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和是谁
郑和(1371—1433),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功,明成祖朱棣就赐他郑姓,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郑和有智谋、具备军事才能,朱棣很信任他,还选他为下西洋的正使。郑和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据说郑和是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人,他在年轻时就跟随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后来一步步高升,统领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船舰队,代表明朝去进行政治、经贸、文化的交流。
船队中最大的船是宝船,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船里装满了瓷器、象牙、犀牛角、玳瑁、药材、稀有木材、香料、珠宝等各种宝贝。这里有的是我国特产,有的是外国特产,有的是贸易商品,有的是各国用以表达友好感情、向我国赠送的礼物。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七次史诗般的海上旅行。
1405年,郑和第一次率领船队出海,那时,他的船队由2.7万多名船员、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木船组成。
第一次航行:1405年,郑和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西海岸的柯钦及古里(今科泽科德)等地。
第二次航行:1407年,郑和的第二次航行,路线基本与第一次的相同。本次航行主要是送外国使者回国。返程途中,船队访问了暹罗(今泰国)和爪哇,到锡兰时,船队还向当地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物品。当年立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现在还收藏在科伦坡博物馆中。
第三次航行:1409年,郑和第三次率领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航。这次航行,翻译官费信、马欢等人一同前往,他们到达了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然而,当郑和的船队再次来到锡兰时,国王亚烈苦奈儿起了贪念,一方面将郑和诱骗到国中,一方面发兵企图劫掠郑和的船队。郑和抓住敌军倾巢而出、城中空虚的时机,趁夜突袭了王宫,抓住了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人,将他们带回南京交给了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最终赦免了亚烈苦奈儿等人,这件事大大提高了大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威信。
第四次航行:1412年,第四次出海的郑和第一次绕过了阿拉伯半岛,到达了更加遥远的东非,这次,他们带回了长颈鹿!
第五次航行:1416年,郑和受命第五次率领船队出发,在送使者回国的同时访问了更多的国家,例如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这些国家都在遥远的东非。
第六次航行:1421年,爱“冒险”的郑和再次远航。这一次,他送十六国使者回国,并且访问了更多的国家。各国的商人都喜爱船队带去的丝绸、瓷器等,纷纷用香料、珠宝等换取我国的特产。
第七次航行: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在返程途中,郑和病逝了。像许许多多热爱大海的人一样,郑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海洋。
我知道在以前的“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郑和远航》,课文说郑和的航行总是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经常遇上險恶的风浪。面对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间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郑和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对海洋的探索,发现了当时许多中国人所不知道的世界,谱写了中国航海史上崭新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