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如:合作前学生无准备,合作中学生无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合作,而教师无事可做等等,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