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一块石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长期从事各类成人教育工作。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为表达对先儒的崇敬,“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又据清人袁枚《随园随笔》载:“(金代)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孔庙前置下马碑。”此后,在学校和孔庙前,多立下马碑(亦称下马牌),其文字多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之类。“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物件在内地几乎绝迹。最近到海南省去旅游,竟有幸于三亚市崖州古城的旧学宫前和文昌市的孔庙前见到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刻,这使我既惊讶又感慨。我惊讶它们的幸存,慨叹当今尊师重教传统的缺失。
  驻轿下马是一种行为,但它表示的是一种敬意,彰显的是一种社会风气。在官尊民卑的时代,官员如此,百姓自然会上行下效。吕不韦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秦以前如此,秦以后各代,凡不是祸国殃民的昏君佞臣,聪明的统治者都把尊师重教放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摇篮。当然,当时的学校聚集了全国最有学问的老师,他们勤恳敬业,两袖清风,使学校成为一块圣地、一方净土。如此,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和优良传统,自然顺理成章。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教师则是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和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元史·廉希宪传》说:“教师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他们都强调教育是“建国居民”之本,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之本。我们的先民们向来强调尊师。《吕氏春秋·劝学》说:“事师之犹事父也。”西晋葛洪在其《勤求》中说:“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矣。”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些言论,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言过其实,但他们尊重教师、感恩教师之心无疑是明白而真诚的。古人如此,今人也一样。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毛泽东同志曾于1959年6月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特意邀请他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一起进餐,并在席间热情地向老师敬酒。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干部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那么,尊师重教传统在今天为什么会出现缺失呢?愚以为主要原因有二。
  从社会方面来看,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难免泥沙俱下。如“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思潮对教育的冲击,一批斗大的字不识几口袋而一夜暴富的“土豪”们的“示范”作用,无疑助长了“教育无用、读书无用”谬论的沉渣泛起;物质享受的诱惑,使得一些人耐不得寂寞,耐不得清贫,浮躁的心态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误以为谁能弄到钱就是有本事,谁的钱多谁就是“爷”。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先进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的激增,使得一些头脑不太清楚的人产生崇洋媚外思想,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落后,从而看不起中国的学校,看不起国内的教师……凡此种种,都对尊师重教传统的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学校和教师队伍来看,也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十年的辛勤经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就了千百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教育成就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的教育也走过弯路,出现了某些偏颇和失误。如办学思想的左右摇摆,教育产业化的流毒,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某些不良的校风、学风,都使得社会对我们的学校教育颇有微词。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演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唐代的韩愈在其《师说》中为教师规定了“传道、授业、解惑”三项基本职能,标示着教师应该是伦理道德的楷模、为人处世的表率、文化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同时也应成为社会需求的代表者,成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可谓鱼龙混杂:为成名而当“文贼”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为评职称不择手段奔走钻营者有之,发表奇谈怪论,妄图一鸣惊人、一夜成名者有之,不学无术混日子者有之,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贩卖伪心灵鸡汤蒙骗无知青年者有之。当然,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亦有之。这些人虽为数极少,但却是害群之马。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些不肖之徒败坏了学校的声誉,污染了学校这方净土,玷污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不言而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整个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教育是国家的千秋大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在人才竞争、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崇高而又艰辛,尊师重教深刻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地位的重要,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莎士比亚说:“老师可以说是我们第二个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最基本的礼貌。”我们切盼国人都尽早具有这“最基本的礼貌”。
  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这是就学生而言的。就教师而言,最要紧的是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具备让人尊敬的充足理由。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爱岗敬业,真正成为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学术视野与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者,社会上谁敢不尊?学子们谁敢不敬?打铁还需自身强,教师理应把功夫花在自强的基点上。
  社会进步到今天,学校门前没有必要再立“下马”之类的碑刻了,我们的各级官员也不必在学校门前停下自己的车以示敬意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行动;不是只把尊师重教当成一句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传媒的宣传中,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为政先务”,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抽空多到学校走走,多关心点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多解决点他们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带个好头。
  夸美纽斯称,教师是阳光下最美好的职业。愿我们举全社会之力,办好阳光教育;愿我们的教师自律自励,都成为阳光教师;愿我们的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我国教育的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一把真气力。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学校理念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品牌之魂、立校之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核和原动力。我校在传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丰富学校理念的内涵,以“海文化”为特色,以“海精灵”为灵魂,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团队精神、高效教学、宽容态度、规范行为为内涵,逐步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埠小学“海文化”特色。  一、聚焦课堂——打造高效模式  1.优化课堂,高效模式
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应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以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要求为指导方向,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015年,依托北京市教委体卫科“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
白晔,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心理教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北京市石景山区心理学科骨干教师、优秀心理教师、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先进工作者等。  《中国教师》:白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谈一下苹果园中学具体是如何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  白晔:2007年我们参与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课题后,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特色,决定从课程角度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张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数学导师组组长,承担海淀区优秀教师的培养工作。2008年被授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二等奖)。  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为了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也努力地思考着并给出他们的解释或回答。还有一种常常能看到的教学现象,就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一些操作性的
奖励意味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要想得到奖励,你就必须按照要求去做,即“做此才能得彼”。通过契约,所要达到的并不仅仅是完成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心灵的塑造。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种“契约”是否真的有效?换言之,奖励真的可以取代批评或惩罚吗?奖励的本质、标准及其教育功能究竟是什么?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新的理解。  一、奖励的本质——师生之间一种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宋萑,哲学博士,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教师》:宋教授,您好!请问,校本教研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宋萑:校本教研与传统的学科教研组之间不能说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在学校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各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德育理念?以下是笔者的三点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
多年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克服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让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优质燃料,使得教师的成长走上幸福的快车道。  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强化“三贴”服务,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帮助教师学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正面引导、垂范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德育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但作为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班主任
姜宏德,中国教育学会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两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形成教育合力?  姜宏德: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两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家校“联盟”的宗旨在于,通过家校双方的联系、沟通与配合,实现两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