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总理的讲话无疑给职业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
  回顾职教的发展,它经历了由起步到迅速发展,继而由盛转衰的痛苦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技能型劳动力短缺,职校毕业生就业良好,各地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职校迎来了建校热潮,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然而,所谓的黄金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90年代末以后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管理混乱、不良事件频发、教师业务素质差、专业落伍、设备陈旧、资金不足、转型困难。大批职教毕业生就业时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而企业也不愿意给这些知识素养低下、技术粗糙、组织纪律涣散的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就业难直接导致职教招生开始走下坡路,加上应届初中生人数逐渐减少以及高校扩招,“高中热”持续升温,很多地方政府政策导向开始转移到办好高中,继而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人员紧缩,本来被大家看好的订单式培养化为泡影,职教办学彻底被挤进夹缝之中,在校生规模迅速萎缩,教师无学生可教。如何寻找出路,摆脱困境是每个职教管理者和教师最为迫切的任务。冷静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经济大环境、政府的宏观调控、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笔者的研究就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一、研究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研究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每个职业教育人士特别是领导层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专业性强、学制较短、就业迅速,和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经济形势冷暖的感知更加敏感。回想90年代初期,微型计算机迅速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开始实行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人才稀缺,几乎所有职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大有供不应求的势头。再看现在,计算机专业几乎成了“鸡肋”。这是因为十年过去了,电脑成了几乎人人都会操作的工具,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专业人士,而非只会些简单操作毫无专业深度可言的职教生。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招生人数急剧下滑,为了吸引学生,各职校咬紧牙关忙着淘汰旧机上新机,结果并没有改观。面对着当初耗资巨大、颇具规模的机房和实验室,再看看稀稀拉拉的学生,没有人不会唉声叹气。放弃这个专业,对不起这机房和实验室;不放弃,又看不到希望。这个例子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要做到和谐,笔者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
  1. 职业教育人士,特别是决策者,应该成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资深人士
  积极关注经济大形势,研究市场经济走向,增强经济敏感度,职业教育人士,特别是决策者,应该成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资深人士。这样说似乎要求太高,面对“经济”两个字,很少有人能真正研究透彻的,真能研究透的话也就不会有一次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了。还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作为决策者看到教职工一个接一个地学会了电脑,自己案头上的电脑逐渐成了离不开的工具,你需要引进和你一样会操作的人吗?难道还要抱着老专业不放,还勒紧裤腰带往这个老专业里投资吗?你应该敏感地意识到只会简单操作的已不算作人才,大家都会玩电脑,但会修的有几个?会攒的有几个?会用电脑搞设计的有几个?干嘛不设这些专业呢?这需要高深的经济知识吗?好比市场上卖青菜的摊贩,同样卖菠菜冬天卖和来年春天卖会是一样的利润吗?凭借敏感的经济嗅觉,走在别人前头,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品尝的是新鲜美食,而不是残羹剩饭。谁都是市场经济的附属品,不了解经济和市场就会栽跟头,现在的经济危机给我们上足了教训课。
  2.立足本地,积极研究本地及周边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本地及周边经济发展服务
  实践证明,越是立足于本地经济,职校发展越好。有的学校为了抓生源,极力寻求与高校联合办学或与外地特别是京津地区大企业联合订单培养,这在短时间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往往这些专业一出,学生即爆满,但到就业时就不同了。很多联合办学的职校因为学生文化课基础差,考不过高校的入学考试或专业考试半途而废,订单式培养遇到企业内部变故而无疾而终。就拿这次经济危机来说,有多少职校与企业的订单培养合同成为一纸空文。因为订单培养针对的是某企业的特别工种,就业面很窄,造成这些定单培养的学生就业完全依赖订单企业,订单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同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职校必须丢掉好高骛远的幻想,踏踏实实地着眼于本地经济,以办好职校,服务于家乡为宗旨,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依靠政府调控,但不完全依赖
  1.地方政府引导大方向,积极为职教发展提供政策环境
  政府应本着“发展职校,服务经济”的原则,分析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积极为职校的专业设置出谋划策。同时,政府要为职校提供政策扶持,比如有一个县职校,它从建校从未遇到招生困难,就是因为当地政府出台了就业政策;本地企业录用工人时,同等学历的本县职校毕业生优先。这样,既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也给了职校源源不断的生源。
  2.给予职校自主发展的空间
  政府不做职校的拐杖和枷锁,给职校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职校逐渐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不要过多干预职校管理。
  3.职校应正确对待政府干预,依法办学,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政府要指导监督职校办学发展,及时为职校提供经济信息。职校也应经常根据就业情况为政府提供技术性参考,为政府及时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自身建设,向管理要效率、以管理求发展
  1.抓好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目前,很多职教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人数不少,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能随市场需求灵活转型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师思想僵化,缺乏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固守着以往的专业基础不思进取,在职教发展上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还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即使学校领导想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面对如此局面也只能停步不前。所以,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积极引进人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储备制度,随时为职教输送专业教师,对暂不适用的教师及时调整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2)学校管理者应积极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并为教师们提供跨专业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多专多能,提高职教应对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能适应经济需求灵活转型的教师队伍。
  (3)抓好专业教师的配备和培养,提高“双师”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改革试验和理论探索。
  2.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设置成为职业学校能否办出特色的落脚点。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21世纪的全面素质要求,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1)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尽管目前中等职教培养目标有多种定位和选择,但从全国来讲主要为就业教育,以向学生提供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为了赢得就业机会,大多数职校压缩课程、缩短学制,有人就用“快餐式”这个词来形容当今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压缩导致德育教育失去了阵地,也就引发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职校学生不良事件。逆反、暴躁、打架、聚众斗殴、逃学、上网、心理扭曲……一次次的教训告诉我们,德育课程不可缺失,先教做人,后教做事。
  (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处理好就业竞争和发展后劲的关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关系。我们不仅要注重一般能力和一般技能的培养训练,还要注重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求培养过程和教学活动突出学主的主体地位,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上,势必会降低中职教育的水准。
  3.赋予“校企结合”新的形式和活力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包括校企在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方面,也包括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等多种形式,是一条职校与企业经济生产共同发展的新路,而非以往的所谓订单式培养。
  (1)职校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丰富、研发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他们与企业合作,参与科技研发、企业管理、技术转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可以及时获得技术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
  (2)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职校提供实习见习场所,减少了政府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导致的经济压力,避免社会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办学与经济层面上,还应该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如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参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应是职教办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可以联合建立职业技能教育实践基地,形成规范、科学、充满生机和有活力、高效的教育集团。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在世纪之交,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办好职教;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才能生存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编程类课程是计算机系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学科,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比较沉闷,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提出“五环节教学法”,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关键词:C语言 五环节教学法    在各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时,笔者所在学校也组织教师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且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手段
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引入的戏剧术语,用以表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社会学将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应有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综观当前正在发生的重要而深刻变革的教师角色内涵,其中贯穿着学校、社会、学生和自我等综合因素。对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与诠释将引发教师对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更进一步思考,也将有助于教师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感。钳工实习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与专业课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基础课和实训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的作用。要开展好这门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使商品学的教学更加贴近物流的实际工作,真正让商品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脱节,理论课程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训练在实习基地完成,沿袭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这种方式的弊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高职教育处于正在发展的转轨时期,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缺乏在高等教育中影响力。职业院校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因而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院校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授课,还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参与课程改革,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等,这就赋予了职业院校教师更多的职责。可以说,提高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可尝试以下方法:    一、 创设自主探究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创业很艰难,创业更光荣,要崇敬创业成功,宽容创业失败。创业型城市应该是一个使人想创业、能够创成业、创好业的城市,一个充满激情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充满希望的城市,一个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人人安居乐业的城市。    今年 3月 20日,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首批国家级创建城市名单确定,由此击响了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鼓点,82个城市扬帆起航,为创建创业型城市打头阵,
职业资格证书证明了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反映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和独立创业的资格凭证,是单位招聘、录用和确定工资等级的重要依据,也是劳动者综合技术的体现。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都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本行业、本岗位的职业技能,具备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一定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胜任工作,为企业、社会
一专多能是指一名技术工人在具备本专业较高技能的同时,在相关或相近专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一专多能型的技术人才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需要  1.一专多能型的技术人才能满足多种经济体制企业的用工需求  国有大型企业需要一专多能型的技术人才。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布局,有的甚至转产、改产,因此企业内部的用工也不断进行调整,单一技能的技术工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必然会下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