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系统思维起源于系统论,它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认识方式,将系统思维应用在家校共育。从家校共育目标、共育内容、共育途径、共育评价进行阐述。
[关键词]系统思维;家校共育;立德树人
系统论认为所谓系统是所有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的组合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系统思维取决于系统论,通常认为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各要素的性质以及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的考察,它是人们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
系统的构成由三部分组成:要素、关联以及功能或目的。家校共育中具有系统的要素特征:即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教室、课堂、社会实践等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素;该系统的关联是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长与老师关系、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安排,家长学校制度,家校合作制度以及所有人之间的交流;而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系统思维引入家校共育,有利于深化家校共育的认识,优化家校共育的过程,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家校共育的目标要明确统一
系统论明确指出,构成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而家校共育的共同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面对的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个体,难免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学业、人际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时家庭和学校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精诚所至,目标一致,以期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因此,保持教育目标明确一致是家校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障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让家校行动保持一致,并肩前行。
二、家校共育的内容要协调并进
如何通过协调共育内容实现共育的目标呢?当然要发挥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势,各司其职,各取所长,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
比如,重智轻德,劳动教育的弱化,是当下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常态,怎样才能做到、做好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如何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当然可以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无论家庭还是学校,课堂还是课外,家长还是教师或是学生都是这个系统的要素;其次,要认识到要素之间的关联。可以从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充分的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失;最后,要认识到这一系统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懂劳动、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家庭里,家长侧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尤其在生活教育、做人教育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学校里教师则侧重于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体育教育教学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只有在共育内容上协同并进,才能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家校共育的方式要途径多样
目标明确了,内容协调了,那么,实施共育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创建共育机制,建立家长教育实践基地。比如,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管理。我们学校的值班,有一部分岗位为家长设置,让家长走入学校,走进课堂,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了解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家访”也是我校一项传统,每位老师都有家访的要求,让老师走进家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在家表现,为更好的教育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拓展共育途径,让教师专业指导家长。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苦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我校本着从实际出发,依托高新区庭教育网校家,利用我校“林老师”团队,开展系列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两年来,有数千名家长受益,受到家长一致好评。另外,让家长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是我校拓展家校共育途径的另一举措。每个周三的下午是第二课堂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程。如“法律讲堂”、“新风论坛”、“茶艺论道”等,这些课堂的主讲主要来自社会有相关经验的家长承担。
最后,同创共育平台,让教师牵手家长。开学伊始,按照学校德育处的统一安排,及
时组建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三级家委会,并制定学期学年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学校会议,根据安排一般要求部分家长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辐射和影响。经常举办班级主题班会,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予以讨论,探讨,形成一定共识。
总之,多样化的共育途径,已经使我校的共育初见成效,受益了家长、受益了老师、受益了学生。
四、家校共育的评价要多元立体
一个良好的系统,评价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对家校共育系统进行评价呢?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评价系统。因每个孩子的经历、成长环境、性格、认知都各有差异,所以对孩子们成长的评价也应该各不相同。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视角、多一个维度,就会多成就一个孩子。因此,评价孩子时注重“标准多元”、“视角多维”、“内容多样”。
我校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家校共育评价系统,即倡导宏观、中观、微观评价相结合;诊断、形成、终结评价相统一;自我、他人、系统评价相融合;学生、家长、教师评价相共生的基本评价模式,并有相应的评价量表。
比如,每个学期都会对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选出学期和年度“好家长”,“最具影响力的家长”、“最美家长”、“优秀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家校共育示范班级”、“最美新一人”等。
当然还要加强家校共育评价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评价范式。教会家长多元评价孩子,以期引导孩子多元发展,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为立德树人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校共育也是一个系统项目,提出用系统思维是换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家校共育,让家校共育專业化、系统化,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 215000;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关键词]系统思维;家校共育;立德树人
系统论认为所谓系统是所有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的组合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系统思维取决于系统论,通常认为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各要素的性质以及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的考察,它是人们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
系统的构成由三部分组成:要素、关联以及功能或目的。家校共育中具有系统的要素特征:即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教室、课堂、社会实践等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素;该系统的关联是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长与老师关系、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安排,家长学校制度,家校合作制度以及所有人之间的交流;而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系统思维引入家校共育,有利于深化家校共育的认识,优化家校共育的过程,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家校共育的目标要明确统一
系统论明确指出,构成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而家校共育的共同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面对的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个体,难免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学业、人际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时家庭和学校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精诚所至,目标一致,以期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因此,保持教育目标明确一致是家校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障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让家校行动保持一致,并肩前行。
二、家校共育的内容要协调并进
如何通过协调共育内容实现共育的目标呢?当然要发挥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势,各司其职,各取所长,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
比如,重智轻德,劳动教育的弱化,是当下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常态,怎样才能做到、做好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如何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当然可以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无论家庭还是学校,课堂还是课外,家长还是教师或是学生都是这个系统的要素;其次,要认识到要素之间的关联。可以从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充分的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失;最后,要认识到这一系统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懂劳动、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家庭里,家长侧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尤其在生活教育、做人教育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学校里教师则侧重于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体育教育教学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只有在共育内容上协同并进,才能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家校共育的方式要途径多样
目标明确了,内容协调了,那么,实施共育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创建共育机制,建立家长教育实践基地。比如,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管理。我们学校的值班,有一部分岗位为家长设置,让家长走入学校,走进课堂,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了解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家访”也是我校一项传统,每位老师都有家访的要求,让老师走进家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在家表现,为更好的教育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拓展共育途径,让教师专业指导家长。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苦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我校本着从实际出发,依托高新区庭教育网校家,利用我校“林老师”团队,开展系列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两年来,有数千名家长受益,受到家长一致好评。另外,让家长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是我校拓展家校共育途径的另一举措。每个周三的下午是第二课堂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程。如“法律讲堂”、“新风论坛”、“茶艺论道”等,这些课堂的主讲主要来自社会有相关经验的家长承担。
最后,同创共育平台,让教师牵手家长。开学伊始,按照学校德育处的统一安排,及
时组建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三级家委会,并制定学期学年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学校会议,根据安排一般要求部分家长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辐射和影响。经常举办班级主题班会,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予以讨论,探讨,形成一定共识。
总之,多样化的共育途径,已经使我校的共育初见成效,受益了家长、受益了老师、受益了学生。
四、家校共育的评价要多元立体
一个良好的系统,评价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对家校共育系统进行评价呢?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评价系统。因每个孩子的经历、成长环境、性格、认知都各有差异,所以对孩子们成长的评价也应该各不相同。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视角、多一个维度,就会多成就一个孩子。因此,评价孩子时注重“标准多元”、“视角多维”、“内容多样”。
我校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家校共育评价系统,即倡导宏观、中观、微观评价相结合;诊断、形成、终结评价相统一;自我、他人、系统评价相融合;学生、家长、教师评价相共生的基本评价模式,并有相应的评价量表。
比如,每个学期都会对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选出学期和年度“好家长”,“最具影响力的家长”、“最美家长”、“优秀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家校共育示范班级”、“最美新一人”等。
当然还要加强家校共育评价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评价范式。教会家长多元评价孩子,以期引导孩子多元发展,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为立德树人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校共育也是一个系统项目,提出用系统思维是换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家校共育,让家校共育專业化、系统化,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 215000;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