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德育的正面性和导向性,我们通常会尽可能简化和净化教学,然而这容易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节,课堂也因此变得干瘪乏味。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体验,让思品课堂在多样结合中拥抱生活,将德育的特殊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融合起来,践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尝试与思考,谈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一、“自在”与“自觉”结合
按照人类自觉意识的发展程度,初中思品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自在的道德教育”与“自觉的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初中思品教学向生活回归的两大支线。“自在的道德教育”强调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由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不易被人察觉,更不会有强制感;而“自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清晰、组织有序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思品课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在的道德教育”缺乏体系,而“自觉的道德教育”则容易与生活世界产生隔离。因此,教师要注重两者的横向关联和有机结合。如在教学教科版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一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在”和“自觉”设计两条主线:(1)“自在”——我的人际圈:请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按亲密程度分层次描绘出自己的交往状况;(2)“自觉”——续编故事:请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续编方平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生活与课堂不同角度将两条主线相交融,让学生明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是获得友谊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与建构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道德权威,而应充当好道德“探索者”角色,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且生活气息浓郁的课堂氛围,用充满期待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种个性化差异只有放置于道德生活的现实场景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建构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二课《理解老师——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介绍现代社会歌颂先进教师、表彰先进事迹的事例,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尊师热情;然后创设几种不尊师的情境(如给老师起不礼貌的绰号等),让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由引导向建构过渡;最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最有影响或最崇敬的一位老师,从切身经历出发,形成理解和尊敬老师的自觉行为。
三、手段与方法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思品课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选择和整合,根据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思品课堂,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如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一战胜挫折》时,教师可搜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视频片段《永不停跳的舞步》,制作视频短片《折翅“天鹅”李月的故事》,并指导学生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名人事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视角从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更充分地领悟到:挫折无处不在,要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四、家校与社会结合
虽然学生的生活主场是学校,但是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要建立在这“三个生活”统一的基础上。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它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互相配合和协同作用,德行的养成必须置于完整的生活体验当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生活全面、紧密的联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课《走进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着眼,让学生结合自身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不足,并谈谈今后该怎样做;然后,将社会生活投影到课堂中来,呈现当代孝子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说出今后自己的行动;最后再回归课堂,创设几种不同场景(如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不必要的贵重物品等),让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使其真正形成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
初中思品课堂向生活回归,本质在于让道德教育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德行的养成能够贯穿学生的整个人生。初中思品教师应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中获得道德熏陶。
(责编 周翠如)
一、“自在”与“自觉”结合
按照人类自觉意识的发展程度,初中思品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自在的道德教育”与“自觉的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初中思品教学向生活回归的两大支线。“自在的道德教育”强调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由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不易被人察觉,更不会有强制感;而“自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清晰、组织有序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思品课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在的道德教育”缺乏体系,而“自觉的道德教育”则容易与生活世界产生隔离。因此,教师要注重两者的横向关联和有机结合。如在教学教科版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一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在”和“自觉”设计两条主线:(1)“自在”——我的人际圈:请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按亲密程度分层次描绘出自己的交往状况;(2)“自觉”——续编故事:请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续编方平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生活与课堂不同角度将两条主线相交融,让学生明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是获得友谊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与建构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道德权威,而应充当好道德“探索者”角色,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且生活气息浓郁的课堂氛围,用充满期待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种个性化差异只有放置于道德生活的现实场景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建构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二课《理解老师——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介绍现代社会歌颂先进教师、表彰先进事迹的事例,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尊师热情;然后创设几种不尊师的情境(如给老师起不礼貌的绰号等),让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由引导向建构过渡;最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最有影响或最崇敬的一位老师,从切身经历出发,形成理解和尊敬老师的自觉行为。
三、手段与方法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思品课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选择和整合,根据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思品课堂,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如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一战胜挫折》时,教师可搜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视频片段《永不停跳的舞步》,制作视频短片《折翅“天鹅”李月的故事》,并指导学生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名人事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视角从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更充分地领悟到:挫折无处不在,要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四、家校与社会结合
虽然学生的生活主场是学校,但是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要建立在这“三个生活”统一的基础上。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它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互相配合和协同作用,德行的养成必须置于完整的生活体验当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生活全面、紧密的联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课《走进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着眼,让学生结合自身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不足,并谈谈今后该怎样做;然后,将社会生活投影到课堂中来,呈现当代孝子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说出今后自己的行动;最后再回归课堂,创设几种不同场景(如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不必要的贵重物品等),让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使其真正形成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
初中思品课堂向生活回归,本质在于让道德教育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德行的养成能够贯穿学生的整个人生。初中思品教师应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中获得道德熏陶。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