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案例与思考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d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组织的三校区联动的六年级新教材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两次试教中对例1及“练一练”环节的改动,给了我很深的体会。
  [案例一] 例1的第一次教学情境。
  1.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替换策略。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3.引导交流。⑴题中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⑵要求的是什么?有两个未知量,根据条件,能直接求出这两个未知量吗?你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根据下面的提纲四人一组讨论: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②把什么替换成什么?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⑶学生汇报两种替换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⑷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替换。⑸指导检验。⑹回顾反思:①你能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②为什么要这样替换呢?
  [反思] 考虑到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的事例,所以上课伊始便引入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的故事,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考虑到学生有替换的经验,所以给出例题后直接让学生思考讨论、列式解答。巡视中发现,经过这么一个过程,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问题目标太过透明,学生未能经历策略自主生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而且例题的教学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费时较多,课堂表现比较松散。尤其是讨论的环节,学生没有经历一个充分替换的过程,有纸上谈兵之嫌。
  鉴于这些问题,备课组的教师们反复讨论,最后经过修改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案例二] 例1的第二次的教学情境。
  1.直接出示例1。
  2.引导交流。⑴题中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说可以用以前学过策略——“摘录条件”的方法简单地摘录,边板书:6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1个大杯=3个小杯。⑵要求的是什么?有两个未知量,该怎么求?请你用大圆来表示大杯,小圆表示小杯,在自备本上画一画帮助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⑶学生汇报两种替换的方法(交流中指出学生的思路就是“替换”)。汇报交流后,教师结合电脑演示两种不同的替换思路,并板书:1个大杯=3个小杯;6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2个大杯(6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或6个小杯+3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⑷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⑸指导检验。⑹回顾反思:①为什么要这样替换呢?②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
  [反思] 与第一次教学明显的不同有四点:⑴没有用故事导入,而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地、自觉地需要替换、感受替换、生成替换;⑵在读题后引导学生把文字表达的信息用数学化的方法进行整理,列出两个等式,使学生对题目给出的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简明、清晰的认识,接着又在等式上直观清晰地表示出两种替换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走,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替换的实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度;⑶教师明确提示学生用上述直观的方法去表达过程,更有利于对替换策略的深度把握,更有利于后面练一练的教学。⑷在解决例1的问题后,再发出两个“为什么”,连续追问,这是对例题教学的深化与提升,它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清晰替换的依据,替换的视角,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事实证明,第二次的教学更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体现了教材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意图。
  [案例三] “练一练”的第一次教学情境.
  出示“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小盒里装满乒乓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和小盒各能装多少个?
  ①题中告诉哪些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反思] 这次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加上教师的讲解没有抓住要领,而且没有直观的演示,教学效果并不好。巡视过程中发现,尽管教师一再提醒学生“有困难的可以在自备本上画图帮助思考”,可学生不知该如何画图,只有很少几位同学能够列式解答。显然 “练一练”的难度比例1要大得多,在这里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直接把题目“放”给学生显然是不妥当的。
  鉴于这些问题,备课组的教师们反复讨论,修改后进行了如下尝试。
  [案例四] “练一练”第二次教学情境。
  1.改编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⑴题中告诉哪些已知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说可以用以前学过策略——摘录条件的方法简单地摘录,边板书:6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大杯-小杯=160毫升。⑵这道题目还是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还是有两个未知量,但是改变了其中一个条件,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替换)?该怎样替换呢?⑶学生汇报两种替换的方法。汇报交流后,教师结合电脑演示两种不同的替换思路,着重讲清并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大杯替换成一个小杯,少装了160毫升,总量也就少装了(720-160)毫升,7个小杯就装了(720-160)毫升;1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就多装了160毫升,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就多装了6个160毫升,总量也就多了6个160毫升。并板书:6个小杯+1个大杯=720毫升;1个大杯-1个小杯=160毫升→6个小杯+1个小杯=720毫升-160毫升或6个大杯+1个大杯=720毫升+160毫升×6。⑷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⑸指导检验。⑹回顾反思:这道题目与例1同样是替换,但替换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出示“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乒乓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和小盒各能装多少个?
  ①题中告诉哪些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反思] 由于“练一练”的难度比例1要大得多,如果单独作为一道例题教学,显然有悖于教材的编排意图。于是我们做了这些改动:⑴对例题进行改编,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突出了主要等量关系的变化,使得两道题的异同更为明显。⑵仍旧用等式表示题目中的条件信息,使学生对题意一目了然,容易把内隐的思考过程通过算式外化,清晰、具体地表达出来,这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支撑,也为教师的清晰讲解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次教学中感觉特别深刻的一点。⑶教师的讲解更具指导性,更切合学生的理解角度与理解水平。“一个大杯替换成一个小杯,少装了160毫升,总量也就少装了(720-160)毫升,7个小杯就装了(720-160)毫升;1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就多装了160毫升,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就多装了6个160毫升,总量也就多了6个160毫升。”讲解加上简明的板书,学生确实是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了。⑷加上直观图例的演示,使学生对相差关系的数量之间的替换领会得更到位、更准确。⑸通过例题改编和“练一练”的训练,基本知识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其中教师还比较注重对题目的比较概括,让学生对所学的替换策略的两种情况有了更全面、精准的认识,也进一步感受到替换在实际应用时的细节处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以上两次的不同设计与教学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1.基于学生的实际改造教材。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对教材进行一定加工,但有个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重新加工教材的目的何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固然是重整教材的重要原因,但与此相比,如何更好地基于学生的实际,更客观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这才是重构教材的目的和依据。这节课,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重构了教材。由于例1的“倍比关系”与练一练”的“相差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替换后倍比关系的总量没有变化,而相差关系的总量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完例1后把它进行改编,相同的情境更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在应用替换策略时的变与不变,寻求异同点,促使学生由条件的变化引发到思维方向的改变,让知识的生成由模糊到清晰。所以尊重教材与重构教材二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改变教材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基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我们看到了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的变化。如此看来,看待教师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关键看教学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变化。
  2.立足课堂的效度设计过程。我们一直追求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度是在设计每节课时必须思考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⑴重视教师讲解的功用。教师讲、学生学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显然接受学习仍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上体现得较为明显的就是改编题的教学,教师结合图示简洁、明了地分析与讲解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理解后的接受,是一种主动的接受。
  ⑵适度的“放”与适当的“扶”。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凸显,教师该出手时需出手,该抽身而退时当果断、干脆。课上两道题目的审题、弄清题意是教师在带着学生进行,而怎么解决问题都是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与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摸索、思考,学生也不负师望,能自行寻觅到方法,生成出策略。
  ⑶古代与现代题目的合理配置。我国古代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第一次教学例1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策略,但备课组老师一致认为这样把策略直接给予学生,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例1时直接出示例题,用已学的策略——“摘录条件”来理解题意,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助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在汇报时教师指出学生的方法就是“替换”,策略自主生成了,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尾教师利用情境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置,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⑷行之有效的策略运用。本节课运用了替换策略、画图策略、用数学化方法表征问题的策略等。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同时体会画图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养成策略运用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还注重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把替换时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和算式外化,这样更利于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有利于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增强应用策略的能力。
其他文献
对3种不同锰含量的高锰奥氏体钢进行了低温冲击实验,分析了其冲击变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196~20℃温度区间冲击时,w(Mn)=14.8%(1号)的高锰钢均为脆性断裂,冲击过程中发生
白河林业局是吉林省东部长白山林区的重点林业企业。由于地处松花江源头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东北屏障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火山灰的立地条件,对该局的森林采伐利用,长期存在
很多人以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又难以捉摸的,朱自清的《匆匆》却让时间现了原形:rn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
期刊
5月12日。地震刚过10多分钟,队长就大声点名,安排我们下村巡逻。晚上7点,大雨下起来了,我们接到市指挥中心的命令,前往胥家路口前沿网吧救人。第一具尸体挖出来,血肉模糊,我
自本刊今年第三期开展关于采伐更新方式的讨论以来,陆续收到一些同志的来稿,我们已经选登了其中的一部分,发表于本刊第3、7、8期“工作研究”栏内。对同志们的热情支持表示感
【摘要】在现代小学牛津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内容。其中,词汇作为语法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有效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生动图片或实物展示词汇内容、巧妙编排游戏、模拟英语动画片三种牛津英语学习的方法,以期能为小学牛津英语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操作基础。  【关键词】生动图片 实物 编排游戏 模拟 英语动画片  小学牛津英语与国内传统的小学英语不同,它的教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起点,都不能以终点式解读。对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只读诗歌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走近诗
它是一家成立于1956年的县级国有企业,经过50多年的沧桑岁月,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深深地烙在它的身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它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破旧的厂房、落后的机器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预习的目的在于了解教材知识点,初步理解课文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
期刊
明星代言人其实不是“人”凡是被称之为“明星”的人,就已经没有人把他们看作普通人了,他们是代表了一种形象和具体化了的心理感受。中国人口有13亿之多,这个市场的特点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