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根”上培育出“新枝”,发展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当代建筑语言?这个难题考验着我们当代的建筑师们。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完成了中国江南传统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对此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章试图从苏博建筑符号的解构中,理出其与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从中窥到贝老独运的匠心,并对如何发展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语言展开了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 建筑符号 本土建筑语言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在苏州这样一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沉淀的古城,尤其是在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以及成片的粉墙黛瓦院落的环拥中,造一座能站稳脚跟的博物馆,对建筑师的智慧和勇气都是极大的挑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已经有非常成熟完善的语法体系,其范式有着强大的惯性和同化能力。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这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地域性的文脉也因此自然而然的延续。在贝聿铭先生心中的这片“圣地”上,要想用现代建筑语素组织出既有突破又能被其文化语境所包容的新建筑语言,其分寸是极难把握的。
建筑作为一种承载着时空文化信息的符号,影响并影射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文脉与建筑语言之间是彼此塑造的互动关系。这是展开设计之前必须谨慎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整理了笔者考察苏州时所积累的资料,试图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解构苏博的建筑符号,理出其与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从中解读出贝老独运的匠心。
1宏观建筑符号特征——民居型博物馆
1.1用院落组织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用院落来组织空间。苏博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从江南民居中继承了传统院落的语法,建筑单体的形式被统摄在院落整体的层次关系和韵律节奏中。院落语言使空间化整为零,减弱了大型公共建筑的尺度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灵活性,使参观者如置身于幽静的私家宅院,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被建筑环境所打扰。同时,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庞然大物的形象相比,院落语义使苏博能够更好的融入周边的城市肌理而不破坏古城风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中道和谐的哲思是暗合的。此外,控制公共建筑的尺度增加了建筑的亲和力,使其因贴合人的尺度而老少皆宜,而不会盛气凌人,使之真正成为一座接地气的民众博物馆。
院落语言的另一内涵是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贝老曾說自然和建筑仿佛阴和阳,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开放的庭院空间在封闭的参观流线上以各种形式交错出现,使得观者能够在欣赏展品的间歇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在这样一张一弛之间,空间的心理体验便来的更加宜人。
1.2对粉墙黛瓦的解构和重组
“粉墙黛瓦”这一苏州民居的基本色调,与苏州太湖水系清新雅洁、青黛秀逸的自然景色如出一辙,是自然长期孕育的吴文化之精华所在。贝老从这种当地人最熟悉的建筑语言中提取基因,用现代建筑技术根据当代人所需将其重构,不仅保护了苏州古城水墨般的城市肌理,还为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苏博以灰色石条为大面积的白色墙体镶边,灰线在白面上的分割消解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层次分明、形体轻巧。在屋顶的处理上,屋面的坡度、比例以及交错的形式,均在引用传统民居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语言进行了重构。在屋面材料的选择上,苏博用菱形的“中国黑”花岗岩取代了传统的小青瓦。此石材更具耐久性,且日晒而灰,雨淋而黑,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层次。此外,菱形面瓦的重复排列使得屋顶的肌理细腻别致。而在雨天,面瓦上留下的水可以通过石材之间形成的网状暗沟方便的下泄,保护了外墙面的整洁。
2微观建筑符号解析
2.1借用与提纯
图2.1.1到图2.1.4是苏博与苏州留园内几处窗的对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博在一些细部处理上借用了传统建筑的句法,并对建筑语素进行了提纯。经过提练的建筑符号,往往更显单纯,也更具感染力。因为凝练,所以精到;看似简单,却韵味十足。如图2.1.1中,所框之景以一树与白墙构成了画面单纯的图底关系,同时这扇景窗与对面的窗互作呼应,互为景致,巧妙地制造了空间的延伸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妙趣。整体画面宁静秀美,富有禅意,让人能够在观展的间歇得到心理的放松。对传统建筑中的符号元素加以解构提纯,并按照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将其重新植入当代建筑。如此,建筑便有根可寻,成为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生长”出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
2.2 抽象与象征
抽象是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具体形象的简化还原。这样的手法可以使形体的象征义得到延伸,其形式语义能够根据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暗示出不同的内涵,从而使观者在对形体的解读过程中更具自由度,增加了观者在意念层面对作品的参与性。苏博楼梯两端微微扬起的造型(如图2.2.1)使笔者很自然的联想到徽派建筑马头墙檐挑起的两端(如图2.2.2)。笔者认为此处的楼梯造型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了抽象,从而使楼梯形式具有了某种象征义,人们自然会从个人的审美经验出发对其形式展开解读,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样似曾相识又富有个性的建筑语素在带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惊喜。同时,此形式强调了叠至的语义,使楼梯层层分明,更好的诠释了踏步的功能,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2.3 重复与拓扑变换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常提炼出一种切合空间主题的符号,作为造型的母题重复使用,从而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母题重复可以造成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建筑符号反复作用于人的感官,使其深刻难忘,从而强化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由于相同符号元素的重复出现,也容易使建筑在形式上达到统一。
拓扑变换是保持符号某种固定型制根本关系不变而发生的形式变换。建筑符号的拓扑变换不必拘泥符号的局部完整性和固定的形体形式,而在于保持这些语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恒定性。
苏博重复使用了三角形作为构成部分建筑符号的母元素,并通过不同材料,借助不同构件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对此元素根据某种特定的型制进行了丰富的拓扑变换,生成了多种形式的建筑符号(如图2.3.1和图2.3.2)。这样的处理使得空间主题统一鲜明,形式丰富。
3 结论
厚重的历史沉淀是我们本土文化的“老根”,只有读懂它,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中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然而继承并非意味着只是用现代手段再现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在“老根”上育出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新枝”。通过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解构苏博的建筑符号,笔者认为苏博就像是一篇引经据典的现代文——它消化吸收了传统建筑语言体系中的养分,并用现代建筑技术以我们当代人的意识形态写出了承载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建筑篇章。
从贝老独运的匠心中,笔者对“如何发展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语言”这一问题得到以下启发:首先,我们需要熟悉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并深刻解构当地传统建筑语言,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并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对其进行重构,使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基调能融入特定时空的语境,同时在细部处理上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法对提纯后的传统符号进行灵活运用,在保证主题完整统一的前提下得到丰富的变化,从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其次,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基因进行解码,从而在精神思想层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我们与传统的血脉。在这种精神思想的作用下再去运用现代建筑技术,自然而然会组织出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本土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宁,倪晓英.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2] 徐恒醇.设计符号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88.
[4] G·勃罗德彭特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1.
[5] 大卫·科罗(英)著,李琪、程晓婷译.视觉符号.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2010.
[6] 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ARCHITECT第132期,2008.
[7] 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年9月.
附:作者简介
姓名:李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年1月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根”上培育出“新枝”,发展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当代建筑语言?这个难题考验着我们当代的建筑师们。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完成了中国江南传统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对此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章试图从苏博建筑符号的解构中,理出其与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从中窥到贝老独运的匠心,并对如何发展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语言展开了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 建筑符号 本土建筑语言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在苏州这样一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沉淀的古城,尤其是在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以及成片的粉墙黛瓦院落的环拥中,造一座能站稳脚跟的博物馆,对建筑师的智慧和勇气都是极大的挑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已经有非常成熟完善的语法体系,其范式有着强大的惯性和同化能力。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这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地域性的文脉也因此自然而然的延续。在贝聿铭先生心中的这片“圣地”上,要想用现代建筑语素组织出既有突破又能被其文化语境所包容的新建筑语言,其分寸是极难把握的。
建筑作为一种承载着时空文化信息的符号,影响并影射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文脉与建筑语言之间是彼此塑造的互动关系。这是展开设计之前必须谨慎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整理了笔者考察苏州时所积累的资料,试图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解构苏博的建筑符号,理出其与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从中解读出贝老独运的匠心。
1宏观建筑符号特征——民居型博物馆
1.1用院落组织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用院落来组织空间。苏博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从江南民居中继承了传统院落的语法,建筑单体的形式被统摄在院落整体的层次关系和韵律节奏中。院落语言使空间化整为零,减弱了大型公共建筑的尺度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灵活性,使参观者如置身于幽静的私家宅院,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被建筑环境所打扰。同时,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庞然大物的形象相比,院落语义使苏博能够更好的融入周边的城市肌理而不破坏古城风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中道和谐的哲思是暗合的。此外,控制公共建筑的尺度增加了建筑的亲和力,使其因贴合人的尺度而老少皆宜,而不会盛气凌人,使之真正成为一座接地气的民众博物馆。
院落语言的另一内涵是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贝老曾說自然和建筑仿佛阴和阳,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开放的庭院空间在封闭的参观流线上以各种形式交错出现,使得观者能够在欣赏展品的间歇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在这样一张一弛之间,空间的心理体验便来的更加宜人。
1.2对粉墙黛瓦的解构和重组
“粉墙黛瓦”这一苏州民居的基本色调,与苏州太湖水系清新雅洁、青黛秀逸的自然景色如出一辙,是自然长期孕育的吴文化之精华所在。贝老从这种当地人最熟悉的建筑语言中提取基因,用现代建筑技术根据当代人所需将其重构,不仅保护了苏州古城水墨般的城市肌理,还为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苏博以灰色石条为大面积的白色墙体镶边,灰线在白面上的分割消解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层次分明、形体轻巧。在屋顶的处理上,屋面的坡度、比例以及交错的形式,均在引用传统民居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语言进行了重构。在屋面材料的选择上,苏博用菱形的“中国黑”花岗岩取代了传统的小青瓦。此石材更具耐久性,且日晒而灰,雨淋而黑,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层次。此外,菱形面瓦的重复排列使得屋顶的肌理细腻别致。而在雨天,面瓦上留下的水可以通过石材之间形成的网状暗沟方便的下泄,保护了外墙面的整洁。
2微观建筑符号解析
2.1借用与提纯
图2.1.1到图2.1.4是苏博与苏州留园内几处窗的对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博在一些细部处理上借用了传统建筑的句法,并对建筑语素进行了提纯。经过提练的建筑符号,往往更显单纯,也更具感染力。因为凝练,所以精到;看似简单,却韵味十足。如图2.1.1中,所框之景以一树与白墙构成了画面单纯的图底关系,同时这扇景窗与对面的窗互作呼应,互为景致,巧妙地制造了空间的延伸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妙趣。整体画面宁静秀美,富有禅意,让人能够在观展的间歇得到心理的放松。对传统建筑中的符号元素加以解构提纯,并按照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将其重新植入当代建筑。如此,建筑便有根可寻,成为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生长”出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
2.2 抽象与象征
抽象是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具体形象的简化还原。这样的手法可以使形体的象征义得到延伸,其形式语义能够根据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暗示出不同的内涵,从而使观者在对形体的解读过程中更具自由度,增加了观者在意念层面对作品的参与性。苏博楼梯两端微微扬起的造型(如图2.2.1)使笔者很自然的联想到徽派建筑马头墙檐挑起的两端(如图2.2.2)。笔者认为此处的楼梯造型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了抽象,从而使楼梯形式具有了某种象征义,人们自然会从个人的审美经验出发对其形式展开解读,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样似曾相识又富有个性的建筑语素在带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惊喜。同时,此形式强调了叠至的语义,使楼梯层层分明,更好的诠释了踏步的功能,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2.3 重复与拓扑变换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常提炼出一种切合空间主题的符号,作为造型的母题重复使用,从而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母题重复可以造成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建筑符号反复作用于人的感官,使其深刻难忘,从而强化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由于相同符号元素的重复出现,也容易使建筑在形式上达到统一。
拓扑变换是保持符号某种固定型制根本关系不变而发生的形式变换。建筑符号的拓扑变换不必拘泥符号的局部完整性和固定的形体形式,而在于保持这些语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恒定性。
苏博重复使用了三角形作为构成部分建筑符号的母元素,并通过不同材料,借助不同构件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对此元素根据某种特定的型制进行了丰富的拓扑变换,生成了多种形式的建筑符号(如图2.3.1和图2.3.2)。这样的处理使得空间主题统一鲜明,形式丰富。
3 结论
厚重的历史沉淀是我们本土文化的“老根”,只有读懂它,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中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然而继承并非意味着只是用现代手段再现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在“老根”上育出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新枝”。通过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解构苏博的建筑符号,笔者认为苏博就像是一篇引经据典的现代文——它消化吸收了传统建筑语言体系中的养分,并用现代建筑技术以我们当代人的意识形态写出了承载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建筑篇章。
从贝老独运的匠心中,笔者对“如何发展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语言”这一问题得到以下启发:首先,我们需要熟悉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并深刻解构当地传统建筑语言,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并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对其进行重构,使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基调能融入特定时空的语境,同时在细部处理上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法对提纯后的传统符号进行灵活运用,在保证主题完整统一的前提下得到丰富的变化,从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其次,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基因进行解码,从而在精神思想层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我们与传统的血脉。在这种精神思想的作用下再去运用现代建筑技术,自然而然会组织出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本土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宁,倪晓英.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2] 徐恒醇.设计符号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88.
[4] G·勃罗德彭特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1.
[5] 大卫·科罗(英)著,李琪、程晓婷译.视觉符号.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2010.
[6] 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ARCHITECT第132期,2008.
[7] 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年9月.
附:作者简介
姓名:李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年1月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