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返璞归真,越来越重视学科本身的特点。阅读教学中,更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特点来开展教学,通过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从而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科特点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87-02
一、打好语文基础,渗透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起点和基础,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关键。学生只有获取并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入学习,才能为自己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段的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阅读量做了一定的规定,要求学生打好阅读基础。尤其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打好语文阅读基础才能向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发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鱼的梦》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字词,对难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要根据上下文作讲解,然后教师领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这样,学生在自读中、在教师的领读中认识了的生僻的字词,并从阅读中巩固识字,实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需要建立在学生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在阅读中感悟“小鱼儿在池塘妈妈怀里安然入睡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语感。
二、重视人文特点,体现学科特色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为显著和突出的特点,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的提升,能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人类的文化,关注的是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学生思想感情、人文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在小组合作中,在语文实践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课程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开展个性化的阅读,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例如,《妈妈的葡萄》一课,主题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由于内容题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母爱情感。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挥个性特征,挑选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课文内容,开展自由朗读,从而理解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小狐狸摘来葡萄”的母爱。
三、指导阅读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主要是指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更好地实现自己思想的表达,满足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作為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读书、学会生活。在教学中,要通过默读、大声读、集体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通过比赛读,有感情的读、听读等读法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体会,更多的指导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多读,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
四、指导实践运用,提升学科素养
任何课程在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语文课程也是一样。小学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主要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带问题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规定阅读量,让学生先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课文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事件,课文重点在“飞夺”二字上。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抛”、“千钧一发”、“背着”等词语体会夺桥的危险,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关键词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心情,并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遵照学科特点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打好语文基础,启发学生人文情感,学会阅读方法,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小作家选刊,2017(29).
[2]孙建丽.如何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施教[J]. 散文百家旬刊, 2015(3):87.
[3]佚名.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 文理导航, 2018(24):2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科特点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87-02
一、打好语文基础,渗透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起点和基础,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关键。学生只有获取并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入学习,才能为自己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段的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阅读量做了一定的规定,要求学生打好阅读基础。尤其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打好语文阅读基础才能向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发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鱼的梦》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字词,对难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要根据上下文作讲解,然后教师领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这样,学生在自读中、在教师的领读中认识了的生僻的字词,并从阅读中巩固识字,实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需要建立在学生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在阅读中感悟“小鱼儿在池塘妈妈怀里安然入睡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语感。
二、重视人文特点,体现学科特色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为显著和突出的特点,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的提升,能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人类的文化,关注的是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学生思想感情、人文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在小组合作中,在语文实践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课程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开展个性化的阅读,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例如,《妈妈的葡萄》一课,主题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由于内容题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母爱情感。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挥个性特征,挑选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课文内容,开展自由朗读,从而理解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小狐狸摘来葡萄”的母爱。
三、指导阅读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主要是指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更好地实现自己思想的表达,满足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作為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读书、学会生活。在教学中,要通过默读、大声读、集体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通过比赛读,有感情的读、听读等读法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体会,更多的指导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多读,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
四、指导实践运用,提升学科素养
任何课程在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语文课程也是一样。小学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主要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带问题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规定阅读量,让学生先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课文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事件,课文重点在“飞夺”二字上。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抛”、“千钧一发”、“背着”等词语体会夺桥的危险,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关键词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心情,并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遵照学科特点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打好语文基础,启发学生人文情感,学会阅读方法,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小作家选刊,2017(29).
[2]孙建丽.如何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施教[J]. 散文百家旬刊, 2015(3):87.
[3]佚名.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 文理导航, 2018(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