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8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5%说明有明显的差异性,中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具有调节全身机能,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局部病变恢复的作用。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西药结合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高趋势,临床上多采用美沙拉嗪及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008年9月~2013年10月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电子结肠镜检查:粘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面;符合第七版《内科学》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根据临床情况将所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2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病程1年以下20例,1~3年25例,3~10年17例,10年以上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分型辩证,采用自制的肠健1号胶丸,药物组成:苦参4g,黄芩2g,白术2g,黄芪2g,补骨脂,白头翁,二花、赤芍,木香,乌梅,五倍子,二茶各1g研末装入10粒1号胶丸内,每日早晚两次饭后服,每次2粒。同时,每晚用西咪替丁注射液0.6g,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甲硝唑0.8g,水杨偶氮磺胺吡啶4.0g,片剂均研细将其混合加温生理盐水至60ml,灌肠时灌肠液温度38℃左右。嘱患者排便后侧卧位,将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5~20cm,用针管抽取60ml灌肠液缓慢注入,保留时间大于30分钟,30天为一疗程。治疗60天后做结肠镜复查。
对照组常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0g,每日3次连服4周休息两天,30天为一疗程,60天复查。
3、 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粪便常规检查为阴性,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可见粘膜溃疡大小、数量、出血点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大便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均未见改善或加重。
4、 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所说的“泄泻”、“下痢”、“肠癖”范畴,其主因为感受外邪,脾肾虚损,导致脾阳不振,大肠滑而不固,久而化癖成痈,乃致此病,故立治则为温补脾肾,活血调气、杀菌、清热解毒,固涩止泻,方中、白术、黄芪,补骨脂健脾温肾;赤芍、木香活血调气;苦参、黄芩、白头翁、二花杀菌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作用;乌梅、五倍子、儿茶固涩止泻生肌。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失调,家族遗传等。肠内粘膜血管壁纤维增厚,血循环不畅等有关,故在服中药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拮抗肠壁上的H2受体,抑制H+—K+—ATP酶泵,使H+释放被抑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同时稳定肠粘膜促进肠道对Na+水的吸收,2%利多卡因能缓解肠痉挛及里急后重,地塞米松抑制自体免疫反应,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减轻水肿,甲硝唑对微需氧菌、厌氧菌和一些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并可能影响免疫过程,硝基还原中间代谢产物过程对病变粘膜有修复作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在结肠经肠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具有抗炎作用,后者具有强抑菌作用,使用药物保留灌肠,即能使病灶直接吸收又能减轻某些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同时加木香、赤芍能改善粘膜血循环;黄芪、白术、补骨脂以增强免疫功能。总之,中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确切,并有调节全身机能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局部病变恢复的作用,从而扶正祛邪,又能直接作用于病位加速病灶愈合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董桂芬 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3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6 26卷6期
倪宝琢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 2006.06 28卷6期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西药结合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高趋势,临床上多采用美沙拉嗪及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008年9月~2013年10月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电子结肠镜检查:粘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面;符合第七版《内科学》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根据临床情况将所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2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病程1年以下20例,1~3年25例,3~10年17例,10年以上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分型辩证,采用自制的肠健1号胶丸,药物组成:苦参4g,黄芩2g,白术2g,黄芪2g,补骨脂,白头翁,二花、赤芍,木香,乌梅,五倍子,二茶各1g研末装入10粒1号胶丸内,每日早晚两次饭后服,每次2粒。同时,每晚用西咪替丁注射液0.6g,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甲硝唑0.8g,水杨偶氮磺胺吡啶4.0g,片剂均研细将其混合加温生理盐水至60ml,灌肠时灌肠液温度38℃左右。嘱患者排便后侧卧位,将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5~20cm,用针管抽取60ml灌肠液缓慢注入,保留时间大于30分钟,30天为一疗程。治疗60天后做结肠镜复查。
对照组常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0g,每日3次连服4周休息两天,30天为一疗程,60天复查。
3、 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粪便常规检查为阴性,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可见粘膜溃疡大小、数量、出血点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大便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均未见改善或加重。
4、 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所说的“泄泻”、“下痢”、“肠癖”范畴,其主因为感受外邪,脾肾虚损,导致脾阳不振,大肠滑而不固,久而化癖成痈,乃致此病,故立治则为温补脾肾,活血调气、杀菌、清热解毒,固涩止泻,方中、白术、黄芪,补骨脂健脾温肾;赤芍、木香活血调气;苦参、黄芩、白头翁、二花杀菌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作用;乌梅、五倍子、儿茶固涩止泻生肌。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失调,家族遗传等。肠内粘膜血管壁纤维增厚,血循环不畅等有关,故在服中药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拮抗肠壁上的H2受体,抑制H+—K+—ATP酶泵,使H+释放被抑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同时稳定肠粘膜促进肠道对Na+水的吸收,2%利多卡因能缓解肠痉挛及里急后重,地塞米松抑制自体免疫反应,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减轻水肿,甲硝唑对微需氧菌、厌氧菌和一些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并可能影响免疫过程,硝基还原中间代谢产物过程对病变粘膜有修复作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在结肠经肠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具有抗炎作用,后者具有强抑菌作用,使用药物保留灌肠,即能使病灶直接吸收又能减轻某些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同时加木香、赤芍能改善粘膜血循环;黄芪、白术、补骨脂以增强免疫功能。总之,中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确切,并有调节全身机能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局部病变恢复的作用,从而扶正祛邪,又能直接作用于病位加速病灶愈合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董桂芬 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3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6 26卷6期
倪宝琢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 2006.06 28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