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生存危机为全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大课,也凸显出高校生命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存在虚度生命、漠视生命乃至放弃生命的问题,探讨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意义重大。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结合现状和问题,通过家校合力做好常态化生命教育、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巧用抗疫鲜活素材等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4
新冠肺炎疫情给个体生存带来严峻挑战,每日刷新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这场生存危机凸显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防“疫”的基本常识,更要深入思考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感知生命宝贵的同时,努力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本文在遵循生命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1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1 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疫情期间,恐慌、担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的不断传播累积,激发了人们内心对死亡的焦虑,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居家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人际交往网络化等,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挑战,不仅暴露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的问题,也引发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恐慌和对未来的焦虑。因校园欺凌、自杀或他杀等过激行为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伤痛,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急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解决。
1.2 年龄特征的实际需求
随着“00”后步入大学,学业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受挫等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他们或缺乏人生目标,生活无动力;或虚度人生,忽视生命的意义;或只懂得接纳社会的给予,淡漠生命的责任。大学生处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关键期,“追求自由与个性,沉迷网络与游戏”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标签,网络上各类负面报道颠覆着他们的三观,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也使得其在遇到求助时表现出迟疑,甚至冷漠、麻痹。迫切需要通过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提升其应对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技能,端正其面对机遇与挑战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化解困难与挫折的生活勇气。
1.3 高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与疏导工作持续加强,而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也是导致心理危机增多的重要因素。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责任且有机会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大学生正确应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远大目标,不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无限的创造,为民族复兴贡献个人生命的价值。
2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从个体内部看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1 生与死的认知薄弱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忌讳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各个层面的教育都比较忽视死亡教育,这导致大学生对死亡的理解和认知较为片面,当遭遇亲朋好友死亡的情况时,心理上无法承受、行动上无以应对,只会恐惧和悲伤,事实上只有敬畏死亡方能珍惜生命。
2.1.2 抗挫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处于17~25周岁年龄段,从法律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学业和就业上的竞争与压力也更大。在社会自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下,负面信息传播迅速,抖音、热搜、快手等平台中出现的负面报道,时刻考验着大學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遇事容易行为过激伤人伤己。
2.1.3 生活态度不够积极
当代大学生普遍人生目标不明确、人生信念过于现实,对个体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等很少深入思考,无法自觉做到提升自我。由于时间管理能力的欠缺,多数同学存在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无法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大学时间。一些大学生想方设法地逃课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戴耳机、看热点、刷抖音,下课时窝在宿舍睡觉、追剧或熬夜打游戏,学习上仅限于维持出勤率、凑够学分数、混到毕业证,不懂得珍惜时间学习提升,于是空虚、迷茫、无聊的虚度生命,更甚者轻视生命(如自杀、他杀),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1.4 生命价值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孩子从小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长的监督束缚,部分大学生在物质享受中现实而肤浅,一味索取而不去付出和创造价值,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疫情中涌现出的逆行者用英勇忘我的实际行动为他们补上一课,催发着高校教育者深刻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服务社会生活与实践。
2.2 从外部环境看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2.1 生命教育的意识淡、理念薄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未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更没有专门进行过死亡教育,死亡作为生命历程中的必经过程,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来进行生命教育,以强调遵循普遍的规范原则为主,往往造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忽略大学生个体的生命认知与体验,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总体上缺乏人文气息,没有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忽视生命内涵的人文教育,虽然教学生“何以为生”,却鲜有引导其思考“为何而生”,存在“功利化”倾向。
2.2.2 生命教育的起步晚、体系差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开发阶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更多的依托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理论的讲授,侧重正确三观的树立,多以选修课程形式开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活动阻力重重。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与时俱进,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且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多在学校举行,未能与外界形成合力,因此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2.3 生命教育的师资弱、实践难
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学科知识背景,且自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但现实中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思政教师或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他们在职前和任教中几乎从未接触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与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在职培训也相当匮乏。现阶段的生命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遭遇到各方阻碍,存在着教育内容碎片化、实施途径较窄、实践主体和设施无法满足需要等问题,导致高校的生命教育难以顺利实践。
3 后疫情时代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3.1 家校合力做好常态化生命教育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与基点,是生命教育实施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向家长积极宣传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获得家长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发挥家庭的监督与补充作用,指导和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民居家抗“疫”,正是家长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时机。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在家庭中担当起维护家人生命安全的责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人解读抗“疫”知识,教家人科学防“疫”,合理安排生活。教育大学生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心理状况,运用学校所教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化解,正确解读网络上的报到,理性看待舆情,带领家人重视疫情,并做到不恐慌不信谣传谣,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与此同时,高校更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3.2 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发挥生命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建立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存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理性看待死亡、珍爱生命的健全人格教育;鼓励大学生创造生命价值、拓宽生命的理想信念教育三个方面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涵盖以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意义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以灾难防范、灾难应对、识别和科学防范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灾难教育;以理解死亡、面对死亡、探寻生命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死亡教育;以生涯认知、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生涯教育等一系列围绕个体生命发展为内容的教育,还应包括安全教育、爱与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技能训练、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系统规范的进行生命教育,营造日常化的生命育人大环境。
3.3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实践路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潜移默化得向学生传达生命教育理念。同时,两者相互契合,互为借鉴,使得内容与层次得到丰富和提升,大大形成教育的合力,有助于大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懂得感恩和敬畏生命,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根源上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调节和释放不良情绪,积极的看待社会,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知。
3.4 巧用抗疫中鲜活素材开展生命教育
疫情中,高校积极开展有关新冠状病毒的科普知识和防疫常识,举办了相关线上会议,重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特别是2020年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热烈讨论、疫情中抗疫英雄们舍小我为大我的英勇逆行,都為我们呈上了关于生命教育的精彩一课。
后疫情时代,高校更要立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白,守护生命除了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还要锻造个人的精神,一个人活着固然重要,但一个人活着的同时能够创造出让更多人活得更好的价值才更加珍贵。在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连夜赶赴疫区,逆行而上,成为疫情中无数人内心的一颗强效定心丸,这便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普通群众,做好防护,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防止传染和被传染,这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一首《武汉伢》道出武汉人的心声,一幅《加油!热干面》让人笑着哭了,一段段记录战“疫”的视频、一幅幅歌颂英雄的漫画、一篇篇逆行而上的感人故事无不生动体现疫情中人与人的关怀与互助,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中涌现的真实人物经历和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英勇故事,通过影视化作品,帮助人们更生动形象地体会到疫情发生时逆行者的英勇无畏,更准确、迅速和及时的传递了时代主题和精神。高校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巧妙利用好这些新鲜素材,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社会问题,关心疫情动态、关注国家大事、聚焦社会热点、关切抗疫英雄,心系天下,勇于担当。
参考文献
[1]黄凤,姚本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死亡焦虑心理危机与应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0):778-781.
[2]徐婷.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索[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02):50-53.
[3]朱德林,朱文博.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9(05):53-56.
基金项目:2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0JDSZ3004)。
作者简介:田芳(1986-),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朱吉玉(1963-),男,安徽无为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心理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4
新冠肺炎疫情给个体生存带来严峻挑战,每日刷新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这场生存危机凸显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防“疫”的基本常识,更要深入思考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感知生命宝贵的同时,努力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本文在遵循生命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1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1 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疫情期间,恐慌、担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的不断传播累积,激发了人们内心对死亡的焦虑,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居家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人际交往网络化等,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挑战,不仅暴露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的问题,也引发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恐慌和对未来的焦虑。因校园欺凌、自杀或他杀等过激行为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伤痛,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急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解决。
1.2 年龄特征的实际需求
随着“00”后步入大学,学业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受挫等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他们或缺乏人生目标,生活无动力;或虚度人生,忽视生命的意义;或只懂得接纳社会的给予,淡漠生命的责任。大学生处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关键期,“追求自由与个性,沉迷网络与游戏”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标签,网络上各类负面报道颠覆着他们的三观,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也使得其在遇到求助时表现出迟疑,甚至冷漠、麻痹。迫切需要通过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提升其应对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技能,端正其面对机遇与挑战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化解困难与挫折的生活勇气。
1.3 高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与疏导工作持续加强,而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也是导致心理危机增多的重要因素。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责任且有机会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大学生正确应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远大目标,不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无限的创造,为民族复兴贡献个人生命的价值。
2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从个体内部看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1 生与死的认知薄弱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忌讳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各个层面的教育都比较忽视死亡教育,这导致大学生对死亡的理解和认知较为片面,当遭遇亲朋好友死亡的情况时,心理上无法承受、行动上无以应对,只会恐惧和悲伤,事实上只有敬畏死亡方能珍惜生命。
2.1.2 抗挫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处于17~25周岁年龄段,从法律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学业和就业上的竞争与压力也更大。在社会自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下,负面信息传播迅速,抖音、热搜、快手等平台中出现的负面报道,时刻考验着大學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遇事容易行为过激伤人伤己。
2.1.3 生活态度不够积极
当代大学生普遍人生目标不明确、人生信念过于现实,对个体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等很少深入思考,无法自觉做到提升自我。由于时间管理能力的欠缺,多数同学存在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无法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大学时间。一些大学生想方设法地逃课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戴耳机、看热点、刷抖音,下课时窝在宿舍睡觉、追剧或熬夜打游戏,学习上仅限于维持出勤率、凑够学分数、混到毕业证,不懂得珍惜时间学习提升,于是空虚、迷茫、无聊的虚度生命,更甚者轻视生命(如自杀、他杀),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1.4 生命价值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孩子从小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长的监督束缚,部分大学生在物质享受中现实而肤浅,一味索取而不去付出和创造价值,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疫情中涌现出的逆行者用英勇忘我的实际行动为他们补上一课,催发着高校教育者深刻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服务社会生活与实践。
2.2 从外部环境看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2.1 生命教育的意识淡、理念薄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未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更没有专门进行过死亡教育,死亡作为生命历程中的必经过程,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来进行生命教育,以强调遵循普遍的规范原则为主,往往造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忽略大学生个体的生命认知与体验,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总体上缺乏人文气息,没有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忽视生命内涵的人文教育,虽然教学生“何以为生”,却鲜有引导其思考“为何而生”,存在“功利化”倾向。
2.2.2 生命教育的起步晚、体系差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开发阶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更多的依托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理论的讲授,侧重正确三观的树立,多以选修课程形式开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活动阻力重重。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与时俱进,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且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多在学校举行,未能与外界形成合力,因此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2.3 生命教育的师资弱、实践难
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学科知识背景,且自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但现实中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思政教师或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他们在职前和任教中几乎从未接触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与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在职培训也相当匮乏。现阶段的生命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遭遇到各方阻碍,存在着教育内容碎片化、实施途径较窄、实践主体和设施无法满足需要等问题,导致高校的生命教育难以顺利实践。
3 后疫情时代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3.1 家校合力做好常态化生命教育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与基点,是生命教育实施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向家长积极宣传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获得家长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发挥家庭的监督与补充作用,指导和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民居家抗“疫”,正是家长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时机。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在家庭中担当起维护家人生命安全的责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人解读抗“疫”知识,教家人科学防“疫”,合理安排生活。教育大学生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心理状况,运用学校所教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化解,正确解读网络上的报到,理性看待舆情,带领家人重视疫情,并做到不恐慌不信谣传谣,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与此同时,高校更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3.2 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发挥生命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建立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存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理性看待死亡、珍爱生命的健全人格教育;鼓励大学生创造生命价值、拓宽生命的理想信念教育三个方面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涵盖以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意义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以灾难防范、灾难应对、识别和科学防范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灾难教育;以理解死亡、面对死亡、探寻生命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死亡教育;以生涯认知、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生涯教育等一系列围绕个体生命发展为内容的教育,还应包括安全教育、爱与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技能训练、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系统规范的进行生命教育,营造日常化的生命育人大环境。
3.3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实践路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潜移默化得向学生传达生命教育理念。同时,两者相互契合,互为借鉴,使得内容与层次得到丰富和提升,大大形成教育的合力,有助于大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懂得感恩和敬畏生命,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根源上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调节和释放不良情绪,积极的看待社会,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知。
3.4 巧用抗疫中鲜活素材开展生命教育
疫情中,高校积极开展有关新冠状病毒的科普知识和防疫常识,举办了相关线上会议,重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特别是2020年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热烈讨论、疫情中抗疫英雄们舍小我为大我的英勇逆行,都為我们呈上了关于生命教育的精彩一课。
后疫情时代,高校更要立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白,守护生命除了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还要锻造个人的精神,一个人活着固然重要,但一个人活着的同时能够创造出让更多人活得更好的价值才更加珍贵。在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连夜赶赴疫区,逆行而上,成为疫情中无数人内心的一颗强效定心丸,这便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普通群众,做好防护,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防止传染和被传染,这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一首《武汉伢》道出武汉人的心声,一幅《加油!热干面》让人笑着哭了,一段段记录战“疫”的视频、一幅幅歌颂英雄的漫画、一篇篇逆行而上的感人故事无不生动体现疫情中人与人的关怀与互助,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中涌现的真实人物经历和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英勇故事,通过影视化作品,帮助人们更生动形象地体会到疫情发生时逆行者的英勇无畏,更准确、迅速和及时的传递了时代主题和精神。高校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巧妙利用好这些新鲜素材,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社会问题,关心疫情动态、关注国家大事、聚焦社会热点、关切抗疫英雄,心系天下,勇于担当。
参考文献
[1]黄凤,姚本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死亡焦虑心理危机与应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0):778-781.
[2]徐婷.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索[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02):50-53.
[3]朱德林,朱文博.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9(05):53-56.
基金项目:2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0JDSZ3004)。
作者简介:田芳(1986-),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朱吉玉(1963-),男,安徽无为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心理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