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全面实施农村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单一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师生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师生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课“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
语文课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学习,又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它们之间应该是统一的。然而,部分老师却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搞些什么表演和演唱等之类的“精神培养”工作,错误的认为教学中涉及“双基”的就不是在推行新课程。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语文课不关注文本的解读,轻视必要的“双基”,这是一种极端化倾向。语文教学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与统一,我们不能由“头(指语文的人文性)轻脚(指语文的工具性)重”走向“头重脚轻”。
二、语文课由“灌”到“问”
在课改推进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了,但“满堂问”式的教学却随处可见。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这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理解感悟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大家知道,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能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
三、语文课的“热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在新课标指导下,课堂形式多样起来,出现了演讲、小品表演等等的授课方式,使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机,热闹非凡。然而,这样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呢?我看不然,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显得热热闹闹,却把课文搁置起来不去挖掘文本内涵,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到“热闹但空洞”。
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并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推进新课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语文课中的多媒体使用不当
当下现代教育技术方兴未艾,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音像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我们知道: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中产生独特体验。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而应把课件当成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无论你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要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并立足当地和学生实际,用审视的眼光,遵循教学规律,走出教学误区,正确处理好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语文课“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
语文课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学习,又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它们之间应该是统一的。然而,部分老师却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搞些什么表演和演唱等之类的“精神培养”工作,错误的认为教学中涉及“双基”的就不是在推行新课程。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语文课不关注文本的解读,轻视必要的“双基”,这是一种极端化倾向。语文教学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与统一,我们不能由“头(指语文的人文性)轻脚(指语文的工具性)重”走向“头重脚轻”。
二、语文课由“灌”到“问”
在课改推进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了,但“满堂问”式的教学却随处可见。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这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理解感悟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大家知道,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能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
三、语文课的“热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在新课标指导下,课堂形式多样起来,出现了演讲、小品表演等等的授课方式,使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机,热闹非凡。然而,这样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呢?我看不然,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显得热热闹闹,却把课文搁置起来不去挖掘文本内涵,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到“热闹但空洞”。
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并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推进新课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语文课中的多媒体使用不当
当下现代教育技术方兴未艾,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音像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我们知道: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中产生独特体验。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而应把课件当成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无论你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要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并立足当地和学生实际,用审视的眼光,遵循教学规律,走出教学误区,正确处理好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