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服饰艺术一直是引领时尚的坐标,它不仅反映出人们的性格、心理、地位特点,更是时代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饰的消费越来越趋于流行化方向发展。服饰文化受到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人文内涵的影响,服饰的选择及搭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凸显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 现代服饰;流行;个性化
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服饰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形象问题,代表着人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点。人类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面对面的沟通在所难免。每个人首先都是通过外貌、长相、衣着树立在他人眼中的第一印象,进而在长时间的接触后才能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形象在人类沟通中扮演着敲门砖的作用,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穿着更多意义上是个人形象的塑造。内心很难一眼看穿,它也需要外表造型的包装,穿着打扮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气质、性格的反应。现代人服饰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其实正是人们内心追求个性化的一个写照。
一、服饰在个人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1.反应人物所处的时代及环境特征
服饰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不同时期的人有不一样的服饰特征。比如远古时期用树叶、树枝做服饰,每一时期都有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背景相一致的服装。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问题。
《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扮演的秋菊,身着花棉袄、缅裆棉裤,那个时代一个勤劳、善良、执著的农村妇女形象就这样映入眼帘。同样的,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更是给我们奉上了精彩至极的视觉盛宴。90分钟的电影,50套衣服,办公楼里各种风格的名牌服饰,尽显杜拉拉职业女性的干练;而度假时夸张的印花连衣裙,松散飘逸,向我们展示的又是她另一面的风情。
2.反映个人性格及心理
“衣如其人”,服饰是一种具象手段,它能最直接地反映穿衣者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以最近火遍银屏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甄嬛从最初的年幼青涩,到登上太后之位的庄重老成,在孙俪的装扮上就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起初还是小主时候的衣服淡雅素服,后来逐渐在面料、颜色、款式上都在发生变化,这部剧成功的演绎了甄嬛一生思想、性格、地位上的变化。上述例子展示了影视作品中,主人公服饰的变化是如何塑造人物心路历程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同性格的人对衣着色彩的爱好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来说,外向、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则偏向于艳丽的服装,服饰给人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感受。
二、现代服饰的消费状况
上世纪60年代,服装多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色调单一,当时因为生活水平落后,补丁衣服都极为普遍;上世纪70年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服装开始以棉布、化纤为主,舒适度大大提高了,但布料色调仍然很单一,当时多以中山装为主;等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富裕了,我们的服装颜色才渐趋丰富,款式也开始新颖,喇叭裤、牛仔服倍受青年欢迎;上世纪90年代,服装款式、色调齐全,纯棉、纯毛、真皮等高档面料普遍使用;一直发展到现代,人们更加看重款式的独特性,服饰逐渐追求个性化。21世纪是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更是一个追逐时尚的时代。各种撞色、混搭的风格映入眼帘。这也体现了文化在经济开放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融合、多样之路。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像最初穿衣是为了避寒取暖。而在不断实现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对着装的需要,已由较低的需求层次向较高的需求层次发展,即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也就是我们说的逐步形成个人的着装风格。
很多人认为,着装能反应一个人的品味,因此,现代都市女性的服装支出占总开支的绝大部分。一份调查表明,66%的城市盛年女性认为要有自己的品牌偏好。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高档品牌才能体现身份,服饰也渐渐演变成自信的一种展示。一时间追逐名牌、炫富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其实,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候便把服饰文化沉淀进了五千年的文明中。服装消费者对服装流行的判断应该更加理性化,对各种流行潮流不要像以往那样盲从和追捧,服装消费应以呈现出个性化,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为基准。个人着装风格包含人们穿着面料、款式、色彩,图案、配饰,这些独具风格的服装与个人的性格特征逐渐实现外在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融合。只有适合个人的着装风格才有助于人们实现或满足较高层次。
三、服饰的个性化设计
当前中国社会的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生活变得愈发的精彩。当今的人们频繁的出入各种公共场合及私人的休闲活动,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自然想表达的内容或侧重点不同。服装是他们能表达的且最为直接的媒介之一,他们想通过不同的服装搭配来凸显不同状况下的自我,因此服装的大众化显然已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服装的个性化设计必然是大势所趋。
服装的个性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谓的个性化,不只是根据不同人的个性去进行服装设计,还要将个性与审美趋势、流行元素、时代环境、社会风尚等客观因素相融合。服装最为直接的表达是色彩。不同年龄段的服饰色彩搭配,既要适应自身审美的发展变化,又要适应社会审美的发展变化。比如婴儿的色彩感受力比较强,适合婴儿的色彩可以对婴儿的色感培养有较大的帮助,美丽的服饰色彩对婴儿色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合这类人群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粉色系或冰色系,还有一种是比较鲜艳和明亮度较高的色彩。儿童少年的个性是好动,求知欲强,具有探索精神。明快的颜色可以匹配儿童好动的个性。鲜艳明亮、热闹的颜色能够调动儿童欢乐,充满活力的情绪,如奔放的成色和小清新的蓝色等等。
人们对着装的质量需要越来越高,确立个人着装风格对消费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服装应加强创新设计能力,在同质化竞争中,走品牌风格建设之路,顺应时代潮流,引导大众确立个人着装风格。比如在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当今社会,服装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否也应开启自然化和环保化之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解读服饰形象.天中学刊,2001年S1期
[2]宁俊.服装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6年
[3]张云清.中国盛年女性服饰消费文化现状.新浪网,2008年
关键词: 现代服饰;流行;个性化
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服饰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形象问题,代表着人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点。人类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面对面的沟通在所难免。每个人首先都是通过外貌、长相、衣着树立在他人眼中的第一印象,进而在长时间的接触后才能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形象在人类沟通中扮演着敲门砖的作用,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穿着更多意义上是个人形象的塑造。内心很难一眼看穿,它也需要外表造型的包装,穿着打扮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气质、性格的反应。现代人服饰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其实正是人们内心追求个性化的一个写照。
一、服饰在个人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1.反应人物所处的时代及环境特征
服饰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不同时期的人有不一样的服饰特征。比如远古时期用树叶、树枝做服饰,每一时期都有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背景相一致的服装。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问题。
《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扮演的秋菊,身着花棉袄、缅裆棉裤,那个时代一个勤劳、善良、执著的农村妇女形象就这样映入眼帘。同样的,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更是给我们奉上了精彩至极的视觉盛宴。90分钟的电影,50套衣服,办公楼里各种风格的名牌服饰,尽显杜拉拉职业女性的干练;而度假时夸张的印花连衣裙,松散飘逸,向我们展示的又是她另一面的风情。
2.反映个人性格及心理
“衣如其人”,服饰是一种具象手段,它能最直接地反映穿衣者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以最近火遍银屏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甄嬛从最初的年幼青涩,到登上太后之位的庄重老成,在孙俪的装扮上就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起初还是小主时候的衣服淡雅素服,后来逐渐在面料、颜色、款式上都在发生变化,这部剧成功的演绎了甄嬛一生思想、性格、地位上的变化。上述例子展示了影视作品中,主人公服饰的变化是如何塑造人物心路历程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同性格的人对衣着色彩的爱好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来说,外向、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则偏向于艳丽的服装,服饰给人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感受。
二、现代服饰的消费状况
上世纪60年代,服装多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色调单一,当时因为生活水平落后,补丁衣服都极为普遍;上世纪70年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服装开始以棉布、化纤为主,舒适度大大提高了,但布料色调仍然很单一,当时多以中山装为主;等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富裕了,我们的服装颜色才渐趋丰富,款式也开始新颖,喇叭裤、牛仔服倍受青年欢迎;上世纪90年代,服装款式、色调齐全,纯棉、纯毛、真皮等高档面料普遍使用;一直发展到现代,人们更加看重款式的独特性,服饰逐渐追求个性化。21世纪是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更是一个追逐时尚的时代。各种撞色、混搭的风格映入眼帘。这也体现了文化在经济开放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融合、多样之路。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像最初穿衣是为了避寒取暖。而在不断实现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对着装的需要,已由较低的需求层次向较高的需求层次发展,即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也就是我们说的逐步形成个人的着装风格。
很多人认为,着装能反应一个人的品味,因此,现代都市女性的服装支出占总开支的绝大部分。一份调查表明,66%的城市盛年女性认为要有自己的品牌偏好。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高档品牌才能体现身份,服饰也渐渐演变成自信的一种展示。一时间追逐名牌、炫富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其实,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候便把服饰文化沉淀进了五千年的文明中。服装消费者对服装流行的判断应该更加理性化,对各种流行潮流不要像以往那样盲从和追捧,服装消费应以呈现出个性化,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为基准。个人着装风格包含人们穿着面料、款式、色彩,图案、配饰,这些独具风格的服装与个人的性格特征逐渐实现外在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融合。只有适合个人的着装风格才有助于人们实现或满足较高层次。
三、服饰的个性化设计
当前中国社会的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生活变得愈发的精彩。当今的人们频繁的出入各种公共场合及私人的休闲活动,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自然想表达的内容或侧重点不同。服装是他们能表达的且最为直接的媒介之一,他们想通过不同的服装搭配来凸显不同状况下的自我,因此服装的大众化显然已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服装的个性化设计必然是大势所趋。
服装的个性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谓的个性化,不只是根据不同人的个性去进行服装设计,还要将个性与审美趋势、流行元素、时代环境、社会风尚等客观因素相融合。服装最为直接的表达是色彩。不同年龄段的服饰色彩搭配,既要适应自身审美的发展变化,又要适应社会审美的发展变化。比如婴儿的色彩感受力比较强,适合婴儿的色彩可以对婴儿的色感培养有较大的帮助,美丽的服饰色彩对婴儿色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合这类人群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粉色系或冰色系,还有一种是比较鲜艳和明亮度较高的色彩。儿童少年的个性是好动,求知欲强,具有探索精神。明快的颜色可以匹配儿童好动的个性。鲜艳明亮、热闹的颜色能够调动儿童欢乐,充满活力的情绪,如奔放的成色和小清新的蓝色等等。
人们对着装的质量需要越来越高,确立个人着装风格对消费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服装应加强创新设计能力,在同质化竞争中,走品牌风格建设之路,顺应时代潮流,引导大众确立个人着装风格。比如在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当今社会,服装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否也应开启自然化和环保化之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解读服饰形象.天中学刊,2001年S1期
[2]宁俊.服装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6年
[3]张云清.中国盛年女性服饰消费文化现状.新浪网,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