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底正是禽流感再次向人类发威之际,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佛罗里达的海牛染上了乳头瘤病毒。因为海牛是对海洋环境起杠杆平衡作用的濒危动物,又是人类保护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所以海牛的命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海牛患上乳头瘤病毒
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的兽医兼海洋动物病理学家马克·洛德为一头患溃疡病的海牛清理完疮口,将组织样本送到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动物研究所标本检测中心鉴定。化验结果让他和所有的同事都大吃一惊,是乳头瘤病毒。这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事,原本就已濒危的海牛,岂不更是亟亟可危了?
乳头瘤病毒可引发疣状物和良性瘤,具有传染性。在人身上这种病毒有100多种类型。最可怕的是,妇女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可引发宫颈癌。全球每天因此感染癌症的妇女有上千例,是女性癌症中的第二大致命疾病。
早在7年前,马克就在奥兰多市“海洋世界”一头名叫“凯格”的海豚身上发现过这种病毒。马克使出浑身解数挽救“凯格”,遗憾的是,3个月后“凯格”的疮口转成了鳞状细胞癌,4个月后“凯格”出现了极度贫血现象,是癌症病毒转移到了骨髓。以后又陆续出现过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他动物的报道,但是感染海牛却是人们从未想到的,因为海牛具有超一流的抗感染能力。“海牛有高度完善的免疫系统,强大的免疫力使它们不会死于普通病症,它们通常死于衰老或人为原因。”马克说,“就连那些被摩托艇锋利的螺旋桨几乎劈成两半的海牛,经过抢救都能活过来。”可是小小的乳头瘤却会轻易置海牛于死地,同时可能使人类保护海牛的几十年的努力顷刻间前功尽弃!
海牛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海牛既是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又是海兽中的最小家族,总共才有4个品种。它们以海藻为食,与陆地的牛非常相似,所以动物分类学家称它们为“海牛”。海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常年生活在浑浊的环境中。繁殖能力又很低,小海牛的哺乳期2~3年,每年有30%的海牛死于人为的意外事故,而小海牛的成活率还要低于这个数字。所以海牛成为濒危动物是很自然的事。
一头大海牛足有1400公斤重,每天要吃掉近100公斤的海藻。坚硬沉重的骨骼不仅用来支撑庞大的身躯,还能在潜水时克服肥厚脂肪的自然浮力,起到下潜的作用。海牛的性情温和乖巧,很愿意与人类亲近。研究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教会了它们配合自己的研究,如它们会听话地抬起胸鳍让人采集血样,还会打滚和往标本杯中排泄等。
因与过往的渔船、快艇发生碰撞,每年都有数百头海牛死于非命。为了探明海牛的聚集地,以限定船只的最高时速,科学家在20头野生海牛的尾巴上安装了一个套,从这个套上伸出一条硬挺的系锁托住在水面上的一个电子发报机。这个发报机会发送电子信号给人造卫星,这样科学家就会清楚地了解海牛在哪里待的时间最长。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逐渐掌握了海牛的其他秘密。它们不仅不具备像鲸鱼、海豚那样的回声定位系统,视力也很微弱,基本上就是瞎子。不能听又不能看,那海牛是靠什么寻找食物的呢?
原来,在海牛身上散布着3000多根触毛,每根触毛的毛囊上都有20~50条神经纤维将外界的信息传达给大脑,而一般的哺乳动物的毛囊上只有5~10条神经纤维。尤为神奇的是,海牛脸上的触毛比身体的其他部分多30倍。嘴和鼻子多肉的宽大空间叫口区原面,此处散布着大约600根粗壮的触毛。马克·洛德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寻找食物时,海牛就让这块口区原面紧绷发光,然后闭着眼摸索。马克说:“如果它们喜欢感觉到的东西,它们就会像婴儿那样试着嚼一嚼。味道如果不对,就吐出来。”生长在上下唇的较长较硬的触毛还能伸出去抓东西,就像嘴边长着几双小手一样。
有了这些触毛,海牛就不用看也不用听,毛囊周围的神经纤维会清楚地告诉它们水下压力波的运动,而这种压力波就是海牛的耳朵和眼睛。
稀疏而灵敏的触毛能够帮助海牛感觉水流和潮汐的变化,分辨靠近自己的动物、食物和礁石等活动的或固定的物体。具备这些简单的功能已经足够了,因为海洋中像它们这么大的食草动物,根本没有具有威胁的竞争者。
海牛的致病因竟是经济衰退
海牛命运最悲惨的时期是20世纪初,肆意捕杀、频发的与船只的碰撞、钓线的缠绕及防洪闸门的挤压几乎让它们消失殆尽。后来美国等国家发起拯救海牛运动,制定了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对故意伤害海牛的行为严加惩处、在海牛活动的水面限制所有船只的航行速度等,才使海牛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就在人们对海牛的命运稍稍松一口气时,突然传来海牛感染乳头瘤病毒的消息,让人们还未放下来的心一下子又悬了起来。
美国的海洋生物保护机构立刻聘请以马克·洛德为首的专家组着手调查海牛染病的原因。让很多人没有料到的是,造成海牛厄运的竟是美国的经济衰退。
原来,在海牛的体内早就存在乳头瘤病毒,它们与海牛共同生长进化恐怕已有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在海牛保持正常体温的情况下,它们共生共存,互不干涉。后来,经济衰退导致一些发电厂和造纸厂关闭,而过冬的海牛恰好是依靠这两种工厂排放的热水来保持体温的。(也正是这种人为的温暖,改变了海牛过冬迁徙的习惯。)于是意外的寒冷导致海牛体质虚弱,病毒便乘势而发。海牛的最佳生存水温为25℃,23℃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低于22℃,它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就会明显减弱。每到这个温度时它们便会挤在一起相互摩擦,借以取暖。乳头瘤病毒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一头海牛在另一头海牛身上蹭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伤口或擦痕传播。不仅如此,马克认为只要一条鱼在某头海牛的疮口处咬上几口,然后再去咬另一头海牛同样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在美国,有60%的海牛依靠电厂和造纸厂排放的热水过冬,因此遭受厄运的海牛数量一定还会不断增加。专家组建议有关机构,首先将感染病毒的海牛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然后再想办法解决海牛的冬季取暖问题。至于专家们的工作,当然是尽快找到杀灭病毒和防止疮口复发的办法,并最终做到预防和消灭这种可恶的病毒。“我们眼下工作的关键是要找到它发病的机制,接下来才能谈到预防和治疗。我们的努力一旦成功,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海牛。因为综合研究会使我们同时找到乳头瘤病毒在人体肆虐的奥秘,到那时女性宫颈癌的病例肯定会直线下降。”马克·洛德信心十足地说。
海牛患上乳头瘤病毒
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的兽医兼海洋动物病理学家马克·洛德为一头患溃疡病的海牛清理完疮口,将组织样本送到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动物研究所标本检测中心鉴定。化验结果让他和所有的同事都大吃一惊,是乳头瘤病毒。这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事,原本就已濒危的海牛,岂不更是亟亟可危了?
乳头瘤病毒可引发疣状物和良性瘤,具有传染性。在人身上这种病毒有100多种类型。最可怕的是,妇女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可引发宫颈癌。全球每天因此感染癌症的妇女有上千例,是女性癌症中的第二大致命疾病。
早在7年前,马克就在奥兰多市“海洋世界”一头名叫“凯格”的海豚身上发现过这种病毒。马克使出浑身解数挽救“凯格”,遗憾的是,3个月后“凯格”的疮口转成了鳞状细胞癌,4个月后“凯格”出现了极度贫血现象,是癌症病毒转移到了骨髓。以后又陆续出现过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他动物的报道,但是感染海牛却是人们从未想到的,因为海牛具有超一流的抗感染能力。“海牛有高度完善的免疫系统,强大的免疫力使它们不会死于普通病症,它们通常死于衰老或人为原因。”马克说,“就连那些被摩托艇锋利的螺旋桨几乎劈成两半的海牛,经过抢救都能活过来。”可是小小的乳头瘤却会轻易置海牛于死地,同时可能使人类保护海牛的几十年的努力顷刻间前功尽弃!
海牛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海牛既是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又是海兽中的最小家族,总共才有4个品种。它们以海藻为食,与陆地的牛非常相似,所以动物分类学家称它们为“海牛”。海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常年生活在浑浊的环境中。繁殖能力又很低,小海牛的哺乳期2~3年,每年有30%的海牛死于人为的意外事故,而小海牛的成活率还要低于这个数字。所以海牛成为濒危动物是很自然的事。
一头大海牛足有1400公斤重,每天要吃掉近100公斤的海藻。坚硬沉重的骨骼不仅用来支撑庞大的身躯,还能在潜水时克服肥厚脂肪的自然浮力,起到下潜的作用。海牛的性情温和乖巧,很愿意与人类亲近。研究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教会了它们配合自己的研究,如它们会听话地抬起胸鳍让人采集血样,还会打滚和往标本杯中排泄等。
因与过往的渔船、快艇发生碰撞,每年都有数百头海牛死于非命。为了探明海牛的聚集地,以限定船只的最高时速,科学家在20头野生海牛的尾巴上安装了一个套,从这个套上伸出一条硬挺的系锁托住在水面上的一个电子发报机。这个发报机会发送电子信号给人造卫星,这样科学家就会清楚地了解海牛在哪里待的时间最长。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逐渐掌握了海牛的其他秘密。它们不仅不具备像鲸鱼、海豚那样的回声定位系统,视力也很微弱,基本上就是瞎子。不能听又不能看,那海牛是靠什么寻找食物的呢?
原来,在海牛身上散布着3000多根触毛,每根触毛的毛囊上都有20~50条神经纤维将外界的信息传达给大脑,而一般的哺乳动物的毛囊上只有5~10条神经纤维。尤为神奇的是,海牛脸上的触毛比身体的其他部分多30倍。嘴和鼻子多肉的宽大空间叫口区原面,此处散布着大约600根粗壮的触毛。马克·洛德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寻找食物时,海牛就让这块口区原面紧绷发光,然后闭着眼摸索。马克说:“如果它们喜欢感觉到的东西,它们就会像婴儿那样试着嚼一嚼。味道如果不对,就吐出来。”生长在上下唇的较长较硬的触毛还能伸出去抓东西,就像嘴边长着几双小手一样。
有了这些触毛,海牛就不用看也不用听,毛囊周围的神经纤维会清楚地告诉它们水下压力波的运动,而这种压力波就是海牛的耳朵和眼睛。
稀疏而灵敏的触毛能够帮助海牛感觉水流和潮汐的变化,分辨靠近自己的动物、食物和礁石等活动的或固定的物体。具备这些简单的功能已经足够了,因为海洋中像它们这么大的食草动物,根本没有具有威胁的竞争者。
海牛的致病因竟是经济衰退
海牛命运最悲惨的时期是20世纪初,肆意捕杀、频发的与船只的碰撞、钓线的缠绕及防洪闸门的挤压几乎让它们消失殆尽。后来美国等国家发起拯救海牛运动,制定了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对故意伤害海牛的行为严加惩处、在海牛活动的水面限制所有船只的航行速度等,才使海牛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就在人们对海牛的命运稍稍松一口气时,突然传来海牛感染乳头瘤病毒的消息,让人们还未放下来的心一下子又悬了起来。
美国的海洋生物保护机构立刻聘请以马克·洛德为首的专家组着手调查海牛染病的原因。让很多人没有料到的是,造成海牛厄运的竟是美国的经济衰退。
原来,在海牛的体内早就存在乳头瘤病毒,它们与海牛共同生长进化恐怕已有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在海牛保持正常体温的情况下,它们共生共存,互不干涉。后来,经济衰退导致一些发电厂和造纸厂关闭,而过冬的海牛恰好是依靠这两种工厂排放的热水来保持体温的。(也正是这种人为的温暖,改变了海牛过冬迁徙的习惯。)于是意外的寒冷导致海牛体质虚弱,病毒便乘势而发。海牛的最佳生存水温为25℃,23℃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低于22℃,它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就会明显减弱。每到这个温度时它们便会挤在一起相互摩擦,借以取暖。乳头瘤病毒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一头海牛在另一头海牛身上蹭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伤口或擦痕传播。不仅如此,马克认为只要一条鱼在某头海牛的疮口处咬上几口,然后再去咬另一头海牛同样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在美国,有60%的海牛依靠电厂和造纸厂排放的热水过冬,因此遭受厄运的海牛数量一定还会不断增加。专家组建议有关机构,首先将感染病毒的海牛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然后再想办法解决海牛的冬季取暖问题。至于专家们的工作,当然是尽快找到杀灭病毒和防止疮口复发的办法,并最终做到预防和消灭这种可恶的病毒。“我们眼下工作的关键是要找到它发病的机制,接下来才能谈到预防和治疗。我们的努力一旦成功,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海牛。因为综合研究会使我们同时找到乳头瘤病毒在人体肆虐的奥秘,到那时女性宫颈癌的病例肯定会直线下降。”马克·洛德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