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婴幼儿是否能健康而顺利地成长,父母的教育是关键性的。本文主要探讨父母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一、引言
一般地,婴幼儿通常约在11个月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义,约在1岁能够说出被理解的词。当婴幼儿说出第一批被真正理解的词时,表明婴幼儿从语言准备期向语言发展期过渡。
语言发展包括:语音发展、词义发展和句子的发展等。词义发展又包括普通名词、形容词、时间词、空间方位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量词的发展。句子的发展包括句子的产生和句子的理解,句子的产生是从单词句、电报句等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子,婴幼儿一般在1到1.5岁说一些单词句,在1.5岁到2岁说双词或者三词电报句;在句子理解方面,2到3岁的孩子喜欢和成人交谈,并喜欢听成人讲故事、儿歌、童话等〔1〕。
婴幼儿在短短几年便能掌握一门语言,有关婴幼儿获得语言方面已有一些理论研究。
1.强化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学会了语言〔2〕。但是笔者认为,在婴幼儿初学一门语言时,强化可能是必要的。可能在婴幼儿几个月时,父母教婴幼儿说爸爸、妈妈、狗狗等,婴幼儿可能仅仅重复成人的话语,并被及时强化。但是,当婴幼儿稍大些时,他们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
2.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对强化论者所提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并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4〕。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的,而是由他的先天禀赋能力决定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正常的婴幼儿来说,后天学习培养是提高语言认知能力的关键。
3.认知相互作用论
虽然强化论和先天禀赋在婴幼儿语言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促进语言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的发展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5,6〕。因此不能为发展语言认知而单独培养该能力,而应同时注意培养其他的认知能力。
4.社会相互作用论
除了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将促进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外,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主要途径。语言发展是自然和养育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不但在与成人的共同活动中学习;也在成人提示其错误中学习;而且还在与成人的交谈中发展语言认知能力〔7-9〕。
由此可知,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大多数婴幼儿基本上是由父母抚养,其中母亲的角色可能更重要。在婴幼儿几个月时,大多数都是吃母乳,有的是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等。所以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对其语言认知发展的影响可能更大。母亲在喂奶时,可能说着儿歌、唱着小曲等;在婴幼儿醒着时,给她(他)讲着故事、儿歌等,虽然当时婴幼儿不会说话,但是可能在其大脑会有反应,该结果尚需探究。
总之,模仿和强化在婴幼儿最初学习语言时是必要的,也对语言认知的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但是在获得初步知识后,语言认知的发展将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反之亦然。婴幼儿与父母的社会相互作用将大大提高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被试是笔者的女儿,2003年12月出生,2004年底身高75公分,体重约9公斤。她基本上能够自己吃饭。能够和同年龄的、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耍。能够说一些字词,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会唱一些简单中文歌曲,但有时还会漏掉个别的字词。目前(2006年5月)刚入幼儿园。
2.实验程序
本实验是通过对婴幼儿讲“猴子吃桃桃”的故事进行的。在她近1岁时,笔者编了该故事。
2.1检查被试的语言认知水平
在编这个故事之前,首先了解普通名词的发展。了解她是否能够用“猴子”二字来命名猴子,于是主试就让被试把猴子玩具拿过来,并进一步问她,这是什么呢?她说猴子;拿着桃子的卡片问她,这是什么呢?她回答,“桃桃”;在户外碰到树,主试问她,这是什么呢?她说:“树树”,当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指着树告诉她,这是“树”。
动词的发展:在平常生活中,经常问她,你想吃什么,你吃饱了吗?所以“想”、“吃”和“饱”三个字对她并不陌生;还有睡着了打呼噜,在主试与被试玩的过程中,主试有时装着睡着了,并伴随着呼噜声,被试有时也学着主试的模样,两眼闭住并发出呼噜声;在她不会走时,常常告诉她,“爬”过来,或者“爬”过去。
数量词的发展:在生活中,经常给她灌输数词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有时与实物、手指对照起来数数,而且她自己也能够说出1、2、3、4等,所以1、2对她来说应该很熟悉。
空间方位词的发展:“上”和“下”对她来说,也不陌生,因为常常在上楼和下楼过程中,会告诉她“咱们下楼去”、“咱们上楼去”。有时在玩游戏时,主试经常比较注意她对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和右)的意识和理解。
2.2编造一些适合被试语言认知能力的故事
在基本上了解她能够理解上述那些字词以后,主试利用这些字词编“猴子吃桃桃”。
有一天,猴子碰到一棵树,树上结满桃桃,猴子想吃桃桃,猴子吱溜吱溜爬上树,猴子吃了一个桃桃、两个桃桃,猴子吃了很多桃桃,猴子吃饱了,吱溜吱溜爬下树,在树下面呼噜呼噜睡着了。
在这个故事中,她有一些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词,动词:碰到、结满;名词:颗;数词:很多;响声词:吱溜。
2.3讲故事
一般地,讲儿歌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使她感受不是在专门教知识或者讲儿歌,或者更确切地说,使她在无意识中学习。
第一遍:在被试抱着玩具猴时,主试告诉被试,给被试讲个故事,主试首先说,题目叫“猴子吃桃桃”,此时被试看着主试,主试开始慢慢讲“有一天……在树下面呼噜呼噜睡着了。”被试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遍:第二天,当被试在一棵树下玩时,主试拿着玩具猴子,边说故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被试认真听讲。
第三遍:第三天晚上,主试哄被试睡觉时,主试抱着被试,一边轻轻摇晃,一边讲着故事。
第四遍:第四天晚上,主试查看实验结果。当主试哄被试睡觉的时候,给被试再一次讲该故事,在讲的过程中,主试故意放慢速度或者在某些字词(动词、名词、数词和象声词)前短暂停顿下来,等着被试填词。
三、实验结果
第四天晚上,当主试在句尾空缺1-3个字词时,被试基本上都能够把紧跟的几个字词补上。
有一天,猴子碰到一棵_________,树上结满________,猴子想吃_____,猴子吱溜吱溜爬上________,猴子吃了一个_________、两个桃桃,猴子吃了很多桃桃,猴子吃_________,吱溜吱溜爬下________,在树下面呼噜呼噜_________。
然而当主试空缺动词、数词以及象声词时,被试却未能完成补缺任务。
四、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对婴幼儿讲适合其语言认知水平的故事将有利于婴幼儿语言认知的发展。
1.婴幼儿的学习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
婴幼儿的大多数学习可能都处于无意识状态。如果婴幼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学习,他们的大脑以及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使他们对于学习任务有浓厚的兴趣,不至于把这种任务当作一种负担,这样他们才能充分与父母交流,在与父母等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2.名词的发展是否先于动词和数词
实验结果发现,当空缺名词时,被试能够填补上;而空缺动词和数词时,被试不能完成任务。该实验结果表明,名词的发展可能先于动词和数词。
当被试在1.5岁左右时,再次给她讲该故事,有时停顿下来,她会把整个句子补起来。她不但能够补缺动词和数词,而且还对象声词也很感兴趣,有时她还会把象声词应用于其他地方。
当然此前,在她很小时,大概9个月,主试已给被试编过一些简单故事。其中:
小狗,汪汪;小猫,喵喵;小狗爱啃骨头;小猫爱捉老鼠。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爱”、“啃”和“捉”以外,其他的字词,她都很熟悉。在不到1岁,给她再讲这个故事,她基本上能够补动词或者动词加名词。主试说小狗,被试即刻说:“汪汪”;主试说:“小猫”,她说:“喵喵”;在最后两句,有时主试说一个字,有时说两个字,但是无论主试留下几个字,被试都能补成一个完整句子。
从被试对这些故事的反应来看,也许,后面的故事较前面的故事简单;也可能是后面故事中的词可以经常从真实的物体和玩具中获得,而前面的故事很难经常观察到;也可能是动词、数词、象声词基本上是在每句的中间,而后面故事中的动词,有的在句首或者句末,体现了首因效应;后面的故事比前面的故事讲得更早些,所以可能更熟悉。因此名词的发展是否先于动词、数词以及象声词,尚需探究。
3.检查婴幼儿的语言等认知水平,使故事材料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大多数婴幼儿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唱小曲和说儿歌等中长大的。在进行这些活动之前,父母需了解婴幼儿的语言认知水平。
拿着所要检测的语言知识对应的玩具在婴幼儿面前晃,如果婴幼儿能够对玩具命名,说明她能够把玩具所代表的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或者进一步拿着玩具直接问她,这是什么呢?有时,在婴幼儿玩得过程中,父母尽可能留意婴幼儿会说哪些字词。
譬如,上述小狗和小猫的故事。在编这个故事之前,如何了解被试的语言认知水平?首先在室内,要求被试分别把狗、猫的玩具拿过来,并且要求被试学狗、猫叫;在室外,刚开始碰到这些动物,主试告诉被试这些动物的名称,有时听到这些动物的叫声,主试加以强调说明,后来,再碰到这些动物,要求被试命名。在这个故事中,被试不熟悉“爱”、“啃”和“捉”。
在约1岁时,她父亲给她买一些相对于她而言难度较高的书,书中有图画且有文字解释。当父母给她念书时,发现她仅仅感兴趣于图画是什么,而对于文字解释并不感兴趣。在父母回答完她的提问后,若再继续解释,刚开始还在注意听,不一会,她就转移注意力。然而她对根据她认知能力编造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在讲完一遍之后,她要求再讲,而且在听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因此,在给婴幼儿选择故事时,一定要检查其认知水平,使故事适合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4.在婴幼儿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形象记忆的方法
单独的语义记忆是很抽象的,所以在教婴幼儿新故事时,尽可能采用形象记忆和语义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使很抽象的故事变得更形象、具体。为了让她对“猴子吃桃桃”的故事理解得更透彻,当主试到一棵树下玩时,主试拿着玩具猴子,边说故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使抽象的语言更形象化,有助于婴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同时发展其语言认知能力。
在教她“狗”的儿歌时,边说儿歌,边指着玩具狗的相应部位,并且到了户外对照真实的狗再讲该儿歌,加深她对儿歌的认识和理解。在她大概1岁10个月,当她父亲抱着她散步时,恰好碰到一只小狗,她说:“一只小花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幽幽,想吃肉骨头。”所以在户外活动,碰到她听过儿歌的实物,并且当她有心情时,她立刻会说一个相应的儿歌。
5.鼓励和赞扬婴幼儿
此外,在婴幼儿有任何小的进步或者好的表现时,父母都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合适的赞扬。合适的评语能够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望或者学习兴趣,并有助于与父母从小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如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使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等〔10-12〕。
此外,在婴幼儿接受新故事、儿歌等时,笔者基本上采用同化的方式,但是当她的语言认知能力提高后,笔者也采用顺应的方式。在“猴子吃桃桃”的故事中,她对新词的理解基本上采用同化的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编适合婴幼儿语言认知能力的故事,不但能够培养婴幼儿正常的语言认知能力,而且增强婴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使婴幼儿能够从小与父母正常交往和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正常地语言交流。在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获得提高后,也将有助于其他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和发展。因此婴幼儿语言认知能力是否能够正常发展与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目前被试的语言认知发展状况
在被试两岁以后,她基本上能够自由表达她的思想,例如,最近一天(2006年3月),她吐了一个晚上,一会吐一口,一会吐两口,反正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她说,“妈妈,我肚子不舒服,你给我揉揉。”后来,当把饭碗端过来说,“吃饭啦”,她说,“妈妈,我不太想吃。”还有一天,笔者有急事需要出门,但是,她不让走,等返回家中,她已经躺在床上但没睡着,她说,“妈妈,以后你别上班,让爸爸上班吧!”“爸爸能同意吗?”她回答:“爸爸同意”,接着她又说:“两个人都上班不好”。
每天晚上,她都喜欢母亲哄她睡觉。然而有一天晚上,母亲想看个电视节目,节目时间与她睡觉时间正好冲突,于是母亲说:“爸爸哄你睡觉,妈妈给你冲香香奶。”她回答,“妈妈冲得奶不好喝,爸爸冲得奶可好喝啦。”为什么她会那么说呢?因为她想让妈妈来哄她睡觉。
记得在2006年3月初的一天,我们去免门票的公园玩,等到大门口时,告诉她:“今天妈妈没有带钱,你不能玩什么?”她回答:“我玩滑滑梯”。当再问她一次,她依然这么回答。在公园里,骑玩具马、坐玩具火车等需要付费,只有滑滑梯是免费的。
还有一次,她有两个特别喜欢的玉兔子,她有一个属兔的表姐(培培),跟她商量说,“你给培培姐姐一个兔子,好吗?”她回答:“兔子是阳阳(被试的昵称)的,不是培培姐姐的”。
总之,父母经常给婴幼儿讲一些适合其语言认知发展水平的故事、儿歌,必定有助于培养婴幼儿正常的语言认知能力,同时也促进其他认知的正常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5〕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Skinner,B.F.Verbalbehavior.East Norwalk,CT:Appleton-Century-Crofts.1957.
〔3〕Chomsky,N.Areview of B.F.Skinnersverbalbehavior.Language,1959,35:26-129.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San Diego,C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6〕Piaget,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26.
〔7〕Bohannon,J.N.,& Bonvillian,J.D.Theoreticalapproachesto language acquisition.InJ.K.
〔8〕Gleason(Ed.),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4thed.).Boston:Allyn & Bacon.1997.
〔9〕Tomasello,M.Languag eis notaninstinct.Cognitive Development,1995,10:131-156.
〔10〕马艳云.教师评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6,137(7):47-49.
〔11〕马艳云,郑众.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师的评价.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130-132.
〔12〕马艳云.教师评语与学生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06,12:43-46.
一、引言
一般地,婴幼儿通常约在11个月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义,约在1岁能够说出被理解的词。当婴幼儿说出第一批被真正理解的词时,表明婴幼儿从语言准备期向语言发展期过渡。
语言发展包括:语音发展、词义发展和句子的发展等。词义发展又包括普通名词、形容词、时间词、空间方位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量词的发展。句子的发展包括句子的产生和句子的理解,句子的产生是从单词句、电报句等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子,婴幼儿一般在1到1.5岁说一些单词句,在1.5岁到2岁说双词或者三词电报句;在句子理解方面,2到3岁的孩子喜欢和成人交谈,并喜欢听成人讲故事、儿歌、童话等〔1〕。
婴幼儿在短短几年便能掌握一门语言,有关婴幼儿获得语言方面已有一些理论研究。
1.强化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学会了语言〔2〕。但是笔者认为,在婴幼儿初学一门语言时,强化可能是必要的。可能在婴幼儿几个月时,父母教婴幼儿说爸爸、妈妈、狗狗等,婴幼儿可能仅仅重复成人的话语,并被及时强化。但是,当婴幼儿稍大些时,他们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
2.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对强化论者所提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并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4〕。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的,而是由他的先天禀赋能力决定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正常的婴幼儿来说,后天学习培养是提高语言认知能力的关键。
3.认知相互作用论
虽然强化论和先天禀赋在婴幼儿语言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促进语言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的发展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5,6〕。因此不能为发展语言认知而单独培养该能力,而应同时注意培养其他的认知能力。
4.社会相互作用论
除了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将促进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外,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主要途径。语言发展是自然和养育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不但在与成人的共同活动中学习;也在成人提示其错误中学习;而且还在与成人的交谈中发展语言认知能力〔7-9〕。
由此可知,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大多数婴幼儿基本上是由父母抚养,其中母亲的角色可能更重要。在婴幼儿几个月时,大多数都是吃母乳,有的是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等。所以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对其语言认知发展的影响可能更大。母亲在喂奶时,可能说着儿歌、唱着小曲等;在婴幼儿醒着时,给她(他)讲着故事、儿歌等,虽然当时婴幼儿不会说话,但是可能在其大脑会有反应,该结果尚需探究。
总之,模仿和强化在婴幼儿最初学习语言时是必要的,也对语言认知的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但是在获得初步知识后,语言认知的发展将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反之亦然。婴幼儿与父母的社会相互作用将大大提高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被试是笔者的女儿,2003年12月出生,2004年底身高75公分,体重约9公斤。她基本上能够自己吃饭。能够和同年龄的、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耍。能够说一些字词,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会唱一些简单中文歌曲,但有时还会漏掉个别的字词。目前(2006年5月)刚入幼儿园。
2.实验程序
本实验是通过对婴幼儿讲“猴子吃桃桃”的故事进行的。在她近1岁时,笔者编了该故事。
2.1检查被试的语言认知水平
在编这个故事之前,首先了解普通名词的发展。了解她是否能够用“猴子”二字来命名猴子,于是主试就让被试把猴子玩具拿过来,并进一步问她,这是什么呢?她说猴子;拿着桃子的卡片问她,这是什么呢?她回答,“桃桃”;在户外碰到树,主试问她,这是什么呢?她说:“树树”,当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指着树告诉她,这是“树”。
动词的发展:在平常生活中,经常问她,你想吃什么,你吃饱了吗?所以“想”、“吃”和“饱”三个字对她并不陌生;还有睡着了打呼噜,在主试与被试玩的过程中,主试有时装着睡着了,并伴随着呼噜声,被试有时也学着主试的模样,两眼闭住并发出呼噜声;在她不会走时,常常告诉她,“爬”过来,或者“爬”过去。
数量词的发展:在生活中,经常给她灌输数词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有时与实物、手指对照起来数数,而且她自己也能够说出1、2、3、4等,所以1、2对她来说应该很熟悉。
空间方位词的发展:“上”和“下”对她来说,也不陌生,因为常常在上楼和下楼过程中,会告诉她“咱们下楼去”、“咱们上楼去”。有时在玩游戏时,主试经常比较注意她对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和右)的意识和理解。
2.2编造一些适合被试语言认知能力的故事
在基本上了解她能够理解上述那些字词以后,主试利用这些字词编“猴子吃桃桃”。
有一天,猴子碰到一棵树,树上结满桃桃,猴子想吃桃桃,猴子吱溜吱溜爬上树,猴子吃了一个桃桃、两个桃桃,猴子吃了很多桃桃,猴子吃饱了,吱溜吱溜爬下树,在树下面呼噜呼噜睡着了。
在这个故事中,她有一些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词,动词:碰到、结满;名词:颗;数词:很多;响声词:吱溜。
2.3讲故事
一般地,讲儿歌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使她感受不是在专门教知识或者讲儿歌,或者更确切地说,使她在无意识中学习。
第一遍:在被试抱着玩具猴时,主试告诉被试,给被试讲个故事,主试首先说,题目叫“猴子吃桃桃”,此时被试看着主试,主试开始慢慢讲“有一天……在树下面呼噜呼噜睡着了。”被试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遍:第二天,当被试在一棵树下玩时,主试拿着玩具猴子,边说故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被试认真听讲。
第三遍:第三天晚上,主试哄被试睡觉时,主试抱着被试,一边轻轻摇晃,一边讲着故事。
第四遍:第四天晚上,主试查看实验结果。当主试哄被试睡觉的时候,给被试再一次讲该故事,在讲的过程中,主试故意放慢速度或者在某些字词(动词、名词、数词和象声词)前短暂停顿下来,等着被试填词。
三、实验结果
第四天晚上,当主试在句尾空缺1-3个字词时,被试基本上都能够把紧跟的几个字词补上。
有一天,猴子碰到一棵_________,树上结满________,猴子想吃_____,猴子吱溜吱溜爬上________,猴子吃了一个_________、两个桃桃,猴子吃了很多桃桃,猴子吃_________,吱溜吱溜爬下________,在树下面呼噜呼噜_________。
然而当主试空缺动词、数词以及象声词时,被试却未能完成补缺任务。
四、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对婴幼儿讲适合其语言认知水平的故事将有利于婴幼儿语言认知的发展。
1.婴幼儿的学习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
婴幼儿的大多数学习可能都处于无意识状态。如果婴幼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学习,他们的大脑以及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使他们对于学习任务有浓厚的兴趣,不至于把这种任务当作一种负担,这样他们才能充分与父母交流,在与父母等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2.名词的发展是否先于动词和数词
实验结果发现,当空缺名词时,被试能够填补上;而空缺动词和数词时,被试不能完成任务。该实验结果表明,名词的发展可能先于动词和数词。
当被试在1.5岁左右时,再次给她讲该故事,有时停顿下来,她会把整个句子补起来。她不但能够补缺动词和数词,而且还对象声词也很感兴趣,有时她还会把象声词应用于其他地方。
当然此前,在她很小时,大概9个月,主试已给被试编过一些简单故事。其中:
小狗,汪汪;小猫,喵喵;小狗爱啃骨头;小猫爱捉老鼠。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爱”、“啃”和“捉”以外,其他的字词,她都很熟悉。在不到1岁,给她再讲这个故事,她基本上能够补动词或者动词加名词。主试说小狗,被试即刻说:“汪汪”;主试说:“小猫”,她说:“喵喵”;在最后两句,有时主试说一个字,有时说两个字,但是无论主试留下几个字,被试都能补成一个完整句子。
从被试对这些故事的反应来看,也许,后面的故事较前面的故事简单;也可能是后面故事中的词可以经常从真实的物体和玩具中获得,而前面的故事很难经常观察到;也可能是动词、数词、象声词基本上是在每句的中间,而后面故事中的动词,有的在句首或者句末,体现了首因效应;后面的故事比前面的故事讲得更早些,所以可能更熟悉。因此名词的发展是否先于动词、数词以及象声词,尚需探究。
3.检查婴幼儿的语言等认知水平,使故事材料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大多数婴幼儿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唱小曲和说儿歌等中长大的。在进行这些活动之前,父母需了解婴幼儿的语言认知水平。
拿着所要检测的语言知识对应的玩具在婴幼儿面前晃,如果婴幼儿能够对玩具命名,说明她能够把玩具所代表的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或者进一步拿着玩具直接问她,这是什么呢?有时,在婴幼儿玩得过程中,父母尽可能留意婴幼儿会说哪些字词。
譬如,上述小狗和小猫的故事。在编这个故事之前,如何了解被试的语言认知水平?首先在室内,要求被试分别把狗、猫的玩具拿过来,并且要求被试学狗、猫叫;在室外,刚开始碰到这些动物,主试告诉被试这些动物的名称,有时听到这些动物的叫声,主试加以强调说明,后来,再碰到这些动物,要求被试命名。在这个故事中,被试不熟悉“爱”、“啃”和“捉”。
在约1岁时,她父亲给她买一些相对于她而言难度较高的书,书中有图画且有文字解释。当父母给她念书时,发现她仅仅感兴趣于图画是什么,而对于文字解释并不感兴趣。在父母回答完她的提问后,若再继续解释,刚开始还在注意听,不一会,她就转移注意力。然而她对根据她认知能力编造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在讲完一遍之后,她要求再讲,而且在听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因此,在给婴幼儿选择故事时,一定要检查其认知水平,使故事适合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4.在婴幼儿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形象记忆的方法
单独的语义记忆是很抽象的,所以在教婴幼儿新故事时,尽可能采用形象记忆和语义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使很抽象的故事变得更形象、具体。为了让她对“猴子吃桃桃”的故事理解得更透彻,当主试到一棵树下玩时,主试拿着玩具猴子,边说故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使抽象的语言更形象化,有助于婴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同时发展其语言认知能力。
在教她“狗”的儿歌时,边说儿歌,边指着玩具狗的相应部位,并且到了户外对照真实的狗再讲该儿歌,加深她对儿歌的认识和理解。在她大概1岁10个月,当她父亲抱着她散步时,恰好碰到一只小狗,她说:“一只小花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幽幽,想吃肉骨头。”所以在户外活动,碰到她听过儿歌的实物,并且当她有心情时,她立刻会说一个相应的儿歌。
5.鼓励和赞扬婴幼儿
此外,在婴幼儿有任何小的进步或者好的表现时,父母都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合适的赞扬。合适的评语能够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望或者学习兴趣,并有助于与父母从小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如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使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等〔10-12〕。
此外,在婴幼儿接受新故事、儿歌等时,笔者基本上采用同化的方式,但是当她的语言认知能力提高后,笔者也采用顺应的方式。在“猴子吃桃桃”的故事中,她对新词的理解基本上采用同化的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编适合婴幼儿语言认知能力的故事,不但能够培养婴幼儿正常的语言认知能力,而且增强婴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使婴幼儿能够从小与父母正常交往和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正常地语言交流。在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获得提高后,也将有助于其他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和发展。因此婴幼儿语言认知能力是否能够正常发展与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目前被试的语言认知发展状况
在被试两岁以后,她基本上能够自由表达她的思想,例如,最近一天(2006年3月),她吐了一个晚上,一会吐一口,一会吐两口,反正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她说,“妈妈,我肚子不舒服,你给我揉揉。”后来,当把饭碗端过来说,“吃饭啦”,她说,“妈妈,我不太想吃。”还有一天,笔者有急事需要出门,但是,她不让走,等返回家中,她已经躺在床上但没睡着,她说,“妈妈,以后你别上班,让爸爸上班吧!”“爸爸能同意吗?”她回答:“爸爸同意”,接着她又说:“两个人都上班不好”。
每天晚上,她都喜欢母亲哄她睡觉。然而有一天晚上,母亲想看个电视节目,节目时间与她睡觉时间正好冲突,于是母亲说:“爸爸哄你睡觉,妈妈给你冲香香奶。”她回答,“妈妈冲得奶不好喝,爸爸冲得奶可好喝啦。”为什么她会那么说呢?因为她想让妈妈来哄她睡觉。
记得在2006年3月初的一天,我们去免门票的公园玩,等到大门口时,告诉她:“今天妈妈没有带钱,你不能玩什么?”她回答:“我玩滑滑梯”。当再问她一次,她依然这么回答。在公园里,骑玩具马、坐玩具火车等需要付费,只有滑滑梯是免费的。
还有一次,她有两个特别喜欢的玉兔子,她有一个属兔的表姐(培培),跟她商量说,“你给培培姐姐一个兔子,好吗?”她回答:“兔子是阳阳(被试的昵称)的,不是培培姐姐的”。
总之,父母经常给婴幼儿讲一些适合其语言认知发展水平的故事、儿歌,必定有助于培养婴幼儿正常的语言认知能力,同时也促进其他认知的正常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5〕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Skinner,B.F.Verbalbehavior.East Norwalk,CT:Appleton-Century-Crofts.1957.
〔3〕Chomsky,N.Areview of B.F.Skinnersverbalbehavior.Language,1959,35:26-129.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San Diego,C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6〕Piaget,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26.
〔7〕Bohannon,J.N.,& Bonvillian,J.D.Theoreticalapproachesto language acquisition.InJ.K.
〔8〕Gleason(Ed.),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4thed.).Boston:Allyn & Bacon.1997.
〔9〕Tomasello,M.Languag eis notaninstinct.Cognitive Development,1995,10:131-156.
〔10〕马艳云.教师评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6,137(7):47-49.
〔11〕马艳云,郑众.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师的评价.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130-132.
〔12〕马艳云.教师评语与学生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06,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