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们不能说一切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问题;但是思维方式的差异确实是某些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当中,一般不涉及经济利益的争夺和权力博弈问题,因此,在这个场域中也就容易凸显出思维方式差异在教育问题(亲子冲突)中的决定性影响。笔者为某在线教育咨询公司担任顾问期间,曾就一些比较常见的家庭教育冲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把这个思考的粗浅结果(只三百余字)发表在论坛中,没想到竟然被多家同类网站迅速转载,这让我在感到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系统地写一下这个主题的想法。
一、一个案例
小李,北京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米83,长相英俊,喜欢体育运动,一看就知道(据他妈妈所述),他是很容易招女学生喜欢的那种男生。小李平时寡言少语,属于比较“酷”的那种型,在学校话不多,和女生也不多搭话,在家里也很少和妈妈聊天,只是有五六个要好的哥们儿,他们常在一起打篮球。最近他妈妈无意中从他的床垫下翻出了一沓情书,原来儿子和他们学校别的班的赵姓女生“来往”快半年了,这个意外对他的母亲打击简直太大了。她似乎明白,为什么最近几年儿子越来越注意打扮自己,要求穿名牌、用3000多块的手机,而且隔三差五地对她说去和朋友打球。开销也越来越大,上个月跟她要了两次钱,说是交什么费用,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她焦虑的是快要上高三了,儿子的学习成绩却在不断下滑。
小李放学到家以后,妈妈强忍着不高兴,“询问”了儿子:“没跟哪个女生谈恋爱吧?”小李特镇静地说:“没有啊。”“是吗?你敢保证没骗我?”儿子愣了一会儿,支吾了一下,便默不作声了。这时,妈妈把那一沓情书“哐”地一声摔在儿子的书桌上:“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儿?!我说你怎么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原来你把精力都放在干这种事儿上了!”儿子坐在那里还是不做声。妈妈忍不住了,倚着墙,泪如雨下声音发颤地开始“教育”起儿子了:“你说,我多不容易,一个人供着你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为了你不受欺负,跟你爸离婚后,我一直没有考虑再嫁……我不全是为了你吗……可是你不好好学习,把时间用在和女生谈恋爱上了……高中生谈恋爱哪有一个有好结果了?……我跟你说,跟你谈恋爱的女生肯定不是什么正经人……她是不是学习不好?她肯定学习不好……要不她哪来的时间谈恋爱啊?你要考上北京大学,一定要替我争口气!我辛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有一天你能有出息,这样妈受人的欺负和白眼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儿子的眼角湿润了,说:“妈,我知道你受苦了……可是我就是喜欢她,我觉得我离不开她,如果没有她,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妈妈看到儿子还没有断了恋爱的念头,恨从心生,一步迈到儿子身边,冲着小李的脸就是两巴掌,说:“你离不开她,就说明你能离开我了,那好,你给我滚!不能离开她,就别回来!”她本来想吓唬儿子,没有想到倔强的小李真的猛然站起来,拎起书包就往门外走,然后把门狠狠地撞了一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离开了泪如泉涌的、呆呆地站在门口的妈妈……
当妈妈来找笔者咨询并描述了上面的过程时,我问她:
“儿子回家了吗?”
“没有,在他同学家。”
“你找过他吗?”
“没有。”
“为什么?”
“我已经对他失望了……”(她哭了起来)
“你认为你了解自己的儿子吗?”
她看来并不懂我说什么。
于是我接着问:“你理解他吗?”
“我不理解!我不明白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他会因此荒废学业,他的成绩不断下滑,他的前途会毁在那个女生的手里!”
“有这么严重吗?”
“有!”
“为什么这么肯定?”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还不够吗?”
“那你打算怎么解决你和儿子的矛盾?”
她沉默了一会,说:“不知道。”
“你觉得你们俩有话说吗?”
“以前还好,上了高中以后便没有话了……我觉得我们俩说不到一块去。”
“说不到一块去,正是你们俩闹矛盾的根源。”
“嗯?”
二、概念界定
应该说,上面这个例子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冲突中算是比较典型的。一般来说,拿到这样的案例,我们会从造成这场冲突的外部原因来分析,例如认为单亲家庭的环境是造成孩子早恋的原因之一;或者认为家长的过高期望给小李的心理压力过大,以至于小李通过恋爱来使自己得到放松等;也许还有人会从家长引入问题的方式来看,认为小李妈妈的教育策略过于简单、粗暴,等等。但是笔者却从两者的语言“交往”中看到了两者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根源。环境、期望和教育策略是次位原因,或者说是植根于思维方式的歧路。在没有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前,请允许我把思维方式的概念界定下来。
1、思维方式的概念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思维?由于本文是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所以在语言上力求用一般性、大众性的表达方式,而不使用比较专门的心理学术语,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思维的定义。据这部词典,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这个定义似乎也并不容易理解,简单解释一下:表象是指对某一事物的直观认识,例如水是凉的或热的;声音是刺耳的或好听的;石头是硬的而棉花是软的,等等。概念是指对具体现象的抽象认识,乃是为了表明事物具有的本质或者普遍性。例如,人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至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这是思维的步骤,或者称为逻辑。那么总结一下,思维“通常限于不直接感知的事物”,它是对问题进行表象、抽象出本质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和活动。我们常用“说话不经人脑”来批评某人,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个人在对待某个问题时没有经过“思维”。
那么,什么是方式?方式就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学习方式是指。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渠道把知识消化掉或者创造出新的知识,比如背诵、从做中学读万卷书、实习和沉思,等等。那么综上所述,思维方式就是指正面临一个问题时你对这个问题进进行感知、归类、推理,然后定性,并最终将其解决的方法或途径。
2、思维方式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角度,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思维主体的生理年龄来看,可以分为儿童的思维方式、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老年的思维方式;从思维主体的情绪来看,可以分为冲动型的思维方式、冷静型的思维方式和漠然型的思维方式,等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发生在家庭教育中的思维方式,从对所思维的对象的关注点的角度,分为三种,即结果型思维方式、过程型思维方式,以及介于前面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思维方式。
一、一个案例
小李,北京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米83,长相英俊,喜欢体育运动,一看就知道(据他妈妈所述),他是很容易招女学生喜欢的那种男生。小李平时寡言少语,属于比较“酷”的那种型,在学校话不多,和女生也不多搭话,在家里也很少和妈妈聊天,只是有五六个要好的哥们儿,他们常在一起打篮球。最近他妈妈无意中从他的床垫下翻出了一沓情书,原来儿子和他们学校别的班的赵姓女生“来往”快半年了,这个意外对他的母亲打击简直太大了。她似乎明白,为什么最近几年儿子越来越注意打扮自己,要求穿名牌、用3000多块的手机,而且隔三差五地对她说去和朋友打球。开销也越来越大,上个月跟她要了两次钱,说是交什么费用,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她焦虑的是快要上高三了,儿子的学习成绩却在不断下滑。
小李放学到家以后,妈妈强忍着不高兴,“询问”了儿子:“没跟哪个女生谈恋爱吧?”小李特镇静地说:“没有啊。”“是吗?你敢保证没骗我?”儿子愣了一会儿,支吾了一下,便默不作声了。这时,妈妈把那一沓情书“哐”地一声摔在儿子的书桌上:“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儿?!我说你怎么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原来你把精力都放在干这种事儿上了!”儿子坐在那里还是不做声。妈妈忍不住了,倚着墙,泪如雨下声音发颤地开始“教育”起儿子了:“你说,我多不容易,一个人供着你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为了你不受欺负,跟你爸离婚后,我一直没有考虑再嫁……我不全是为了你吗……可是你不好好学习,把时间用在和女生谈恋爱上了……高中生谈恋爱哪有一个有好结果了?……我跟你说,跟你谈恋爱的女生肯定不是什么正经人……她是不是学习不好?她肯定学习不好……要不她哪来的时间谈恋爱啊?你要考上北京大学,一定要替我争口气!我辛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有一天你能有出息,这样妈受人的欺负和白眼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儿子的眼角湿润了,说:“妈,我知道你受苦了……可是我就是喜欢她,我觉得我离不开她,如果没有她,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妈妈看到儿子还没有断了恋爱的念头,恨从心生,一步迈到儿子身边,冲着小李的脸就是两巴掌,说:“你离不开她,就说明你能离开我了,那好,你给我滚!不能离开她,就别回来!”她本来想吓唬儿子,没有想到倔强的小李真的猛然站起来,拎起书包就往门外走,然后把门狠狠地撞了一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离开了泪如泉涌的、呆呆地站在门口的妈妈……
当妈妈来找笔者咨询并描述了上面的过程时,我问她:
“儿子回家了吗?”
“没有,在他同学家。”
“你找过他吗?”
“没有。”
“为什么?”
“我已经对他失望了……”(她哭了起来)
“你认为你了解自己的儿子吗?”
她看来并不懂我说什么。
于是我接着问:“你理解他吗?”
“我不理解!我不明白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他会因此荒废学业,他的成绩不断下滑,他的前途会毁在那个女生的手里!”
“有这么严重吗?”
“有!”
“为什么这么肯定?”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还不够吗?”
“那你打算怎么解决你和儿子的矛盾?”
她沉默了一会,说:“不知道。”
“你觉得你们俩有话说吗?”
“以前还好,上了高中以后便没有话了……我觉得我们俩说不到一块去。”
“说不到一块去,正是你们俩闹矛盾的根源。”
“嗯?”
二、概念界定
应该说,上面这个例子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冲突中算是比较典型的。一般来说,拿到这样的案例,我们会从造成这场冲突的外部原因来分析,例如认为单亲家庭的环境是造成孩子早恋的原因之一;或者认为家长的过高期望给小李的心理压力过大,以至于小李通过恋爱来使自己得到放松等;也许还有人会从家长引入问题的方式来看,认为小李妈妈的教育策略过于简单、粗暴,等等。但是笔者却从两者的语言“交往”中看到了两者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根源。环境、期望和教育策略是次位原因,或者说是植根于思维方式的歧路。在没有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前,请允许我把思维方式的概念界定下来。
1、思维方式的概念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思维?由于本文是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所以在语言上力求用一般性、大众性的表达方式,而不使用比较专门的心理学术语,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思维的定义。据这部词典,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这个定义似乎也并不容易理解,简单解释一下:表象是指对某一事物的直观认识,例如水是凉的或热的;声音是刺耳的或好听的;石头是硬的而棉花是软的,等等。概念是指对具体现象的抽象认识,乃是为了表明事物具有的本质或者普遍性。例如,人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至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这是思维的步骤,或者称为逻辑。那么总结一下,思维“通常限于不直接感知的事物”,它是对问题进行表象、抽象出本质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和活动。我们常用“说话不经人脑”来批评某人,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个人在对待某个问题时没有经过“思维”。
那么,什么是方式?方式就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学习方式是指。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渠道把知识消化掉或者创造出新的知识,比如背诵、从做中学读万卷书、实习和沉思,等等。那么综上所述,思维方式就是指正面临一个问题时你对这个问题进进行感知、归类、推理,然后定性,并最终将其解决的方法或途径。
2、思维方式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角度,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思维主体的生理年龄来看,可以分为儿童的思维方式、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老年的思维方式;从思维主体的情绪来看,可以分为冲动型的思维方式、冷静型的思维方式和漠然型的思维方式,等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发生在家庭教育中的思维方式,从对所思维的对象的关注点的角度,分为三种,即结果型思维方式、过程型思维方式,以及介于前面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