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创建学习型寝室是高校寝室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积极探索。本文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出发,构建高校两大文明创建的桥梁,以期对提升高校在学风和寝室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寝室文明建设 学习型寝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49-02
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寝室文明建设形成的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学霸寝室”、“考研寝室”,足见寝室文明建设对学生良好学风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把学习共同体理论融入高校寝室文明建设,创建学习型寝室,是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以良好室风带动优秀学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高校学习型寝室建设的现状
在传统的学风和寝室文明建设中,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学风多指课堂纪律、诚信考试等以教学为主体的活动建设;而寝室文明则多指向美化寝室、环境卫生等以创建文明生活环境和提升成员凝聚力为主体的活动建设。寝室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作用被长期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更有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希望在课堂之外发展个人的爱好,有独立的空间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各成员对于寝室集体活动较为热衷,但是在寝室中主动沟通交流学业的情况较少,多半是基于团体式的课程作业,通过共同学习和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学校在学习型寝室方向上引导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共同体在寝室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缺位。学校在寝室文明建设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以寝室环境整治、安全卫生提醒、内外装饰美化等為出发点,而相关老师在设立寝室规范时也几乎一致地把寝室物质环境的整治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寝室精神文明环境的养成。另外,管理者在寝室学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制定上缺少连贯性,多半为在考试前或者重大活动前的突击;学生在自觉性和自律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利用好大部分都待在寝室的课余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业梦想,成为学风和寝室文明建设的新课题。而学习型寝室作为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需要和有效抓手,它的创建实施工作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二、创建学习型寝室的途径探究
“学习共同体”是1995年美国学者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在2014年被国内学者延伸至寝室文明建设,探索寝室氛围营造对学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如刘世攀明确了寝室功能的多样性,认为寝室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交流学习心得、互通有无的场所,学校应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1]。以此理论为基础本文得出了以下创建学习型寝室方式和方法:
1.设立寝室共同愿景,从他律走向自律
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的自律性参差不齐,只有让学生有目标的驱动有团队的压力才能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根据愿景的参与对象和目标长远划分,将学习型寝室创建工作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愿景(如形成你追我赶的书院学术氛围、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氛围)、团队愿景(如寝室成员在本学期全部通过四级考试、获得一次校级文明寝室荣誉、共同参与学科竞赛、积极申报课题)、个人愿景(如今后发展方向、职业意向)三个层次。以组织愿景为框架,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建立寝室学风建设标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寝室内学风建设状况,根据寝室内成员的现状,制定个人和寝室整体的学风目标,努力达成活动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个体—寝室—书院—学校的学风加强体系。充分利用寝室区域的宣传阵地,营造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定期开展学术类寝室文化活动,打造学科融合、百家争鸣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科相关的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聆听学生对于寝室内学习共同体建设或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健康向上、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内心上转变寝室的单一娱乐功能。
2.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为学习型寝室创建提供保障
提供便利完善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促成学习型寝室的创建。在书院或者寝室内开辟通宵自习室,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或者派驻专兼职负责人管理,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生活作息不一致导致的寝室矛盾;开设学术交流区,供学生聚集探讨专业问题,从而打破寝室或班级的限制,便于学科融合和思想碰撞;在书院、社区内定期举办学术类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专职老师的指导有利于保障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效果和方向。设立一支由学生工作团队和专任教师队伍组成的管理团队,从体制机制和专业指导两个方面为学习型寝室创建提供保障,引导学生注重寝室内表现,关注书院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明德修身,笃学尚行。邀请专业教师在书院、社区定期举办seminar,介绍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介绍自身研究方向,搭建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加强专业的延伸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3.“两学一做”进寝室,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创建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党员群体落实“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平台,要求全体党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建标准、树典型、创新风”,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学生党员在基础文明建设和文明修身等方面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在纪律规范、寝室内务、学习态度、安全防范、文明修身、服务群众等方面认真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努力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强化“学生党员示范寝室”的常态示范效应,倡导“创建一个寝室,带动一个班级,影响一个楼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两学一做”落到实处,在推进基础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团结和带领周围同学共同营造温馨、舒适、安全、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世攀.浅析合作理念下学生宿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7).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4SY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雅婷(1989-),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俊(198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寝室文明建设 学习型寝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49-02
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寝室文明建设形成的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学霸寝室”、“考研寝室”,足见寝室文明建设对学生良好学风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把学习共同体理论融入高校寝室文明建设,创建学习型寝室,是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以良好室风带动优秀学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高校学习型寝室建设的现状
在传统的学风和寝室文明建设中,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学风多指课堂纪律、诚信考试等以教学为主体的活动建设;而寝室文明则多指向美化寝室、环境卫生等以创建文明生活环境和提升成员凝聚力为主体的活动建设。寝室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作用被长期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更有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希望在课堂之外发展个人的爱好,有独立的空间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各成员对于寝室集体活动较为热衷,但是在寝室中主动沟通交流学业的情况较少,多半是基于团体式的课程作业,通过共同学习和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学校在学习型寝室方向上引导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共同体在寝室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缺位。学校在寝室文明建设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以寝室环境整治、安全卫生提醒、内外装饰美化等為出发点,而相关老师在设立寝室规范时也几乎一致地把寝室物质环境的整治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寝室精神文明环境的养成。另外,管理者在寝室学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制定上缺少连贯性,多半为在考试前或者重大活动前的突击;学生在自觉性和自律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利用好大部分都待在寝室的课余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业梦想,成为学风和寝室文明建设的新课题。而学习型寝室作为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需要和有效抓手,它的创建实施工作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二、创建学习型寝室的途径探究
“学习共同体”是1995年美国学者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在2014年被国内学者延伸至寝室文明建设,探索寝室氛围营造对学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如刘世攀明确了寝室功能的多样性,认为寝室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交流学习心得、互通有无的场所,学校应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1]。以此理论为基础本文得出了以下创建学习型寝室方式和方法:
1.设立寝室共同愿景,从他律走向自律
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的自律性参差不齐,只有让学生有目标的驱动有团队的压力才能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根据愿景的参与对象和目标长远划分,将学习型寝室创建工作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愿景(如形成你追我赶的书院学术氛围、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氛围)、团队愿景(如寝室成员在本学期全部通过四级考试、获得一次校级文明寝室荣誉、共同参与学科竞赛、积极申报课题)、个人愿景(如今后发展方向、职业意向)三个层次。以组织愿景为框架,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建立寝室学风建设标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寝室内学风建设状况,根据寝室内成员的现状,制定个人和寝室整体的学风目标,努力达成活动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个体—寝室—书院—学校的学风加强体系。充分利用寝室区域的宣传阵地,营造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定期开展学术类寝室文化活动,打造学科融合、百家争鸣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科相关的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聆听学生对于寝室内学习共同体建设或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健康向上、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内心上转变寝室的单一娱乐功能。
2.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为学习型寝室创建提供保障
提供便利完善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促成学习型寝室的创建。在书院或者寝室内开辟通宵自习室,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或者派驻专兼职负责人管理,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生活作息不一致导致的寝室矛盾;开设学术交流区,供学生聚集探讨专业问题,从而打破寝室或班级的限制,便于学科融合和思想碰撞;在书院、社区内定期举办学术类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专职老师的指导有利于保障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效果和方向。设立一支由学生工作团队和专任教师队伍组成的管理团队,从体制机制和专业指导两个方面为学习型寝室创建提供保障,引导学生注重寝室内表现,关注书院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明德修身,笃学尚行。邀请专业教师在书院、社区定期举办seminar,介绍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介绍自身研究方向,搭建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加强专业的延伸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3.“两学一做”进寝室,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创建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党员群体落实“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平台,要求全体党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建标准、树典型、创新风”,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学生党员在基础文明建设和文明修身等方面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在纪律规范、寝室内务、学习态度、安全防范、文明修身、服务群众等方面认真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努力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强化“学生党员示范寝室”的常态示范效应,倡导“创建一个寝室,带动一个班级,影响一个楼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两学一做”落到实处,在推进基础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团结和带领周围同学共同营造温馨、舒适、安全、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世攀.浅析合作理念下学生宿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7).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4SY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雅婷(1989-),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俊(198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