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阅读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大家都知道阅读素养的培养必须紧紧依靠大量阅读。那么,如何将大量阅读落到实处?
一、读物落实
为了落实读物,首先发动学生自己购买必读书和荐读书;其次,班级建立图书角,发动学生为班级捐书,资源共享;再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充足的书源向学生开放,这样为大量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时间落实
时间落实是读书活动的保证。首先在3~5年级中开设一门“大阅读课”,每周2节,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其次,教师要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将作业安排在课内,课外腾出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第三,要把课外阅读直接引进课堂,笔者正在探索以一篇带多篇的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增加阅读量。
三、辅导落实
古人云:授之以渔,终生受益。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达到预期目的最佳方式,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教师要使学生领会在一般情况下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见到题目就能想到文章写的大致是什么方面的内容;②辅导学生怎样抓住文章中的概括句、提示句和重点内容;③教师要辅导学生善于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读记事为主的文章能注意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读写人为主的文章,能注意人物的整体形象,并能注意文章中人与人或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读写景为主的文章能注意景物的整体形象;读以事喻理的文章,能注意事物的某一特点及其与人观念上相联系的地方;④教师教给学生边阅读边作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以笔助思的方法;⑤围绕读写训练重点进行指导: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重点,当学生完成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相类似的文章进行仿读,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单元训练重点,且进行阅读信息交流反馈,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加强感知,加强感悟。⑥结合读书笔记进行指导: 实践证明:写好读书笔记是确保阅读效果的保证。我倡导学生创新实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引导他们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窗口”——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开头、结尾、中心、提纲、问题、体会、仿写、续编等,并给每个窗口统一编号,便于学生摘抄时对号入座,也便于相互间的“窗口”信息交流。这种“窗口”式的读书笔记方法具有条理清楚、目标单一、信息集中、查阅方便等特点。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奠了基础。通过“交流、评比、展览”等形式,既能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激发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知识积累方法。⑦自设“思考题”进行指导: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也是指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的方法之一。在阅读中强调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激活思维,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思想感情,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如:看到题目思考:“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什么?你想到什么?”初读文章思考:“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熟读、品读过程中自问:“我喜欢读那一句、哪一段?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这样,让学生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思结合。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内带课外。课内,要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一定的速度、技能和理解能力。课内,要重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归纳段意、列小标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课内,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审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独立地分析课外读物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
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它具有兴趣较浓、速度快、信息量大、自主性强的特点,在许多方面促进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使课外和课外有机地组合,发挥好课外阅读的作用,我们充分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阅览室阅读,并随时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如鱼得水,如鸟出笼,心情舒畅,乐而忘忧,为学习语文创造了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
五、阅读与活动结合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他们做事往往热一阵,冷一阵。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可以经常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读效率,巩固自读效果。如举行“读书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心得和经验;举行“看谁读得多、读得好”比赛,看谁朗读得最流利、最正确、最富有感情;举办“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再现情境。精心筹划的活动,既让学生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大量阅读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读”到“我要读”的飞跃。
“阅读反馈”灵活多样。学生大量阅读后,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寻找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反馈”信息的自由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为他们自我表现和互相之间的交流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利用班队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知识竞赛、信息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以及课前三分钟的古诗吟诵等形式多样的反馈形式来激发学生大量的阅读兴趣。同时,要把激励机制落实到位。如盖“奖”字章,獎赏儿童读物,累计加分等,尽量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个学生由乐读到喜读,最后到我要读,为学生营造广阔,颇感兴趣的阅读反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发展,让大量阅读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童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阅读与积累的最好时期。让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为培养祖国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读物落实
为了落实读物,首先发动学生自己购买必读书和荐读书;其次,班级建立图书角,发动学生为班级捐书,资源共享;再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充足的书源向学生开放,这样为大量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时间落实
时间落实是读书活动的保证。首先在3~5年级中开设一门“大阅读课”,每周2节,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其次,教师要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将作业安排在课内,课外腾出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第三,要把课外阅读直接引进课堂,笔者正在探索以一篇带多篇的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增加阅读量。
三、辅导落实
古人云:授之以渔,终生受益。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达到预期目的最佳方式,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教师要使学生领会在一般情况下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见到题目就能想到文章写的大致是什么方面的内容;②辅导学生怎样抓住文章中的概括句、提示句和重点内容;③教师要辅导学生善于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读记事为主的文章能注意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读写人为主的文章,能注意人物的整体形象,并能注意文章中人与人或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读写景为主的文章能注意景物的整体形象;读以事喻理的文章,能注意事物的某一特点及其与人观念上相联系的地方;④教师教给学生边阅读边作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以笔助思的方法;⑤围绕读写训练重点进行指导: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重点,当学生完成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相类似的文章进行仿读,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单元训练重点,且进行阅读信息交流反馈,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加强感知,加强感悟。⑥结合读书笔记进行指导: 实践证明:写好读书笔记是确保阅读效果的保证。我倡导学生创新实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引导他们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窗口”——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开头、结尾、中心、提纲、问题、体会、仿写、续编等,并给每个窗口统一编号,便于学生摘抄时对号入座,也便于相互间的“窗口”信息交流。这种“窗口”式的读书笔记方法具有条理清楚、目标单一、信息集中、查阅方便等特点。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奠了基础。通过“交流、评比、展览”等形式,既能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激发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知识积累方法。⑦自设“思考题”进行指导: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也是指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的方法之一。在阅读中强调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激活思维,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思想感情,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如:看到题目思考:“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什么?你想到什么?”初读文章思考:“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熟读、品读过程中自问:“我喜欢读那一句、哪一段?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这样,让学生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思结合。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内带课外。课内,要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一定的速度、技能和理解能力。课内,要重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归纳段意、列小标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课内,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审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独立地分析课外读物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
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它具有兴趣较浓、速度快、信息量大、自主性强的特点,在许多方面促进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使课外和课外有机地组合,发挥好课外阅读的作用,我们充分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阅览室阅读,并随时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如鱼得水,如鸟出笼,心情舒畅,乐而忘忧,为学习语文创造了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
五、阅读与活动结合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他们做事往往热一阵,冷一阵。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可以经常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读效率,巩固自读效果。如举行“读书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心得和经验;举行“看谁读得多、读得好”比赛,看谁朗读得最流利、最正确、最富有感情;举办“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再现情境。精心筹划的活动,既让学生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大量阅读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读”到“我要读”的飞跃。
“阅读反馈”灵活多样。学生大量阅读后,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寻找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反馈”信息的自由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为他们自我表现和互相之间的交流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利用班队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知识竞赛、信息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以及课前三分钟的古诗吟诵等形式多样的反馈形式来激发学生大量的阅读兴趣。同时,要把激励机制落实到位。如盖“奖”字章,獎赏儿童读物,累计加分等,尽量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个学生由乐读到喜读,最后到我要读,为学生营造广阔,颇感兴趣的阅读反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发展,让大量阅读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童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阅读与积累的最好时期。让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为培养祖国的优秀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