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语言,它是生活和交际的工具;作为文学,它具有陶冶情操:鉴别美丑的功能;作为母语,它是民族之根;作为文化载体,它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见,培养高尚人品、审美能力。塑造栋梁之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专用了一段。对它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而这一点却被许多教师所忽视。那么。有了正确的理念,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呢?
能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决定于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如果语文教师不具备这种审美素养或者这种审美素养较低,那么面对教材中的许多艺术精品,他们就不能体会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匠心,不能按美的规律组织教学美,传达语文美,而且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美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美的传输重在感染、熏陶。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应在从下几方面加强修养:(1)情感美,即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2)言行美。即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作为语文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应该有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要求。流畅、得体。符合逻辑、富有激情。生动幽默、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底才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行有风度就是要求教师衣着端庄、仪态大方,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美、仪态美、言行美、教学美等都是审美素养的表现。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修养才是其审美素养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内容。教师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自然美。才能引导其感受美,并由此创造美。
首先应具有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零散地敏锐地感知色彩、音韵、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还应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静止的、零散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感性形象。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这些都无法感知到,都不能说出其所以然,不能使意中之美显现于形象之中,又怎能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创造的美呢?
其次应具有审美鉴赏力。一个语文教师要能对文章中的美的性质进行判断,而不要因自己的好恶来对文章进行评价。语文教材中的美从审美内容来分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从审美范畴来分有壮美、优美和滑稽;从审美形态来分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能正确地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体会其中不同的美。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
再者应具备审美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最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也是衡量其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语文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审美创造力,搞好审美意味的创造性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灵魂,健全人格。
现代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学者或作家的素质,这样才能依据自身的灵性和个性设计最佳的教学过程,也才能在理解课文时迸发出令学生怦然心动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很难想象,一个疏于阅读练笔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崇敬的人。所以,理想的教师,总是以教材为媒介,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和读写实践,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美育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幻想一朝一夕的耳提面命即可毕其功于一役,只是一厢情愿。教师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但不经过长时间的审美体验。怎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文天祥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化作杜娟带血归”,不正是得益于《孟子》、《出师表》等名著的陶冶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当好引路人。借助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借助语感。全方位地挖掘教材中美的亮点,进行“美点追踪”教学。如《阿里山记行》的语言美表现在节奏美、音节美、修辞美、拟声美几个方面;又如《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不仅语言美(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大多对仗,读来朗朗上口),文章中结构、意境、志趣都很美。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探寻这些美点,并通过读、思、议去感悟,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陶冶情操,驰骋想象。
第二,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性课外阅读,创造高品位的阅读生活。现在的学生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可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部分学生埋头于“题海”中,一部分学生将美好青春浪费在电视机前和网络游戏上。很多学生不爱读书。有的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不得已读一些,可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茫茫然:有的为应试匆匆忙忙读一些教材上规定读的篇目;有的为消磨时光读一些低俗的流行小说。为了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和低俗性。教师可每周开一堂经典文学鉴赏课,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审美见解。教师进行路标式的点拨,推荐作品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另外对于社会上火爆的影视歌坛作品,可组织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和对话,或开展辩论赛,进一步提高学生亲和高雅、抵御庸俗的能力。
第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融,创设健康向上的阅读写作大环境。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读写结合,边读边进行知识积累,可写摘录。可写感悟。坚持“日记长跑”,经常练笔可深化审美体验,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人格修养和语言水平。写作也要拾级而上,由组合句群到构成篇章,由场面描写到完整记叙,由写读书札记到学写影视短评……由阅读到写作。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第四。做一个称职的导游。教会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慧眼扫描世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可很多学生熟视无睹,看不到、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像导游一样对学生讲述自身的审美经历,用自身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热情。可选择恰当的时机,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回归自然,让其学会发现、感受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时代呼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使其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样在备课中才能挖掘出美,在讲课中传达出美,才能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展现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教学绽放美丽吧,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一次美育的洗礼!
能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决定于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如果语文教师不具备这种审美素养或者这种审美素养较低,那么面对教材中的许多艺术精品,他们就不能体会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匠心,不能按美的规律组织教学美,传达语文美,而且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美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美的传输重在感染、熏陶。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应在从下几方面加强修养:(1)情感美,即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2)言行美。即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作为语文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应该有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要求。流畅、得体。符合逻辑、富有激情。生动幽默、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底才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行有风度就是要求教师衣着端庄、仪态大方,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美、仪态美、言行美、教学美等都是审美素养的表现。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修养才是其审美素养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内容。教师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自然美。才能引导其感受美,并由此创造美。
首先应具有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零散地敏锐地感知色彩、音韵、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还应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静止的、零散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感性形象。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这些都无法感知到,都不能说出其所以然,不能使意中之美显现于形象之中,又怎能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创造的美呢?
其次应具有审美鉴赏力。一个语文教师要能对文章中的美的性质进行判断,而不要因自己的好恶来对文章进行评价。语文教材中的美从审美内容来分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从审美范畴来分有壮美、优美和滑稽;从审美形态来分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能正确地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体会其中不同的美。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
再者应具备审美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最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也是衡量其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语文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审美创造力,搞好审美意味的创造性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灵魂,健全人格。
现代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学者或作家的素质,这样才能依据自身的灵性和个性设计最佳的教学过程,也才能在理解课文时迸发出令学生怦然心动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很难想象,一个疏于阅读练笔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崇敬的人。所以,理想的教师,总是以教材为媒介,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和读写实践,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美育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幻想一朝一夕的耳提面命即可毕其功于一役,只是一厢情愿。教师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但不经过长时间的审美体验。怎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文天祥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化作杜娟带血归”,不正是得益于《孟子》、《出师表》等名著的陶冶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当好引路人。借助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借助语感。全方位地挖掘教材中美的亮点,进行“美点追踪”教学。如《阿里山记行》的语言美表现在节奏美、音节美、修辞美、拟声美几个方面;又如《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不仅语言美(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大多对仗,读来朗朗上口),文章中结构、意境、志趣都很美。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探寻这些美点,并通过读、思、议去感悟,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陶冶情操,驰骋想象。
第二,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性课外阅读,创造高品位的阅读生活。现在的学生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可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部分学生埋头于“题海”中,一部分学生将美好青春浪费在电视机前和网络游戏上。很多学生不爱读书。有的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不得已读一些,可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茫茫然:有的为应试匆匆忙忙读一些教材上规定读的篇目;有的为消磨时光读一些低俗的流行小说。为了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和低俗性。教师可每周开一堂经典文学鉴赏课,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审美见解。教师进行路标式的点拨,推荐作品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另外对于社会上火爆的影视歌坛作品,可组织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和对话,或开展辩论赛,进一步提高学生亲和高雅、抵御庸俗的能力。
第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融,创设健康向上的阅读写作大环境。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读写结合,边读边进行知识积累,可写摘录。可写感悟。坚持“日记长跑”,经常练笔可深化审美体验,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人格修养和语言水平。写作也要拾级而上,由组合句群到构成篇章,由场面描写到完整记叙,由写读书札记到学写影视短评……由阅读到写作。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第四。做一个称职的导游。教会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慧眼扫描世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可很多学生熟视无睹,看不到、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像导游一样对学生讲述自身的审美经历,用自身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热情。可选择恰当的时机,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回归自然,让其学会发现、感受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时代呼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使其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样在备课中才能挖掘出美,在讲课中传达出美,才能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展现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教学绽放美丽吧,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一次美育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