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文通过两则案例剖析,来阐述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教学想长。
  关键词:问题情境;动态探究;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共同分享动态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
  [案例一】学习《视图》时,通过对叠放的小正方体数目的探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归纳探究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图,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图3是由这样的木块叠放而成的,问题: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叠放下去,至第7个叠放的图形时,小木块的总数是多少?第n个呢?问题提出后,教师叫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回答。
  生1:图1是1个,图2是(1+5)个,图3是(1+5+9)个,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4个,第n层有(4n-3)个,因此第7个图有(1+5+9+13+17+21+25)=91 个,第n个图有[1+5+9+…+(4n-3)]=[1+(4n-3)]n/2=2n2-n(个)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小声讨论)
  生2:老师,我也有一种方法:第n个图可以这样看,前后左右都可以看作(1+2+3+…+n),但应减去中间重复的3次来计算,于是第n个图有小木块:
  4 ( 1 + 2 + 3 +…+ n ) - 3 n = 4 ( 1 + n ) n/2-3n=2n2-n(个)
  师:很精彩!又是一种方法,而且还容易理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生3:老师,还有!我悟出了另外一条规律:
  如果把第1图形有小木块1个看成 1×1,第2个图形6个看成2×3,第3个图形15个看成3×5,第4个图形有4×7个,…,第7图形有7×13个,…,依次是一个正整数乘以一个奇数,于是第n个图形就有n(2n-1)=2n2-n(个)
  师:真棒!太精彩了!
  (此案例还可继续引申:如果每个小正方体木块的边长为1,一位画家要给露出的表面涂上颜色,请探究涂色部分面积的变化规律,此问题力求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堂课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师生思维碰撞,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案例二】在鲁教版《平移》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师问:我校一矩形草地中间有一笔直的小路(如图1),为了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现计划修改为弯曲的小路(如图2)问题:这两条小路宽度都为1,哪条小路长?哪条小路面积大?
  生1:曲线长。第2条小路面积大,因为曲线比直线长,而它们的宽度都为1,所以第2条小路面积大。
  师问:其它同学还有没有其它的观点?
  生2:我认为两条小路面积一样大。
  生3:我认为第二条小路面积大。
  (很快同学们分成了两大阵营,说明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认知冲突)。
  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各自的理由。
  生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众所周知,曲线比直线长,而它们的宽度相同,所以第2条小路面积大。
  师: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下面一片沉默,可以看到不少同学都在苦苦思考这个问题,时间大约有2分钟。
  生4:我认为它们的面积应该相等,我们可以在曲路上作一条垂线,沿这条垂线切割,然后把它们拼起来,就可以构成与路1相同的长方形。所以路1路2面积相等。
  生5:我还是认为曲路的面积大,我们可以把曲路拉长,显然他的长度要比直路的长度长的多,所以曲路的面积大。
  生6:我认为两条路的面积应该相等,如果把曲路拉长,那么它的宽度就会变窄,直路与曲路的面积大小就不好确定,而用切割的办法可以准确的算出曲路的面积,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生7:如果草坪可以移动,我们可以将左、右两边的草坪拼合在一起,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是曲路的面积。
  可以看到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两种结论间徘徊,最后在同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下得到了结论。
  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已有知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从已有数学思想方法中获得的经验,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呈现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学习材料时,很快就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存,学生在产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第一感觉后,马上就会与同伴交流看法,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去。
  二、找准“探究点
  找准“探究点”是实现教与学动态探究的关键。所谓“探究点”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能与原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起有效联系的学习活动。在设计这一活动内容时,就要考虑适不适合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大量的课例研究表明,“探究点”确立的恰当与否成为决定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看准引导时机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随机的、经常的,否则会干扰学生思维。只有在需要或认为有必要时引导:
  1、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引导。
  2、当学生因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思维障碍或思维困难,无力自拔或克服时。
  3、当学生思维出现闪光点,但又稍纵即逝时。
  四、把握引导力度
  教师的引导应是自然的、策略的。既要避免空洞乏力,使学生不得要领,无所适从的所谓“引导”,也要避免过于直截了当,甚至包办代替,把引导变为“指示”的牵引。教师的引导应侧重在探究的方向,方法和策略上。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去完成。
  总之,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激起疑问形成。激疑为先,讨论在后,点拨思路在最后,激疑一定不要忙着解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这是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教学想长。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 .《数学教学》,2005.6.
  [2] 王志民.透析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9.
  [3] 张向荣.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现代妇女(下旬)》 ,2014.02.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知识的全面发挥以及在单词、句型、语法、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在阅读中形成语言环境的积累和知识点的运用,能更好的提升初中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通过阅读理解的训练,围绕初中英语的知识点、语法等进行全面回顾和知识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阅读训练  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中国学习
内容摘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融入到课堂之中,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并且,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施教育改革所要求的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的思維能力。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为切入点,讲述小学语文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方便。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
内容摘要:黄庭坚辞赋是宋赋体系中的一部分,具备宋赋以文入赋、注重说理、好议论的特点,但是却突破了宋赋枯淡少情趣的特点。相反,他的赋给人清新自然、理趣充沛、含蓄委婉、高雅深刻的感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辞赋“尚雅”意识的增强;二是重情与人生的深刻之思;三是对赋体“丽以则”的追求。  关键词:黄庭坚 辞赋 独特性  一、尚雅意识的增强  宋代的文化已逐渐走向一条尚雅为主的道路,张海鸥说:“盛宋中,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
内容摘要: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的形式的逐步的改革和发展,小学的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也应该随着教育的改革而进行逐步地创新。语文的阅读能力在整个小学的语文乃至以后大学中的语文的学习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的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水平。本文将首先讲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逐步地发展,语文也成
内容摘要:本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具体步骤:确立语文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并创设问题情境,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师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合理评价。以期给初中语文教师带来有益的启发,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合作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合作学习 策略  1.组建语文合作学习小组  (1)个体异质与组间同质。异质分组是比较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将不同“个性”的学生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
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探索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因此,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目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低效枯燥的状况。教师教学模式套路化、对文本过度解读、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只一昧死记硬背,阅读基础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可以运用训诂学的知识,从文言字词入手,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之与文章的解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爱上文言字词本身的美,进而爱上文言文的美,主动学习文言文。
期刊
内容摘要: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刻画了一系列自然人形象。这些自然人形象正是贝娄生态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贝娄试图揭示一个法则:只有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自身才能获得精神的安宁,若违背之必遭惩戒。主人公汉德森正是在文中“自然人”的影响下,最终完成精神世界的回归。  关键词:《雨王汉德森》 索尔·贝娄 自然人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