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成为过去式。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最近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这意味着城镇比例已经超过农村。但专家指出,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大量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居民”。
《绿皮书》指出,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包围农村”的新的城市时代。不过,课题组负责人杨中川指出,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3.9%。
与此同时,《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 ,主要体现在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以及城镇扩区后存在的大量农民,虽然住在城镇地区,并被统计为城镇居民,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北京晨报
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的外贸形势比较严峻,商务部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外贸稳增长的意见,尽快出台细化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全年外贸保十的目标。
如果说今年早些月份商务部人士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有信心实现外贸全年保十目标。进入下半年以来,外贸形势不但未能如此前预期出现好转迹象,反而更加糟糕。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增长1%,进口增长4.7%。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仅增长0.2%,出口上升2.7%,进口增速则下降2.6%,创7个月以来新低。除了过去两个月的外贸数据不理想外,对今后的判断亦不乐观。
在这样的判断下,近一段时间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对全年目标是否能实现仅用了“争取实现”、“实现目标压力加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等,一改上半年“有信心”的表述。
——上海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597亿元,同比下降3.1%。8月当月实现利润3812亿元,同比下降6.2%。这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第5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面临多方面中长期调整压力,专家认为,尽管整体经济情况最快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好转,但是工业运行情况即使到了明年也可能仍将比较困难,甚至可能继续差于整体经济。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困境很难短期解决,必须依靠中长期较为痛苦的调整。首先是需求转变的问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需要从单纯依赖于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变。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订单来自海外和来自国内会面临完全不同的要求,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两头挤压”。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出现的工业利润负增长源于成本的上涨。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导致企业同时受到成本上升和需求减少双方面的挤压,所以利润下降不可避免。而且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消除,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工业企业利润都将处于较低水平。
再次,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表示,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我国工业比重一直较高,很多时候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解决该问题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投资直接刺激那部分因为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闲置生产力,通过拉动第二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然而投资的本质是为了扩大再生产。通过投资途径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结构性需求不足,刺激了经济,但长期来看却再一次扩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为随后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需求不足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最后,技术创新不足。郭杰介绍说,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9.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9%,仅比2005年提升0.2个百分点。
——经济参考报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证监会将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加大协调力度,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现金分红税收政策,推动降低证券投资有关税率;继续完善投资回报,将对连续5年具备分红能力但未分红、2011年未进行分红的两类上市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该负责人表示,证监会继续完善积极回报投资者的措施,涉及首次公开募股(IPO)、并购、再融资。证监会已经要求各辖区的36个证监局,对连续5年具备分红能力但未分红、2011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履行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对40家长期未分红的公司出具了关注函。
与此同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充分考虑公司所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进一步研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与再融资挂钩制度,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作用。对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公司区别对待。
——中国经济信息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在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只是阶段性的。当经济转型完成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重新提高到9%左右,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经济增速在10%左右,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过去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下降,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等因素,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
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潜在增长率下滑之势阶段性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他认为,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十几亿中国人追求发达国家这种好日子的持续不懈的努力。而中国国内市场扩大的巨大空间,是从人均GDP5千美元到两、三万美元跨越的巨大消费潜力。
另外,短期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经济延续下滑态势,政策加大放松力度。“稳增长”被逐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张立群表示,稳增长是努力地使经济增长从原来的年均10%左右平稳回调到7%—8%。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在失业方面的压力、金融风险方面的压力,财政困难方面的压力,中国大体是可承受的。 ——证券日报
“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稳的调控政策不仅可以为消费者带来较为稳定的预期,对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2012第三届中国房地产业高峰论坛”作上述表示。
近几年,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利率限制和最低首付比例经历了数次调整。吴晓灵认为,这种较为频繁的政策变动会使居民对住房消费这一长期行为失去稳定的预期。
“政策调控的时候,消费者行动的一致性或是非理性都会随之产生。”吴晓灵认为,对一个家庭而言,住房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支出。很多人要集全家之力,或者集自己数年的收入来完成这样一个置业过程。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政策不断变化,人们就很难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做一个稳定的、长期的规划。
她认为,居民对个人房屋财产未来预期的频繁变动可能造成住宅市场的波动,不利于其健康平稳发展,而稳定的政策要有不断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新华网
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于近日上午举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日前表示,10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经过10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虎城介绍,今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10周年,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决策,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10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相互投资持续扩大,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
高虎城表示,经过10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说:“我们愿同东盟各国一道,积极探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努力开创中国—东盟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美好明天。
——中国新闻网
昨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在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上提出,中国要化解原来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效应,就得做出三个重要的转向,即:外需引导转为内需引导、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外力驱动转为内力驱动。
让工资和CPI挂钩
关于向内需的转向,成思危认为,这件事很不容易做的,因为真正转向依靠居民消费,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消费,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第一个安排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长;第二是要让工资和CPI挂钩,现在30个省市最低工资已经和CPI挂钩了,但是整个工资还没有。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就是由外延性增长转向内延性增长,成思危解释说,外延性的增长就是做加法,要增加生产能力就建一个新厂,也能拉动GDP,但是它不能够提高每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内延性增长是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来提高每个人所能够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最重要的。
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
成思危提出的第三个转变就是从外生性动力转向内生性动力。外生性动力就是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依靠政府补贴等外部因素,而内生性动力是依靠职工,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证券报
《绿皮书》指出,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包围农村”的新的城市时代。不过,课题组负责人杨中川指出,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3.9%。
与此同时,《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 ,主要体现在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以及城镇扩区后存在的大量农民,虽然住在城镇地区,并被统计为城镇居民,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北京晨报
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的外贸形势比较严峻,商务部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外贸稳增长的意见,尽快出台细化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全年外贸保十的目标。
如果说今年早些月份商务部人士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有信心实现外贸全年保十目标。进入下半年以来,外贸形势不但未能如此前预期出现好转迹象,反而更加糟糕。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增长1%,进口增长4.7%。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仅增长0.2%,出口上升2.7%,进口增速则下降2.6%,创7个月以来新低。除了过去两个月的外贸数据不理想外,对今后的判断亦不乐观。
在这样的判断下,近一段时间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对全年目标是否能实现仅用了“争取实现”、“实现目标压力加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等,一改上半年“有信心”的表述。
——上海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597亿元,同比下降3.1%。8月当月实现利润3812亿元,同比下降6.2%。这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第5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面临多方面中长期调整压力,专家认为,尽管整体经济情况最快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好转,但是工业运行情况即使到了明年也可能仍将比较困难,甚至可能继续差于整体经济。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困境很难短期解决,必须依靠中长期较为痛苦的调整。首先是需求转变的问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需要从单纯依赖于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变。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订单来自海外和来自国内会面临完全不同的要求,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两头挤压”。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出现的工业利润负增长源于成本的上涨。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导致企业同时受到成本上升和需求减少双方面的挤压,所以利润下降不可避免。而且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消除,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工业企业利润都将处于较低水平。
再次,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表示,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我国工业比重一直较高,很多时候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解决该问题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投资直接刺激那部分因为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闲置生产力,通过拉动第二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然而投资的本质是为了扩大再生产。通过投资途径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结构性需求不足,刺激了经济,但长期来看却再一次扩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为随后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需求不足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最后,技术创新不足。郭杰介绍说,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9.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9%,仅比2005年提升0.2个百分点。
——经济参考报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证监会将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加大协调力度,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现金分红税收政策,推动降低证券投资有关税率;继续完善投资回报,将对连续5年具备分红能力但未分红、2011年未进行分红的两类上市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该负责人表示,证监会继续完善积极回报投资者的措施,涉及首次公开募股(IPO)、并购、再融资。证监会已经要求各辖区的36个证监局,对连续5年具备分红能力但未分红、2011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履行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对40家长期未分红的公司出具了关注函。
与此同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充分考虑公司所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进一步研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与再融资挂钩制度,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作用。对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公司区别对待。
——中国经济信息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在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只是阶段性的。当经济转型完成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重新提高到9%左右,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经济增速在10%左右,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过去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下降,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等因素,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
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潜在增长率下滑之势阶段性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他认为,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十几亿中国人追求发达国家这种好日子的持续不懈的努力。而中国国内市场扩大的巨大空间,是从人均GDP5千美元到两、三万美元跨越的巨大消费潜力。
另外,短期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经济延续下滑态势,政策加大放松力度。“稳增长”被逐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张立群表示,稳增长是努力地使经济增长从原来的年均10%左右平稳回调到7%—8%。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在失业方面的压力、金融风险方面的压力,财政困难方面的压力,中国大体是可承受的。 ——证券日报
“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稳的调控政策不仅可以为消费者带来较为稳定的预期,对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2012第三届中国房地产业高峰论坛”作上述表示。
近几年,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利率限制和最低首付比例经历了数次调整。吴晓灵认为,这种较为频繁的政策变动会使居民对住房消费这一长期行为失去稳定的预期。
“政策调控的时候,消费者行动的一致性或是非理性都会随之产生。”吴晓灵认为,对一个家庭而言,住房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支出。很多人要集全家之力,或者集自己数年的收入来完成这样一个置业过程。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政策不断变化,人们就很难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做一个稳定的、长期的规划。
她认为,居民对个人房屋财产未来预期的频繁变动可能造成住宅市场的波动,不利于其健康平稳发展,而稳定的政策要有不断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新华网
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于近日上午举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日前表示,10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经过10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虎城介绍,今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10周年,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决策,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10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相互投资持续扩大,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
高虎城表示,经过10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说:“我们愿同东盟各国一道,积极探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努力开创中国—东盟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美好明天。
——中国新闻网
昨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在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上提出,中国要化解原来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效应,就得做出三个重要的转向,即:外需引导转为内需引导、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外力驱动转为内力驱动。
让工资和CPI挂钩
关于向内需的转向,成思危认为,这件事很不容易做的,因为真正转向依靠居民消费,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消费,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第一个安排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长;第二是要让工资和CPI挂钩,现在30个省市最低工资已经和CPI挂钩了,但是整个工资还没有。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就是由外延性增长转向内延性增长,成思危解释说,外延性的增长就是做加法,要增加生产能力就建一个新厂,也能拉动GDP,但是它不能够提高每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内延性增长是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来提高每个人所能够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最重要的。
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
成思危提出的第三个转变就是从外生性动力转向内生性动力。外生性动力就是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依靠政府补贴等外部因素,而内生性动力是依靠职工,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