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长期从事各类成人教育工作。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为表达对先儒的崇敬,“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又据清人袁枚《随园随笔》载:“(金代)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孔庙前置下马碑。”此后,在学校和孔庙前,多立下马碑(亦称下马牌),其文字多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之类。“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物件在内地几乎绝迹。最近到海南省去旅游,竟有幸于三亚市崖州古城的旧学宫前和文昌市的孔庙前见到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刻,这使我既惊讶又感慨。我惊讶它们的幸存,慨叹当今尊师重教传统的缺失。
驻轿下马是一种行为,但它表示的是一种敬意,彰显的是一种社会风气。在官尊民卑的时代,官员如此,百姓自然会上行下效。吕不韦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秦以前如此,秦以后各代,凡不是祸国殃民的昏君佞臣,聪明的统治者都把尊师重教放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摇篮。当然,当时的学校聚集了全国最有学问的老师,他们勤恳敬业,两袖清风,使学校成为一块圣地、一方净土。如此,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和优良传统,自然顺理成章。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教师则是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和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元史·廉希宪传》说:“教师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他们都强调教育是“建国居民”之本,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之本。我们的先民们向来强调尊师。《吕氏春秋·劝学》说:“事师之犹事父也。”西晋葛洪在其《勤求》中说:“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矣。”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些言论,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言过其实,但他们尊重教师、感恩教师之心无疑是明白而真诚的。古人如此,今人也一样。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毛泽东同志曾于1959年6月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特意邀请他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一起进餐,并在席间热情地向老师敬酒。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干部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那么,尊师重教传统在今天为什么会出现缺失呢?愚以为主要原因有二。
从社会方面来看,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难免泥沙俱下。如“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思潮对教育的冲击,一批斗大的字不识几口袋而一夜暴富的“土豪”们的“示范”作用,无疑助长了“教育无用、读书无用”谬论的沉渣泛起;物质享受的诱惑,使得一些人耐不得寂寞,耐不得清贫,浮躁的心态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误以为谁能弄到钱就是有本事,谁的钱多谁就是“爷”。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先进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的激增,使得一些头脑不太清楚的人产生崇洋媚外思想,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落后,从而看不起中国的学校,看不起国内的教师……凡此种种,都对尊师重教传统的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学校和教师队伍来看,也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十年的辛勤经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就了千百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教育成就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的教育也走过弯路,出现了某些偏颇和失误。如办学思想的左右摇摆,教育产业化的流毒,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某些不良的校风、学风,都使得社会对我们的学校教育颇有微词。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演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唐代的韩愈在其《师说》中为教师规定了“传道、授业、解惑”三项基本职能,标示着教师应该是伦理道德的楷模、为人处世的表率、文化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同时也应成为社会需求的代表者,成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可谓鱼龙混杂:为成名而当“文贼”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为评职称不择手段奔走钻营者有之,发表奇谈怪论,妄图一鸣惊人、一夜成名者有之,不学无术混日子者有之,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贩卖伪心灵鸡汤蒙骗无知青年者有之。当然,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亦有之。这些人虽为数极少,但却是害群之马。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些不肖之徒败坏了学校的声誉,污染了学校这方净土,玷污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不言而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整个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教育是国家的千秋大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在人才竞争、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崇高而又艰辛,尊师重教深刻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地位的重要,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莎士比亚说:“老师可以说是我们第二个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最基本的礼貌。”我们切盼国人都尽早具有这“最基本的礼貌”。
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这是就学生而言的。就教师而言,最要紧的是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具备让人尊敬的充足理由。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爱岗敬业,真正成为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学术视野与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者,社会上谁敢不尊?学子们谁敢不敬?打铁还需自身强,教师理应把功夫花在自强的基点上。
社会进步到今天,学校门前没有必要再立“下马”之类的碑刻了,我们的各级官员也不必在学校门前停下自己的车以示敬意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行动;不是只把尊师重教当成一句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传媒的宣传中,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为政先务”,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抽空多到学校走走,多关心点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多解决点他们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带个好头。
夸美纽斯称,教师是阳光下最美好的职业。愿我们举全社会之力,办好阳光教育;愿我们的教师自律自励,都成为阳光教师;愿我们的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我国教育的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一把真气力。
(责任编辑:任媛媛)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为表达对先儒的崇敬,“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又据清人袁枚《随园随笔》载:“(金代)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孔庙前置下马碑。”此后,在学校和孔庙前,多立下马碑(亦称下马牌),其文字多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之类。“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物件在内地几乎绝迹。最近到海南省去旅游,竟有幸于三亚市崖州古城的旧学宫前和文昌市的孔庙前见到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刻,这使我既惊讶又感慨。我惊讶它们的幸存,慨叹当今尊师重教传统的缺失。
驻轿下马是一种行为,但它表示的是一种敬意,彰显的是一种社会风气。在官尊民卑的时代,官员如此,百姓自然会上行下效。吕不韦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秦以前如此,秦以后各代,凡不是祸国殃民的昏君佞臣,聪明的统治者都把尊师重教放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摇篮。当然,当时的学校聚集了全国最有学问的老师,他们勤恳敬业,两袖清风,使学校成为一块圣地、一方净土。如此,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和优良传统,自然顺理成章。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教师则是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和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元史·廉希宪传》说:“教师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他们都强调教育是“建国居民”之本,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之本。我们的先民们向来强调尊师。《吕氏春秋·劝学》说:“事师之犹事父也。”西晋葛洪在其《勤求》中说:“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矣。”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些言论,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言过其实,但他们尊重教师、感恩教师之心无疑是明白而真诚的。古人如此,今人也一样。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毛泽东同志曾于1959年6月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特意邀请他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一起进餐,并在席间热情地向老师敬酒。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干部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那么,尊师重教传统在今天为什么会出现缺失呢?愚以为主要原因有二。
从社会方面来看,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难免泥沙俱下。如“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思潮对教育的冲击,一批斗大的字不识几口袋而一夜暴富的“土豪”们的“示范”作用,无疑助长了“教育无用、读书无用”谬论的沉渣泛起;物质享受的诱惑,使得一些人耐不得寂寞,耐不得清贫,浮躁的心态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误以为谁能弄到钱就是有本事,谁的钱多谁就是“爷”。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先进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的激增,使得一些头脑不太清楚的人产生崇洋媚外思想,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落后,从而看不起中国的学校,看不起国内的教师……凡此种种,都对尊师重教传统的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学校和教师队伍来看,也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十年的辛勤经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就了千百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教育成就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的教育也走过弯路,出现了某些偏颇和失误。如办学思想的左右摇摆,教育产业化的流毒,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某些不良的校风、学风,都使得社会对我们的学校教育颇有微词。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演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唐代的韩愈在其《师说》中为教师规定了“传道、授业、解惑”三项基本职能,标示着教师应该是伦理道德的楷模、为人处世的表率、文化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同时也应成为社会需求的代表者,成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可谓鱼龙混杂:为成名而当“文贼”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为评职称不择手段奔走钻营者有之,发表奇谈怪论,妄图一鸣惊人、一夜成名者有之,不学无术混日子者有之,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贩卖伪心灵鸡汤蒙骗无知青年者有之。当然,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亦有之。这些人虽为数极少,但却是害群之马。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些不肖之徒败坏了学校的声誉,污染了学校这方净土,玷污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不言而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整个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教育是国家的千秋大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在人才竞争、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崇高而又艰辛,尊师重教深刻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地位的重要,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莎士比亚说:“老师可以说是我们第二个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最基本的礼貌。”我们切盼国人都尽早具有这“最基本的礼貌”。
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这是就学生而言的。就教师而言,最要紧的是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具备让人尊敬的充足理由。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爱岗敬业,真正成为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学术视野与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者,社会上谁敢不尊?学子们谁敢不敬?打铁还需自身强,教师理应把功夫花在自强的基点上。
社会进步到今天,学校门前没有必要再立“下马”之类的碑刻了,我们的各级官员也不必在学校门前停下自己的车以示敬意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行动;不是只把尊师重教当成一句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传媒的宣传中,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为政先务”,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抽空多到学校走走,多关心点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多解决点他们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带个好头。
夸美纽斯称,教师是阳光下最美好的职业。愿我们举全社会之力,办好阳光教育;愿我们的教师自律自励,都成为阳光教师;愿我们的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我国教育的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一把真气力。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