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辅导模式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慌和茫然,他们强调自我,却又信心不足。因此亟需对他们进行择业辅导,引导他们调适自我心理。通过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分阶段开展好择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和正确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以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 择业心理 就业指导
  
  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心理延续尝负期”、“边缘人”地位。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与个体的其他生命阶段还是和其他同龄社会群体相比,都有明显差距。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日益引起公众关注,亟待妥善引导和解决。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既是理论认知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应该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再发挥学生工作者在择业辅导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焦虑、恐慌、茫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存在着诸如孤独、失落、焦虑、急躁、抑郁等情绪障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的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的城乡差异等都会影响毕业生的情绪,引发种种情绪障碍。数据显示,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这表明,出现情绪障碍已经在毕业生中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由于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也会产生自卑、怯弱、自负、急功近利等心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面对择业时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关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很少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再次,自信不足,心理素质较差。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年龄稍小,综合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有时不自觉地放弃面试机会,或在面试时不能全面展示自我,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如此反复,使自信心受挫。部分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无法正视失败,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从而选择逃避,不思进取。他们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9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73.56万的失业大学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9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被称为啃老族。另外,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高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择业这一个环节,而对择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如何在择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最后,就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大多还仅凭过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
  3.家庭因素
  尽管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多数家庭都希望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家庭投入的教育资本持续增加,如毕业时难以就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必然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二)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不仅与外在客观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几种主观因素有关:
  1.青年期心理特点
  处在大学毕业阶段的青年多是在20—25周岁,他们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多幻想、好冲动,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生活体验也存在差别,部分毕业生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同步,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稳定,所以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受到家人关照较多,也较少经历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困难缺乏较深的体验和感觉,因此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和阴影。
  3.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了解不多,因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择业的过程中,一旦个人目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实现,便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一)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2009年将超过60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毕业生应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树立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树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的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正确排除择业心理挫折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打破陈旧的择业观念,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过程中正视择业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积极行动起来,避免心理过度焦躁不安对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认识与悦纳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择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要引导毕业生承认不够完美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力争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三)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对于求职时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要学会主动调适。学生可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心中烦闷,放松心情,同时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也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安慰与支持,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和专家的帮助。通过对自己在择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弥补人格缺陷,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我,促进自身人格更加成熟。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辅导模式和途径
  (一)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课。
  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面试技巧和就业政策)。因此,“职业指导课”的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内容,以调整择业心态为主线,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开展讲座等措施,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社团为纽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的培养。让学生利用集中休息时间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深入未来从事的行业,真切地感受社会行业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教育工作者应该即时跟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并收集第一手资料,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激发引导学生社团组合,使其成为校企联合指导就业的纽带,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通过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手段来增加对行业的理解,把握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因而更有效。
  (三)以人为本,正确指导,加强挫折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大学生因遭遇求职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人文关怀,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化解心理矛盾,顺利就业。
  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一部分高校还勇于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这些成果大都仅局限于关注毕业生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职业发展教育必须从新生入手,进行全程化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并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竞争。从而使大学生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
  再次,高职院校要全面有效地开展“挫折教育”。高职院校除了给予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外,还有必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调适心理,学会应对。二是在后期职业指导中,增加法律法规教育,使学生树立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理,以及培养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与敬仰,引导学生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成才。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择业时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这些心理上的矛盾、误区和障碍,学校应多渠道开展职业辅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技能极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少怀,梁瑞升.论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2]郭志海,沈巧明,王良佐等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6.
  [3]李红英,王蕴.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刘远武著.职业总动员——择业、求职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5]杨春.择业观教育与毕业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6]陈贻忠.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其他文献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导演兼摄影的首部纪录长片,2018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两项提名,并获评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  陆庆屹的老家在贵州独山县麻尾镇,家里有五口人——爸爸陆运坤,曾经是物理老师,喜欢吹拉弹唱,会演奏很多种乐器,也会写书法、做视频;妈妈李桂贤,乐观爱笑,能歌善舞,獨山花灯唱得好,也做得一手好家务,是家里的顶梁柱;姐姐陆庆伟,平时住在沈阳,活泼爽朗,性格随妈
摘 要: 现实生活中人有多面性,文学形象也是如此。以往有关《项链》的教参多从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等角度来批判玛蒂尔德夫妇,而如今教材则将它归入到诚实守信主题中。这启发了我们换个角度来欣赏他们:即使厄运来临,也要坚守诚实守信的高贵之心,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关键词: 《项链》 玛蒂尔德 教育意义    在新课改的召唤下,现行的语文教材围绕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选文章。
青冥宝剑犹如一面镜子,照映出所有人的欲望,也牵连出所有人的爱恨情仇,犹如悬挂于人项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如最后幡然醒悟的戴阎王所言:“不是我们控制剑,是剑控制我们。”  影片讲述了铁贝勒死后,江湖群龙无首,宝剑也就成为心怀不轨之人的窥探之物。为防止寄存铁府的青冥宝剑再惹江湖纷争,女侠俞秀莲镇守铁府,再遇友人孟思昭,与多位侠士共同保卫贝勒府,守护青冥宝剑的故事。横行武林的西莲派因九幽女的挑唆而大开杀
摘 要: 新课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这是教学过程的首要部分。本文主要结合技工学校的特点探讨创新和改进新课导入的方法,力求体现政治学科特色,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新课导入” 创新 改进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课被很多学生看作是宣扬政策、说教和枯燥的一门学科,对其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摘 要: 郑廷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关键词: 剧作《看钱奴》 艺术世界 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    剧作家郑廷玉在文学界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地位,近几年来才有部分学者理睬,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把郑廷玉剧作《看
摘 要: 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英美戏剧受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其理论建构基础,从戏剧表演手法出发,阐述陌生化与现代英国戏剧作品结合而产生的文学美感和瑰丽的戏剧艺术,从而达到“陌生化”理论与戏剧文学的天然璧合。  关键词: 英国现代戏剧 陌生化理论 应用女子    1.引言:国际陌生化理论思潮的兴起  什克洛夫斯基给“陌生化”作如下的定义:“‘陌生
电影《兵临城下》,讲述了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与德军顶尖神枪手科尼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两位王牌狙击手间的巅峰对决,成为作品最扣人心弦的观看点。电影力图还原斯大林格勒的真实历史场景以及人性的真实状态。通过对复杂政治斗争的描述、对美好爱情的歌颂,特别是对战争中敌友之间的人性、亲情、友谊的刻画,以及对真诚与虚浮、崇高与卑劣、绝望与期盼的探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争的残忍与人性的尊崇。
作为台湾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导演杨德昌,以冷峻严肃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电影美学认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至今仍是中国台湾地区夺得戛纳电影节桂冠的唯一一位导演。称赞杨德昌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是一句中肯之言,因为或许很少有一位知名导演如他一般专注于现世社会。杨德昌的八部电影长片无一例外均以20世纪后半叶的台湾社会为背景,涵盖了从最初迁台的贫困知识分子家庭到身处世纪末身心疲倦的中产者的市民全貌——在此前
新闻事件是立体的,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被转化为平面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从客观事实到影像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新闻采访和报道者的价值观念已经被施加在新闻报道之中,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正处于极速发展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所处的环境同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不仅仅要将新闻本身包含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向观众传递正能量且能够引起受众内心共鸣的价值
摘 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圣经·旧约》中的夏娃、大利拉和路德这三位女性的形象,这与传统的圣经人物形象解读极为不同。这种差异可以进一步揭示出父权制文化中隐藏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  关键词: 《圣经·旧约》 夏娃 大利拉 路德 女性主义解读    与《圣经·旧约》中所记载的男性人物数量相比,女性数量非常之少,其中作者着墨较多且被后人讲述或化用较多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只有夏娃、大利拉和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