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多元价值观呈现,处在思想道德塑形期的大学生群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内外矛盾的大学生,如何接受,接受哪种价值观念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与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如何教学,采用何等教学手段,教学互动上师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问题;辩证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渠道的方式手段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形式参与到德育中,但作为德育的主渠道,高校一直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知行发展水平,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式德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的需要,内容涵涉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具有理论综合性强、应用范围广、语言抽象概括等特点。”[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及适应时代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认知观念水平,从而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制定及深层次改革,组织专家学者对思政理论课的专题研讨,最后表现是教育者在课堂上施加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以期实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社会人的影响而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不断完善自身体系,走出高校德育困境,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无论国内外,有德育,借德育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的。
二.《思修》课堂调查
课堂调查在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顺利进行的,课堂状况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在操作统计实际听课率数据较为主观。课堂调查,旨在通过对课堂状况“双率”,师生互动情况,传播思想,教学手段方式的调查,达到对《思修》课程教学问题的认识,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性对策。
(一)课堂状况总论
全校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毛中特》,《马原》,《近代史》,还是《思修》,是较为尴尬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双率”上,即上课的出勤率与实际听课率。调查表明,在出勤上,被调查学校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上有规定,为了维持高的出勤率,开课第一周编排座位的规则,并按照编排座位号对号入座,这一点对高出勤率贡献意义巨大,平均出勤率高达96.5%(请假,缺席均算是未出勤),而实际听课率却不然,被调查学生即西南科技大学2013届所有开设《思修》的全日制学生,客观情况不好,听课率较低,表现在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玩手机,阅读课外书,完成与本课无关的作业。
(二)教育者主导课堂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属于大班教学,在此等情况下,第一,学院或者专业的人数较少的,会和其他专业或者学院的学生共同上课,易造成局面不可控制性,不同专业素养与认识的人,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易诱发课堂秩序的混乱;第二,如《思修》是三个课时连上,活跃的课堂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淡,甚至受教育者中途缺席,该状况发生率为100%;第三,值得肯定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有意义的思想道德与伦理观,以期塑造合格“三观”的社会人,推进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作贡献,但教育手段较为单一,75%教育者采用,制作课件结合板书的方式方法教学,插播精短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片面注重了课堂教学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未尽最大可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当中。
(三)受教育者表现
大抵情况如上文课堂状况总论与教育者主导课堂状况所示,其一,听课状态不佳,因而在师生互动中,受教育者课堂表现是与教育者的奖励制度密切相关,奖励制度是基于出勤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来,回答问题,小组互动,课堂作业,以及受教育者以临时“教育者”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再者,课内听讲,行为外化效果不佳,或者是说“知行背离”。[3]
三.問题及方向性对策分析
通过《思修》的课堂调查地反映,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听课率低;第二,课时的推移,受教育者中途缺勤;第三教学手段较为多样,但是缺乏学生实践,离开课本,走出教室;第四,受教育者行为外化效果与付出的教育投资比重失衡。
(一)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教育者应遵守学科的自身规律而实施教育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基本的政治观为立场,坚持正确的党性原则,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对思想行为上尚未完全成型的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二)改革创新:“大学生普遍存在抵制现行的抵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进行改革创新是应对实际情况的重要举,要改变纯粹灌输是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改革创新要面向教育的媒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在新型自媒体下,反社会分子诱导正处在渴望寻求差异性,个性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需加大力度同网络时代的联系,建立健全大学生乐意浏览,喜欢浏览的教育网站,改变传统的学习途径教育媒介;改革创新对于教育主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新教育者旧观念事物——教育是在教育者主导下的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受教育者更广泛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改变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德育不止在德育的课堂,专业课公共课教育者都应承担德育责任;创新受教育者参与到课堂互动的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听课率。
(三)教育者要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在访谈教育者中了解到,教育者在科研领域不同,相同的参考书、内容,风格大不同,课堂有纪律,学术无禁区,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对于全校性公共必修课来说,教育者还更需要广阔的知识视野。
(四)教育者要统筹兼顾主次矛盾:教育者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受教育者变显现出的状况多样:缺勤,迟到,早退,听课率低,互动率低,出现的问题不在大小,都得引起教育者警觉,不可忽视受教育者表露出的小问题,在抓主要矛盾下,要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好坏对主要矛盾也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的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2005.
[2]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2007.
[3]杨维,刘苍松.《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王秋实.《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2013.
[5]胡锦涛 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 [W].新华网,2006.
作者简介:
刘书萤 (1993.12-),女,四川省德阳市人,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职务: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问题;辩证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渠道的方式手段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形式参与到德育中,但作为德育的主渠道,高校一直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知行发展水平,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式德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的需要,内容涵涉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具有理论综合性强、应用范围广、语言抽象概括等特点。”[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及适应时代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认知观念水平,从而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制定及深层次改革,组织专家学者对思政理论课的专题研讨,最后表现是教育者在课堂上施加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以期实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社会人的影响而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不断完善自身体系,走出高校德育困境,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无论国内外,有德育,借德育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的。
二.《思修》课堂调查
课堂调查在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顺利进行的,课堂状况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在操作统计实际听课率数据较为主观。课堂调查,旨在通过对课堂状况“双率”,师生互动情况,传播思想,教学手段方式的调查,达到对《思修》课程教学问题的认识,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性对策。
(一)课堂状况总论
全校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毛中特》,《马原》,《近代史》,还是《思修》,是较为尴尬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双率”上,即上课的出勤率与实际听课率。调查表明,在出勤上,被调查学校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上有规定,为了维持高的出勤率,开课第一周编排座位的规则,并按照编排座位号对号入座,这一点对高出勤率贡献意义巨大,平均出勤率高达96.5%(请假,缺席均算是未出勤),而实际听课率却不然,被调查学生即西南科技大学2013届所有开设《思修》的全日制学生,客观情况不好,听课率较低,表现在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玩手机,阅读课外书,完成与本课无关的作业。
(二)教育者主导课堂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属于大班教学,在此等情况下,第一,学院或者专业的人数较少的,会和其他专业或者学院的学生共同上课,易造成局面不可控制性,不同专业素养与认识的人,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易诱发课堂秩序的混乱;第二,如《思修》是三个课时连上,活跃的课堂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淡,甚至受教育者中途缺席,该状况发生率为100%;第三,值得肯定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有意义的思想道德与伦理观,以期塑造合格“三观”的社会人,推进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作贡献,但教育手段较为单一,75%教育者采用,制作课件结合板书的方式方法教学,插播精短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片面注重了课堂教学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未尽最大可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当中。
(三)受教育者表现
大抵情况如上文课堂状况总论与教育者主导课堂状况所示,其一,听课状态不佳,因而在师生互动中,受教育者课堂表现是与教育者的奖励制度密切相关,奖励制度是基于出勤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来,回答问题,小组互动,课堂作业,以及受教育者以临时“教育者”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再者,课内听讲,行为外化效果不佳,或者是说“知行背离”。[3]
三.問题及方向性对策分析
通过《思修》的课堂调查地反映,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听课率低;第二,课时的推移,受教育者中途缺勤;第三教学手段较为多样,但是缺乏学生实践,离开课本,走出教室;第四,受教育者行为外化效果与付出的教育投资比重失衡。
(一)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教育者应遵守学科的自身规律而实施教育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基本的政治观为立场,坚持正确的党性原则,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对思想行为上尚未完全成型的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二)改革创新:“大学生普遍存在抵制现行的抵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进行改革创新是应对实际情况的重要举,要改变纯粹灌输是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改革创新要面向教育的媒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在新型自媒体下,反社会分子诱导正处在渴望寻求差异性,个性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需加大力度同网络时代的联系,建立健全大学生乐意浏览,喜欢浏览的教育网站,改变传统的学习途径教育媒介;改革创新对于教育主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新教育者旧观念事物——教育是在教育者主导下的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受教育者更广泛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改变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德育不止在德育的课堂,专业课公共课教育者都应承担德育责任;创新受教育者参与到课堂互动的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听课率。
(三)教育者要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在访谈教育者中了解到,教育者在科研领域不同,相同的参考书、内容,风格大不同,课堂有纪律,学术无禁区,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对于全校性公共必修课来说,教育者还更需要广阔的知识视野。
(四)教育者要统筹兼顾主次矛盾:教育者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受教育者变显现出的状况多样:缺勤,迟到,早退,听课率低,互动率低,出现的问题不在大小,都得引起教育者警觉,不可忽视受教育者表露出的小问题,在抓主要矛盾下,要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好坏对主要矛盾也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的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2005.
[2]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2007.
[3]杨维,刘苍松.《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王秋实.《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2013.
[5]胡锦涛 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 [W].新华网,2006.
作者简介:
刘书萤 (1993.12-),女,四川省德阳市人,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职务: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