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而关于这支散曲的意象选择、意象排列、意象内涵却一直缺乏深入有力的分析。本文通过细读曲词,发现马致远在每句的意象选择上,往往保持感情基调的一致性;而在句与句之间又形成一种“哀—乐—哀”的情感循环,从而把曲词的情感最终指向了哀,而这种哀的情感又和马致远的生平相结合,散发出元代文人阶层浓重的失意情调。
  关键词:马致远 《秋思》 意象 元散曲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有悲秋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到了元散曲中则焕发出一股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篇幅极为简短,仅五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然而这短短五句却成就了一篇为后代文人所传诵的悲秋经典。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将它誉为“秋思之祖”: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还有不少文人模仿马致远的这篇作品重新创作,其文学影响力可见一斑。那么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呢?我们将通过对作品中的意象选择、意象排列、意象内涵的深入分析来加以说明。这支曲词虽只有五句,但从结构上来说,仍可划为两部分。前三句在语言结构上有着相同的格式,都是三种意象的拼接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同简笔画一般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或暗淡或明丽的画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传达出一种微妙的情感。而后两句,则复归到整体的画面描写,并在前三句的基础之上抒发出作者悲戚断肠的主观感情。
  仔细分析前三句中的意象,不难发现作者在意象的选取上可谓别具匠心。因为这三组景物并不是单纯的静态景物,而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种动感,并非来源于动词,而是源自于意象本身。比如第一句中的“昏鸦”,将“枯藤”“老树”瞬间点缀成一幅活的画面;再比如第二句中的“流水”,带给整幅画面一种独特的流动感,而 “人家”也给整首曲词笼罩上了一层人间烟火,使得作品不再是一种纯粹对于自然的观照,同时带有着一份对于人世生活的关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也是颇具动态感的事物。
  倘若我们分析每一句当中的三个意象,还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一句的前两个景物往往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提及“枯藤”,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老樹”;提及“小桥”我们便会联想到“流水”,而提及“古道”,我们也很容易想到 “古道西风”这样的经典搭配。而每句的最后一个意象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昏鸦” “人家”“瘦马”,都是一种活的、富有生气的事物,而恰恰是最后这个意象让三幅画面瞬间活了起来,摆脱了审美上的程式感与死寂感。仿佛构图一般,有了它们,整幅图便有了一个焦点和重心。
  而从感情基调上来看,每一句中的三个意象,在感情基调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感。比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三个意象,都传递给读者一种破败的、暗淡的、萧瑟的感觉。而紧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又忽然换成了一种相对比较明快、明丽的色调,带给人一种古代山水田园的和谐氛围。到了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又让整首曲词重新回到了一种暗色调的景物当中,且在这些景物中暗暗贯通着一股历史的深邃感。“古道”,意味着这条道路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时间的洗礼,仿佛一个穿越古今的建筑,虽然破旧,但却深沉。当读到古道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联想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这条古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到底何时诞生?何时消亡?这条古道到底来自何处,又将通往何方?无形中带给人一种古朴的悠远感、神秘感、孤独感。而“古道”又不仅是一条空间意义上的小道,它还是一条穿越古今的“时间隧道”。从古至今,它见证过将军侠客迅疾的马蹄,也承载过白发渔樵闲散的脚印,而如今那些人都已经无从寻觅了。而“西风”这个意象,不仅表明了风的方向,更暗示了曲词中的季节,那便是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木叶的摇落、万物的衰飒以及古代文人独有的伤时感逝情怀,共同构建了古典文学中深厚的悲秋传统。因此,“西风”二字一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便呼之欲出。而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意象“瘦马”,更是将前三句的抒情氛围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诗文中马的文化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马在古代诗文当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韩愈的《马说》开篇即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以千里马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才,在对马的言说中透露出对于当时人才弃置的无限感慨。而《三国志演义》当中的赤兔马,在关羽死后也绝食而亡,从而带上了一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德品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会被视作一种人才的象征,具备一定士人的品格,并被赋予强烈的道德内涵与感情色彩。
  诗圣杜甫对马也颇多青睐,且尤爱吟咏“瘦马”“病马”。比如他的《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c再比如他的《病马》:“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d以及他的《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由以上的诗文不难看出,马致远的“瘦马”其实并不仅仅是要衬托出马的形态,而是为了和古代诗文传统当中马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对接:马在古人的眼中,首先是一种有志的动物,它可能会陪着将军一起征战沙场,也可能陪着文人一同浪迹天涯。而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一匹瘦马,并且在充满寂寥的“古道西风”当中孤独落寞地踽踽而行,这不由引发我们这样一种联想:这匹瘦马到底经历过什么?它为何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并由此生发出一种独特的悲悯情怀。而在这份悲悯当中,又暗含着一种人才弃置、英雄末路的悲情色彩。故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瘦马”本身就是一种文人失意的象征,和“肥马轻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文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红旗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重视,当初在红旗渠建设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以影视媒体、报纸书籍等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但经过媒体及传播媒介加工润色后,与他们口述史之下的真实形象仍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口述 红旗渠 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史料信息、人物传记等皆是经过加工的产物,在纸质、影像媒介的传播下,可能会不断地经历流变与重塑。而
摘 要:“风筝”,南方称“纸鹞”,北方称“纸鸢”,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本身并不具有隐喻义,而它升空、飘落、断线的过程,却与人生、命运中所遇几种情境颇为相似,引宋人反复咏叹,常借风筝意象生发感喟、表明志向、体认哲理,风筝得以与人构建隐喻相似性。本文拟通过对宋人诗词中风筝隐喻的概述,明确风筝意象的几种隐喻内涵;再以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为例,结合二人的人生经历与仕宦生涯,分析风筝与风隐喻之关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有着时代甚至是民族的烙印,从衍生到今天,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旨在以姜夔词为例,探讨宋词写景内容的扩张和微缩、写景形式的多样化及写景情感的合一等三个方面,通过词中景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词的美丽和魅力。  关键词:宋词 姜夔词 写景  文学,文学,文字的学问,如何在文字中构筑学问,得益于文字所依托之物,或情,或景,或人,或物,或情景交融,或物我合一等。而景,是文学不可
摘 要: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作中百分之七十的作品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歌妓形象即为其中一类。柳永深入歌妓的生活圈,一改前代、同代诸多词人对妓女狎邪玩弄的态度,或为歌妓代言,抒发她们身世遭遇之苦;或从男性角度,给予她们同情与理解,相较以往同类作品有了较大的改变和突破。但是,柳永并没有超越他所在的时代,并没有真正以平等相知的态度对待这一弱势群体。本论文将引入“症候式阅读”这一解读文本的
摘 要:《金粉世家》描述了三种不同的爱情,但都以同一种悲怆结局结尾,造成他们爱情不幸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在探讨这些爱情究竟是苦戏还是悲剧的同时,作为金家大家族中一位不起眼的侍女小怜,在面对爱情时表现出比主人公们更加值得思考的态度,即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选择、勇气与承担意识。从这位小人物身上发掘《金粉世家》中更值得思考的自由伦理,带给当下人们对待爱情、婚姻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标准。  关键
摘 要: 当赵树理带给当代文学以“文艺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大众化”的宝贵经验,而以更为整体性的眼光审视其文学遗产,会发现除此之外,他还为当下的主旋律叙事提供了某种重要的策略。本人从宏大主题与其日常化呈现的角度入手梳理了主旋律文学遭遇的困境,探讨了赵树理小说由介入与体验两个方面为何更好地进行主旋律叙事提供的策略。这一策略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
摘 要: 戏曲作品创作的“三并举”政策提出半个世纪以来,剧目得到了极大繁荣,但传统剧目作为彰显中华文化个性、传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当今的戏曲舞台上仍占主流。由于传统剧目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其不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糟粕性。新时代,要生产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传统剧目的重新审视和改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当前蒲剧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反潼关》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以探讨传统剧
摘 要:曾国祥新片《少年的你》 以青春影片亚类型为依托,承载校园欺凌和原生家庭的现实社会之殇,具有社会议题的厚度。其开头结局相呼应的英语,分别呼应英国诗人、政论家弥尔顿的著作《失乐园》 《复乐园》,具有耐人寻味的寓言深意;在叙事推进上则依拉康镜像理论设置人物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观照,建构起一部少年心性的成熟与社会规制的健全双线共进的彼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成长史。  关键词:《少年的你》 镜像共
自从我有记忆开始,就与“胖”长相左右;我的同事中,胖子也不少,“吃”是我们的共同兴趣,“食物”的搜集,更是我们之间的话题。为了与“胖”为伍,我和我们同事创造不少名言,与君分享:  胖子名言录一: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减肥!  有天,我突然下了一个决心,我立志减肥,没想到,在减肥的第一天,遭受到同事的诱惑,他说:“何必减呢,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减肥!”这个言论貌似有理,读者们,您吃饱没?记得吃饱饱的,
摘 要: 在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代表着女性之门。作者以其“第三性”视角塑造了司猗纹这一复杂形象,她从一个憧憬未来的少女到逐渐疯癫,一生都在寻求认同中度过,她不仅折磨着自己,也摧残着别人。文章主要从司猗纹爱情婚姻的失败、男权阴影的笼罩、身体欲望的压抑和融入时代的艰难四个方面分析其疯癫背后的成因。  关键词:司猗纹 疯癫 成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和西方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