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活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主题进行的交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谈话贯穿于幼儿游戏过程,既可以推动游戏发展,也可以助推幼儿谈话能力发展。这里的“谈话能力”包括紧扣同—话题的能力、倾听和理解他人话语的能力、轮流说话的能力、发起话题的能力、运用策略维持话题的能力等。
相关研究指出:“4岁以后,会话维持过程就成为儿童同伴互动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发现:中班幼儿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在同伴谈话活动中常常用“不要”“不行”“不是”“不能”等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回应同伴,我们称之为“否定现象”。这种“否定现象”是会中断同伴谈话,还是会维持谈话继续进行并丰富游戏内容或情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以儿童游戏中出现谈话“否定现象”为切入点,测查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和态度,进而了解游戏的进程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最终完成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开展研究。
案例一:表述“我不要”中的小变化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烤串和米饭”的话题。
小A:谁要吃蛋饼?我做的蛋饼可好吃了。
小B:我一点儿都不喜欢,里面都没有放鸡蛋。
小A:这个简单。(说着就去找鸡蛋)
小A:你做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像烤串。
小B:这是烤串加米饭。
小A:你这种“加米饭”一点儿也不好吃。
小B:好吃的。因为想吃烤串就可以吃烤串,想吃米饭就可以吃米饭。
小C:(拿着烤串走向小B)这里还有烤串呢!
小B: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
小C:要的。
小B: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
小C:做好了告诉我。
小B:哦!
小B:我在给你们盛饭呢!
小C:(拿着烤串走向小D)我们需不需要这些?
小D:可以。
小C:小D说可以。(再次试图将烤串放进蒸笼)
小B: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
小B:我这里还有很多米饭,想要的可以过来吃。
小B:要不要我给你弄些米饭,欣然?(试图邀请其他同伴,但没人回应)
小A:我要米饭。
小B:不行。你是小马宝莉吗?他是小马宝莉吗?
小D:不是。
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小C和小A一直试图用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小B,以期得到小B的认同,并参与到她的游戏中。然而,他们遭到了小B的五次否定:“我—点儿都不喜欢,里面都没有放鸡蛋”“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不行。你是小马宝莉吗?他是小马宝莉吗?”
首先,从语言表达类型上看,小B的前四次否定是用否定的陈述句的形式直接表达否定意见,最后一次否定是用“不行”表达否定意见之后,又连续用了两个疑问句来强化否定意愿。其次,从语言表达中反映的信息分析,小B表述的信息越来越详细,包含的内容不仅有观点,还有比较详细的理由或原因,让听者能够更清楚说者否定的原因,理解其意图。
为什么随着谈话的推进,幼儿对否定的表达越来越详细呢?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幼儿发出“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时,同伴的回应是“要的”,显然,听者没能理解说者的意图,形成了沟通困境。所以幼儿不得不采用“补充解释”的策略与同伴再次沟通,如“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从而解决困境,达到沟通目的。当幼儿再次陷入困境时,她选择采用更为完整的语言“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来解决困境,准确转达自身意愿,达到流畅谈话的目的,使游戏符合自己的意愿。由此可见,在幼儿游戏中,同伴谈话形成的困境可以促使孩子主动采用补充、详细描述的策略达到清晰表达、解决问题的目的,使谈话更加畅通。
案例二:回应“我不要”中的小智慧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烤串”的话题。
小E:我的烤串做好了。
小A:哇,你这样真像烧烤!
小E:没错,我会做烧烤,上面要撒点“盐”。小D,我需要你的那把铲子,还需要一根棍子,就是你刚才挖沙的那个。
小D:小A,这个是我刚才用的铲子。
小A:你刚才走开了。你就,你就……
小E:没有这样事情的。
小D:这明明就是我的。
小A:这是幼儿园的,难道是你家的吗?
小E:我现在就想用他的这个铲子,我有用。
小E:(自言自语)他等会儿肯定会给我用的。
小E:你用好了给我哦,小A。
小A:知道了。
小D:我们不要他当小黑狗!(之前在班级里讨论过“小黑狗”这个话题,小D不想让小A玩)
小A:你在这里再加一串烤串呗!(试图把烤串放进蒸笼里)
小E:不要了!
小A:为什么?
小E:我已经摆满了,不要打乱我好不容易做好的烤串。(用手阻止小A将烤串放进蒸笼,并两次将蒸笼拿开)
小A:你如果把烤串放到那里,就会摆满了。
小E:旁边的就不用管了。
小F:你賣的明明就是葫芦好不好!
小E:我卖的是烤串!
小A:我觉得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在旁边再加一个,然后烧一下。(试图把烤串放进盘子里)
小E:(将烤串倒掉)我不要,不要那么丑的烤串!
小A:你的…… 小A:(看到小E再次往烤串上撒“盐”)你这样给它抹一抹,会很好吃的。
小A:不要再弄了,再弄就……
小E:我要像这样子。(继续做倒的动作)
小E:你帮我抹一抹。
(小A帮小E给烤串抹“盐”)
小E:谢谢小A!
小A:你的葫芦已经很脏了。
小E:哪有,小马宝莉就喜欢吃脏的!小D,小马宝莉喜欢吃脏的吗?
小A:小马宝莉喜欢吃脏的。
分析:
在上述谈话片段中,小A试图参与小E的烧烤游戏,所以向小E发起了话题,但遭到了同伴的三次否定。第一次是小E的好朋友小D对小E说“我们不要他当小黑狗”,小E用默认来表示同意小D的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否定。第二次是小E大声且干脆地说“不要了”进行直接否定,同时用动作推开小A的手,拿开蒸笼,阻止小A将烤串放进蒸笼。可见,她采用的是“言语+动作”的策略来表达自己的否定意愿。第三次,小E用“我不要,不要那么丑的烤串”的语言以及把小A放进盘子里的烤串直接倒掉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否定。无论是语气还是动作,幼儿每次的否定都比前一次更加坚定和强烈,并准确地表达说明“我不要”的原因。
面对谈话中的三次否定,小A是不是选择放弃了呢?谈话是否就到此结束了呢?其实不然,谈话还在继续。那么,小A是如何让谈话进行下去的呢?当小A第一次遭到否定后,他采用“言語+动作”的维持策略,即对小E说“你在这里再加一串烤串呗”,同时把烤串放进小E的蒸笼里,试图用动作维持话题继续。当小A第二次遭到否定后,他用“为什么”请小E补充否定的原因,即采用“请求详述”的策略让话题继续。面对小E“我已经摆满了,不要打乱我好不容易做好的烤串”的回答,小A继续采用“言语+动作”的维持策略,即对小E说“你如果把烤串放到那里,就会摆满了”,并试图继续将烤串放进小E的蒸笼里,表达对小E“摆满”说法的否定。可见,小A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假设的句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否定。虽然小E并未听从,依然坚定地拒绝了他,并对他说“旁边的就不用管了”。面对小E的第三次否定,小A依然没有放弃,继续运用“言语+动作”的策略让谈话继续,即对小E说“我觉得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在旁边再加一个,然后烧一下”,并把烤串放进小E的盘子中。但是,小E果断地把盘子里的烤串倒在了地上。对此,小A并没有生气,而是在看到小E再次往烤串上撒“盐”(沙子替代)后,立马用自己的铲子帮小E把“盐”抹平,并对小E说“你这样给它抹一抹,会很好吃的”。最终,小A赢得了小E的信任,参与了小E的游戏,符合了自己的游戏愿望。可见,在游戏中,面对同伴的“我不要”,小A能够积极主动地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来维持谈话,让游戏继续进行。
案例三:表达“不认同”中的小策略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有关“毒死伏地魔”的话题。
小C正准备拿壶,小G马上把壶举起来。
小G:好了,你看,更毒了。
小C:我已经给它们烧好饭了,这是给它们的毒烤串。
小D:毒烤串,做得挺好的。
小G:(拿着壶做倒茶动作)我已经用了黏黏茶,这个茶很黏,将它倒在伏地魔身上,伏地魔就动不得了。
小D:它已经吃完毒烤串了,可是还活着。因为它吃了这些东西不会死,可能它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小E:我有毒果子。
小D:我再往这里面吸收点“魔”。
小G:如果用最厉害的毒的话,他会永远复活。
小G:如果用一点点毒的话,它就会永远死掉。(把制作好的“毒药”拿到小D面前)像我这个就很好,正好可以让它死掉。
小C:我做一点点毒,它就可以永远死掉了。
小G:(蹲下来对小D)它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了,就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
小D:它还有很长时间呢!
小G:(踩脚)过了一天了,我们这儿假装已经过去一天了。
小C:我们已经过了一天了。
分析:
上述谈话片段涉及幼儿的想象世界——关于伏地魔与毒药的话题,话题由小G发起,同伴都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小D和小C做了毒烤串,小G向大家宣扬“我已经用了黏黏茶”,并用“动不得”展示黏黏茶强大的毒性,表达对同伴的“毒物”的不认可。第二次,当同伴各自制作出“毒药”并相互讨论时,小G提出“如果用最厉害的毒的话,他会永远复活”的规则,用假设的话语否定了同伴的观点。第三次,小G用“如果用一点点毒的话,他就会永远死掉”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维持谈话。为了让同伴认可自己的观点,小G采用“说”“走到同伴面前说”“重复多次说”来维持谈话,直到小C用重复的方式接受他的不同建议“我做一点点毒,它就可以永远死掉了”。第四次,小G大声强调“它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了,就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用重复的方式来否定同伴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同伴有不同意见,他还是采用“跺脚”的方式来表达“假装已经过去一天了”,以此说明时间紧迫,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维持谈话内容,主导游戏进程。
在整个谈话活动中,幼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否定的观点,都投入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表达各自不同的想象内容。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同,小G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表达,如大声宣扬、跺脚强调、补充说明、向个别幼儿单独介绍等,从而维持谈话继续进行,吸引同伴的认可和参与。小G在游戏中的参与状态较为积极,语言表现丰富,推进了谈话继续进行,促使游戏朝着自己的意愿发展。
思考和建议
(一)客观的观察和倾听是形成性评价的前提
客观的观察和倾听是保证儿童在游戏中真实的语言信息的前提,也是保证形成性评价真实性的前提。基于儿童在语言表达中的特点,教师需要注意:儿童的语言观察不等于言语记录,幼儿时期的语言表达包括言语、动作、动作加言语的方式。我们在观察中可能会更多地聚焦观察、记录儿童的言语,用儿童的言语记录替代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造成部分信息丢失,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二)多种记录方式的结合是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速记”和“细描”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较为全面的幼儿语言表现,为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客观性助力。所谓“速记”,即采用应答式的记录方法来记录幼儿发起、维持、修补谈话活动的过程;“细描”,即采用视频记录的方法来验证、修补“速记”中的相关信息。
(三)游戏中的“否定现象”是幼儿学习谈话策略、提高谈话能力的契机
从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来看,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否定”,将“否定”当作自己面临的一个问题或困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予以解决,维持谈话活动继续进行,而不是中断活动,最终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见,儿童想要参与游戏、继续游戏的意愿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面对“否定”,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谈话能力和水平。同时,针对中班幼儿“自我中心”思维而出现的“否定现象”,教师应予以珍视,并将其当作幼儿学习谈话策略、提高谈话能力的契机,不阻止、不替代,给幼儿足够的空间,相信他们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学习者。
相关研究指出:“4岁以后,会话维持过程就成为儿童同伴互动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发现:中班幼儿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在同伴谈话活动中常常用“不要”“不行”“不是”“不能”等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回应同伴,我们称之为“否定现象”。这种“否定现象”是会中断同伴谈话,还是会维持谈话继续进行并丰富游戏内容或情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以儿童游戏中出现谈话“否定现象”为切入点,测查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和态度,进而了解游戏的进程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最终完成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开展研究。
案例一:表述“我不要”中的小变化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烤串和米饭”的话题。
小A:谁要吃蛋饼?我做的蛋饼可好吃了。
小B:我一点儿都不喜欢,里面都没有放鸡蛋。
小A:这个简单。(说着就去找鸡蛋)
小A:你做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像烤串。
小B:这是烤串加米饭。
小A:你这种“加米饭”一点儿也不好吃。
小B:好吃的。因为想吃烤串就可以吃烤串,想吃米饭就可以吃米饭。
小C:(拿着烤串走向小B)这里还有烤串呢!
小B: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
小C:要的。
小B: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
小C:做好了告诉我。
小B:哦!
小B:我在给你们盛饭呢!
小C:(拿着烤串走向小D)我们需不需要这些?
小D:可以。
小C:小D说可以。(再次试图将烤串放进蒸笼)
小B: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
小B:我这里还有很多米饭,想要的可以过来吃。
小B:要不要我给你弄些米饭,欣然?(试图邀请其他同伴,但没人回应)
小A:我要米饭。
小B:不行。你是小马宝莉吗?他是小马宝莉吗?
小D:不是。
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小C和小A一直试图用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小B,以期得到小B的认同,并参与到她的游戏中。然而,他们遭到了小B的五次否定:“我—点儿都不喜欢,里面都没有放鸡蛋”“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不行。你是小马宝莉吗?他是小马宝莉吗?”
首先,从语言表达类型上看,小B的前四次否定是用否定的陈述句的形式直接表达否定意见,最后一次否定是用“不行”表达否定意见之后,又连续用了两个疑问句来强化否定意愿。其次,从语言表达中反映的信息分析,小B表述的信息越来越详细,包含的内容不仅有观点,还有比较详细的理由或原因,让听者能够更清楚说者否定的原因,理解其意图。
为什么随着谈话的推进,幼儿对否定的表达越来越详细呢?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幼儿发出“我不需要这样的烤串”时,同伴的回应是“要的”,显然,听者没能理解说者的意图,形成了沟通困境。所以幼儿不得不采用“补充解释”的策略与同伴再次沟通,如“我不要,我已经在做了,不能再放了”,从而解决困境,达到沟通目的。当幼儿再次陷入困境时,她选择采用更为完整的语言“我不想要这些,我已经在烤了。我不想要,再放上去就不好吃了”来解决困境,准确转达自身意愿,达到流畅谈话的目的,使游戏符合自己的意愿。由此可见,在幼儿游戏中,同伴谈话形成的困境可以促使孩子主动采用补充、详细描述的策略达到清晰表达、解决问题的目的,使谈话更加畅通。
案例二:回应“我不要”中的小智慧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烤串”的话题。
小E:我的烤串做好了。
小A:哇,你这样真像烧烤!
小E:没错,我会做烧烤,上面要撒点“盐”。小D,我需要你的那把铲子,还需要一根棍子,就是你刚才挖沙的那个。
小D:小A,这个是我刚才用的铲子。
小A:你刚才走开了。你就,你就……
小E:没有这样事情的。
小D:这明明就是我的。
小A:这是幼儿园的,难道是你家的吗?
小E:我现在就想用他的这个铲子,我有用。
小E:(自言自语)他等会儿肯定会给我用的。
小E:你用好了给我哦,小A。
小A:知道了。
小D:我们不要他当小黑狗!(之前在班级里讨论过“小黑狗”这个话题,小D不想让小A玩)
小A:你在这里再加一串烤串呗!(试图把烤串放进蒸笼里)
小E:不要了!
小A:为什么?
小E:我已经摆满了,不要打乱我好不容易做好的烤串。(用手阻止小A将烤串放进蒸笼,并两次将蒸笼拿开)
小A:你如果把烤串放到那里,就会摆满了。
小E:旁边的就不用管了。
小F:你賣的明明就是葫芦好不好!
小E:我卖的是烤串!
小A:我觉得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在旁边再加一个,然后烧一下。(试图把烤串放进盘子里)
小E:(将烤串倒掉)我不要,不要那么丑的烤串!
小A:你的…… 小A:(看到小E再次往烤串上撒“盐”)你这样给它抹一抹,会很好吃的。
小A:不要再弄了,再弄就……
小E:我要像这样子。(继续做倒的动作)
小E:你帮我抹一抹。
(小A帮小E给烤串抹“盐”)
小E:谢谢小A!
小A:你的葫芦已经很脏了。
小E:哪有,小马宝莉就喜欢吃脏的!小D,小马宝莉喜欢吃脏的吗?
小A:小马宝莉喜欢吃脏的。
分析:
在上述谈话片段中,小A试图参与小E的烧烤游戏,所以向小E发起了话题,但遭到了同伴的三次否定。第一次是小E的好朋友小D对小E说“我们不要他当小黑狗”,小E用默认来表示同意小D的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否定。第二次是小E大声且干脆地说“不要了”进行直接否定,同时用动作推开小A的手,拿开蒸笼,阻止小A将烤串放进蒸笼。可见,她采用的是“言语+动作”的策略来表达自己的否定意愿。第三次,小E用“我不要,不要那么丑的烤串”的语言以及把小A放进盘子里的烤串直接倒掉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否定。无论是语气还是动作,幼儿每次的否定都比前一次更加坚定和强烈,并准确地表达说明“我不要”的原因。
面对谈话中的三次否定,小A是不是选择放弃了呢?谈话是否就到此结束了呢?其实不然,谈话还在继续。那么,小A是如何让谈话进行下去的呢?当小A第一次遭到否定后,他采用“言語+动作”的维持策略,即对小E说“你在这里再加一串烤串呗”,同时把烤串放进小E的蒸笼里,试图用动作维持话题继续。当小A第二次遭到否定后,他用“为什么”请小E补充否定的原因,即采用“请求详述”的策略让话题继续。面对小E“我已经摆满了,不要打乱我好不容易做好的烤串”的回答,小A继续采用“言语+动作”的维持策略,即对小E说“你如果把烤串放到那里,就会摆满了”,并试图继续将烤串放进小E的蒸笼里,表达对小E“摆满”说法的否定。可见,小A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假设的句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否定。虽然小E并未听从,依然坚定地拒绝了他,并对他说“旁边的就不用管了”。面对小E的第三次否定,小A依然没有放弃,继续运用“言语+动作”的策略让谈话继续,即对小E说“我觉得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在旁边再加一个,然后烧一下”,并把烤串放进小E的盘子中。但是,小E果断地把盘子里的烤串倒在了地上。对此,小A并没有生气,而是在看到小E再次往烤串上撒“盐”(沙子替代)后,立马用自己的铲子帮小E把“盐”抹平,并对小E说“你这样给它抹一抹,会很好吃的”。最终,小A赢得了小E的信任,参与了小E的游戏,符合了自己的游戏愿望。可见,在游戏中,面对同伴的“我不要”,小A能够积极主动地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来维持谈话,让游戏继续进行。
案例三:表达“不认同”中的小策略
“欢乐野炊区”游戏中,幼儿正在谈论有关“毒死伏地魔”的话题。
小C正准备拿壶,小G马上把壶举起来。
小G:好了,你看,更毒了。
小C:我已经给它们烧好饭了,这是给它们的毒烤串。
小D:毒烤串,做得挺好的。
小G:(拿着壶做倒茶动作)我已经用了黏黏茶,这个茶很黏,将它倒在伏地魔身上,伏地魔就动不得了。
小D:它已经吃完毒烤串了,可是还活着。因为它吃了这些东西不会死,可能它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小E:我有毒果子。
小D:我再往这里面吸收点“魔”。
小G:如果用最厉害的毒的话,他会永远复活。
小G:如果用一点点毒的话,它就会永远死掉。(把制作好的“毒药”拿到小D面前)像我这个就很好,正好可以让它死掉。
小C:我做一点点毒,它就可以永远死掉了。
小G:(蹲下来对小D)它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了,就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
小D:它还有很长时间呢!
小G:(踩脚)过了一天了,我们这儿假装已经过去一天了。
小C:我们已经过了一天了。
分析:
上述谈话片段涉及幼儿的想象世界——关于伏地魔与毒药的话题,话题由小G发起,同伴都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小D和小C做了毒烤串,小G向大家宣扬“我已经用了黏黏茶”,并用“动不得”展示黏黏茶强大的毒性,表达对同伴的“毒物”的不认可。第二次,当同伴各自制作出“毒药”并相互讨论时,小G提出“如果用最厉害的毒的话,他会永远复活”的规则,用假设的话语否定了同伴的观点。第三次,小G用“如果用一点点毒的话,他就会永远死掉”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维持谈话。为了让同伴认可自己的观点,小G采用“说”“走到同伴面前说”“重复多次说”来维持谈话,直到小C用重复的方式接受他的不同建议“我做一点点毒,它就可以永远死掉了”。第四次,小G大声强调“它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了,就只有一点点复活时间”,用重复的方式来否定同伴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同伴有不同意见,他还是采用“跺脚”的方式来表达“假装已经过去一天了”,以此说明时间紧迫,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维持谈话内容,主导游戏进程。
在整个谈话活动中,幼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否定的观点,都投入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表达各自不同的想象内容。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同,小G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表达,如大声宣扬、跺脚强调、补充说明、向个别幼儿单独介绍等,从而维持谈话继续进行,吸引同伴的认可和参与。小G在游戏中的参与状态较为积极,语言表现丰富,推进了谈话继续进行,促使游戏朝着自己的意愿发展。
思考和建议
(一)客观的观察和倾听是形成性评价的前提
客观的观察和倾听是保证儿童在游戏中真实的语言信息的前提,也是保证形成性评价真实性的前提。基于儿童在语言表达中的特点,教师需要注意:儿童的语言观察不等于言语记录,幼儿时期的语言表达包括言语、动作、动作加言语的方式。我们在观察中可能会更多地聚焦观察、记录儿童的言语,用儿童的言语记录替代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造成部分信息丢失,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二)多种记录方式的结合是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速记”和“细描”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较为全面的幼儿语言表现,为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客观性助力。所谓“速记”,即采用应答式的记录方法来记录幼儿发起、维持、修补谈话活动的过程;“细描”,即采用视频记录的方法来验证、修补“速记”中的相关信息。
(三)游戏中的“否定现象”是幼儿学习谈话策略、提高谈话能力的契机
从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来看,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否定”,将“否定”当作自己面临的一个问题或困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予以解决,维持谈话活动继续进行,而不是中断活动,最终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见,儿童想要参与游戏、继续游戏的意愿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面对“否定”,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谈话能力和水平。同时,针对中班幼儿“自我中心”思维而出现的“否定现象”,教师应予以珍视,并将其当作幼儿学习谈话策略、提高谈话能力的契机,不阻止、不替代,给幼儿足够的空间,相信他们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