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通过强调设立情境,建立模型以及实际运用,打通教学通道,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如何发挥其教学价值,以及如何在此种教学方式引领下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和创新。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运用;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教师进行突破常规模式的大胆创新以及深入探究,所以在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进行有效的创新,让学生在有规律的教学情境引导下,对数学课堂产生学习兴趣,使课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思考
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将有效的教学情境从生活出发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中洋溢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中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以及在相应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数学意识、强化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思考。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实际测量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时,首先,将学生经常使用的物品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尺子量一量两个物体之间的长度是多少,这种操作模式能够将原本教材中抽象的距离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一下1米是有多远10米有多远1千米又是多远?但是在测量时注意不必用尺子逐一测量,而是可以用跨步、走路、跑步等等多种方式测量,观察单位长度,体会不同单位长度之间的差异。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长度测量搬运到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也能启迪学生将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一切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教学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难易程度适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元素,并通过问题的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讓学生在保持高度紧张感的情况下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提高课堂质量,也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时,首先,教师在电脑上展示灰太狼坐着一辆形状为三角形的车轮的车子,并提问学生”灰太狼所乘坐的这辆车能正常行驶吗?为什么呀?”学生看到三角形的车轮首先会感到非常的奇怪,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用画面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车轴偏离圆心的圆形车轮车子,然后继续发问“同学们,这样的车子车轮已经变成了圆形,为什么动画中的灰太狼看起来还是不舒服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所学知识,灰太狼乘坐的这两辆车子车轮都有问题,应该将车轴放在圆心上,使车轮至车轴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最后再进行动画展示,灰太狼这次坐在改进后的车子上,车子平稳地前进。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引导性的问题,让这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
三、引入操作情境,强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运用实物、学具等在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触摸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增强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有一个高环节,首先,教师提问“老师想知道这个圆锥的高度,大家能够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吗?”这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锥,然后用尺子进行测量。我发现有的学生是将圆锥放倒了去量,有的学生将圆锥剪开测量,有的学生沿着圆锥的曲面测量,甚至有的学生居然用一根细管从圆锥的顶处插进去测量,当测量完毕,面对学生得出的不一样结论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得出不-样的结论?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怎样的?在操作中,虽然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方法不一样,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引入操作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对物体进行有效的观察,且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通过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促使学生能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实现学生 全面发展,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生活乐趣。兴趣属于内在性格,在相应环境中能有效产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比如在“除法’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为基本情境,例如学生买6个苹果,要回家分给爸妈,如何进行分配能提高公平性?在此类现状中,能引出6+2=?简单的口算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合理连接,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学生通过不同情境的操作,能够积极地走入到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汪颜青.农村小学数学项目课程开展与小课题研究——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09):809.
[2]王勇.“三线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江西教育,2021(27):63.
[3]魏凤丽.导学、探究、合作——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J].第二课堂(D),2021(09):27-28.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运用;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教师进行突破常规模式的大胆创新以及深入探究,所以在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进行有效的创新,让学生在有规律的教学情境引导下,对数学课堂产生学习兴趣,使课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思考
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将有效的教学情境从生活出发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中洋溢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中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以及在相应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数学意识、强化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思考。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实际测量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时,首先,将学生经常使用的物品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尺子量一量两个物体之间的长度是多少,这种操作模式能够将原本教材中抽象的距离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一下1米是有多远10米有多远1千米又是多远?但是在测量时注意不必用尺子逐一测量,而是可以用跨步、走路、跑步等等多种方式测量,观察单位长度,体会不同单位长度之间的差异。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长度测量搬运到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也能启迪学生将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一切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教学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难易程度适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元素,并通过问题的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讓学生在保持高度紧张感的情况下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提高课堂质量,也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时,首先,教师在电脑上展示灰太狼坐着一辆形状为三角形的车轮的车子,并提问学生”灰太狼所乘坐的这辆车能正常行驶吗?为什么呀?”学生看到三角形的车轮首先会感到非常的奇怪,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用画面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车轴偏离圆心的圆形车轮车子,然后继续发问“同学们,这样的车子车轮已经变成了圆形,为什么动画中的灰太狼看起来还是不舒服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所学知识,灰太狼乘坐的这两辆车子车轮都有问题,应该将车轴放在圆心上,使车轮至车轴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最后再进行动画展示,灰太狼这次坐在改进后的车子上,车子平稳地前进。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引导性的问题,让这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
三、引入操作情境,强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运用实物、学具等在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触摸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增强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有一个高环节,首先,教师提问“老师想知道这个圆锥的高度,大家能够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吗?”这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锥,然后用尺子进行测量。我发现有的学生是将圆锥放倒了去量,有的学生将圆锥剪开测量,有的学生沿着圆锥的曲面测量,甚至有的学生居然用一根细管从圆锥的顶处插进去测量,当测量完毕,面对学生得出的不一样结论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得出不-样的结论?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怎样的?在操作中,虽然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方法不一样,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引入操作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对物体进行有效的观察,且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通过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促使学生能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实现学生 全面发展,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生活乐趣。兴趣属于内在性格,在相应环境中能有效产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比如在“除法’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为基本情境,例如学生买6个苹果,要回家分给爸妈,如何进行分配能提高公平性?在此类现状中,能引出6+2=?简单的口算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合理连接,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学生通过不同情境的操作,能够积极地走入到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汪颜青.农村小学数学项目课程开展与小课题研究——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09):809.
[2]王勇.“三线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江西教育,2021(27):63.
[3]魏凤丽.导学、探究、合作——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J].第二课堂(D),2021(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