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悄然无声地走了,匆匆驾鹤西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
诀别了天下的听众与乐迷,您真的走了?哦,您带着音乐到遥远的地方去演出了。
2006年1月21日,大寒严冬,阴霾沉沉,长歌当哭。
耳畔又响起你您病中难得的开怀大笑:“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人的绝妙在于如东坡先生所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是何等的人生澄明之境。而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而昨天,我仿佛还与您相对而坐,毫无顾忌地谈论生死话题。先生那超然之心令人惊诧:每天,煮苦茗啜之,吹笛于南窗,漫步于内阶,弄笔于桌前,每到这时,您便忘记头上顶着是天,脚下踩的是地,忘了自己还有身躯,也忘记了自己还是这个世界的一员,谈笑于天地间……
不曾想,1月20日晚接到电话,说您处于昏迷状态,听罢消息,一夜心绪不宁,感觉有事要发生。未料清晨6点多,您已化作一缕清风,扶摇直上九天,瞬间融化在天地太极中。心中顿时怅然若失,怆然涕下。不觉仰天一声长叹,天妒英才!
哀思无尽,虚幻飘渺中,我看见了您,宁静空朗的《天地太极》笛声从天外空灵飘来。
慕尼黑的深夜,昏暗的路灯下,风卷大雪漫天飞舞,您站在窗前沉思,望着天地浑然一色的夜空,风雪在一刹那中,给了您天人合一的灵感,音诗一般美的旋律喷薄而出,那首轰动欧洲28个城市的《天地太极》乐曲中,分明有着对生命深层的投射,有常人难以达到的人生圣境……
烟波浩淼秋夜萧瑟的太湖边,我看见了您。
您轻轻咏唱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您为词人的情操气度所感动,陶醉于天地之中。远处传来了悠悠古刹钟声。刹那间,您乐思如泉涌,在清风朗月万籁俱寂中,《秋湖月夜》脱颖而出。乐曲深沉内敛,恬静优美,天地为之动容,那分明是古圣先贤情操与气度的又一次表露……
晨曦微露,在醉翁亭的琅琊古道上,我又看见了您。
中秋时节,寒意阵阵,山雾弥漫,您独行在山涧,耳闻寺内梵乐诵经,眼望炉内香火袅袅,您“醉卧”在亭内,若梦若幻。环滁皆山,奇树拔天,山林静寂,满目苍翠,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陶醉。
半夜不能人眠,您秉烛伏案,独坐在藏经楼旁的小屋中。室外,桂花树香气袭人,耳边,山泉潺潺,您仿佛听见了“醉翁”在山间亭子中持杯吟咏。您也在心中忘情地轻吟,不知不觉起身推开院门跨入一片黑暗中,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潮湿的空气……忽然,黑暗中两盏幽绿的射灯从侧面扑来,您大惊失色,是一条狼!紧急关头,身后忽然蹿出两条大黄狗,勇猛扑向前去,狼见势落荒而逃,三条影子一前两后快速地消失在黑暗中。
惊险一幕后,您气定神闲,竟然生出此神此韵,经典名曲《琅琊神韵》呼之欲出……
此情此景,您的音容清晰浮现,可您怎么就匆匆走了呢?
作为一代大家,人称您的音乐是“音乐的诗,有声的画”。毕其一生,您“吸天地之灵气,纳山川之底蕴”,在与大自然中的对话中,积攒了深厚的人文功底;物我两忘,您将“北斗为杯,江水作酒”的情操与气度,自然流淌在音乐中;在音乐圣地,看到了一生力求实现的理想,听到了太极中永恒的和谐。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迎接生命的方式是笑闹,送别生命的方式是哭啼,唯独您领悟到老庄妻亡“鼓盆而歌”;时牧言夫逝“笑意淡然”。
您曾经说:“不要凄愁,不要眼泪,既然死是一件和空气阳光和雨水一样自然的事情,就不要去惧怕它的到来,我以为,生命以外还有‘生命’,那就是精神!”
您在心静如水中迎接死神的到来。
几个月前,您还谈笑天地间,期盼着开始新的艺术旅程。而今,“英才一世留乐坛存照,笛萧长鸣送故人远行”,悲兮切兮!天地万物的一切声音,已汇成一首超脱尘世的协奏曲,为天国中的您演奏。
(二)
落日黄昏,独坐暮色中,我被俞逊发吹奏的《牡丹亭》所深深震撼。
感觉中,一种朦胧意蕴扑面而来,看不见,抓不着,像是从天外飘来的音诗,又像黄宾虹的山水画,意断笔连。我惊叹那缠绵优雅的“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玄妙的意境。我急于抓住那意境,可用任何语言都觉词不达意,无法准确捕捉心际飘忽激荡的美感。
我沉浸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蓦然醒来,才知那已是俞逊发的“绝唱”。
俞逊发的过早离去,是中国国乐界的一个巨大损失;他的笛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此所谓常人所说,“在中国的笛子演奏家中,撼俞逊发难”!
继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一代宗师后,俞逊发成为当今一代大家。他创新了17项笛子演技,发明了口笛,他将中国竹笛演奏,推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他的演奏,内敛功力极厚。他的笛艺,已经到了“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的境地,功夫远远在笛外。
“自然之中有深意”,这是俞逊发从艺45年后的艺术感悟。他说,“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结晶,自然之中有深意”,正是呈现人与自然的有情对话。
在天人合一中,他找到了临危不乱、心静如水、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他与彭正元一起创作的并得到全国大奖的笛子独奏曲《秋湖月夜》,就展现了“北斗为杯,江水作酒”的情操与气度;他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创作而成的《琅琊神韵》,是心灵、思想、品德上的回归自我,还诸天地;他十分喜爱《汇流》一曲,这其中有挥洒出生命韧性与光彩的“汇流”精神……
对他而言,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都是一首乐曲。
俞逊发所创作的《远方的思念》,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团访美时,把一位美国女大学生,形影不离地自费追随中国艺术的“东方情”传神地再现出来。俞逊发回国那天,她到机场相送,行将离别时,她突然抱住他狂吻,俞逊发像一具木偶,一动不动。
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蕴的《天地太极》,是他在荷兰一家演出公司别出心裁组织的即兴演奏的艺术结晶。那天深夜12点,一段美妙的旋律呼之即出,由日本的赤巴、印度笛、西洋长笛、中国竹笛四位演奏家,每人出一段旋律,现场录音。
他用笛子模仿京剧名家余叔岩的唱腔移植而成的《珠帘寨》,借助了低音大笛苍茫浑厚的音色,贴切地描摩出余先生“云遮月”特殊嗓腔的韵味。还有,根据昆曲唱腔吹奏的《牡丹亭》等曲子,成了“中国一绝”。
台湾学者林谷珍在《玉笛飞声》一书中写道:“人生快意事有四:一为台 风来袭夜,一灯如豆,窝在被里看武侠小说;二是秋夜萧瑟,浪迹街头,漂泊独行;三则冬风刺骨,夜邀两三好友,巷口面摊煮酒论英雄;四曰秋湖月夜,波心泛舟,听逊发兄吹《琅琊神韵》……”
而今,斯人已远去,音容存记忆音乐却永恒……
(三)
生命面前,人就像海水中的泡沫触即破;恶疾面前,人是那样脆弱
一年多前,俞逊发突然发病,游走在死亡线边缘:经过几家医院检查确诊,“肝腹水5指,肝癌晚期,肝上的三个肿瘤中的其中一个破裂大出血,危在旦夕。”在全力抢救后,主治医生与俞逊发的妻子刘波很认真地进行谈话。
“他还剩下多长时间?”刘波茫然地问。
“这么跟你说吧,治好了三个月,治不好一个月时间!”医生告诉她。
但几个月前,俞逊发大病初愈,依然按照约定,重新复出在香港笛萧节“叶,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上。
俞逊发复出的消息传遍了港台地区。台湾许多朋友专程到港聆听音乐会。当他站在了观众面前,他说:“人生的始点终点地一样,但旅途不尽相同。我的人生旅程十分精彩。虽然目前身患顽疾,但我以为,这是我精彩人生的组成部分,使我越发生命的光彩而感悟人生……要问我有什么可以带给听众的,那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以包容一切的汇流精神……”
这番话,使观众席中很多人流下了热泪,掌声长时间不息,场面感人。从掌声中,俞逊发听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赞美。他非常满意自己第一次复出的状态,感觉好极了。
这是艺术上的一次重新站立。生命的感悟、人生的深度,全在乐曲中流淌。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用笛子,他完整地表达了对生死的澄明之晤!
香港亚洲电视台旋即对他进行了专访。在谈到对“生命的认识”话题时,俞逊发动情地说,“以前,我的生命由‘笛子、儿子、妻子’所组成,一场大病后,我对生命和艺术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应该倒过来说,妻子、儿子、笛子。我有感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妻子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她,我这次过不了鬼门关,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笛子呢,只是艺术生命的呈现。”
“这是因为,在我生命最危险的三个小时里,好心人劝刘波让我写遗嘱,因为我过去有过一次婚姻。他们说:如果你现在不办,将来会留下无穷的麻烦。她坚决不同意:‘我现在让他写,等于告诉他,他将死了!我宁愿将来麻烦,我不会这样做!’说实话,我非常感谢她,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塞给我一支笔,一张纸,我的心情可能就会很不平静。而她说,卖房,卖车,哪怕倾家荡产,我也要救活他!”
这段生命的直白,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坦诚表白,大大出乎采访者的意料之外。
“不要凄愁,不要眼泪,既然死是一件和空气、和阳光、和雨水一样自然的事情,就不要去惧怕它的到来。我以为,生命以外还有‘生命’,那就是精神!”俞逊发说。
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谈话,节目主编、主持人包括摄像师,全都流下了眼泪。俞逊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平生第一次流了泪……
一场大病,又使俞逊发平添了许多新的感悟。他对我说:“前年,艺术界为我办了《俞逊发笛艺45周年音乐会》,我觉得我的艺术人生的句号画得还算圆满。可今天,我又有新悟,如果我的身体好了,我将开始新的艺术旅程,我想到莫高窟去面壁,我要在那里感受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没想到,几个月后情况大变。去年10月,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长篇文章《俞逊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第二天,俞逊发显得格外高兴,一大清早就上街去买了几份报纸,仔细读了好几遍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很满意,感谢你。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艺术旅程。”
事隔月余,我再与俞逊发通电话时,电话那头异常平静的声音却告诉我一个非常坏的?肖息:“医生说我癌转移了”!经过一次化疗后,俞逊发再也没能站起来,两个月内,病情急转直下,整日高烧不退,胸水、腹水出现,癌细胞迅速全身扩散。从再次发病到溘然长逝,仅二个月时间。
而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他似乎有某种预感。半年前,在他家他与我的一次长谈时,趁他妻子走出房间后,俞逊发平和地说:“我很现实,难说突发性的事件不会发生。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不要开追悼会,只要家人围着,让我安安静静地走,人死了,灵魂还没有走,听见哭声,我会留恋。我的骨灰不用保留,这会给后人留下麻烦,只要挂上毕加索的摄影师为我照的一张彩色照片,放3分钟太极音乐,我就心满意足了!”他似乎在交代后事。
“人,早晚要回到来的地方去,遗憾的是,人间难舍一个情字!毕竟,妻子还年轻,儿子才8岁,过早离开她们,有点遗憾。我很想与她们多呆些日子……”
这种超然人怀之心,恬逸自足的信条,使俞逊发的心态变得异常平静,他置生死于度外,凌驾于霄汉之上,出没于宇宙之外,生命得到升华。
8年前的那一晚,在他家中,我们谈笑论乐,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十,两人将他刚从台湾带来的一瓶路易十三,喝了个瓶底朝天。夜色已深,我摇摇晃晃走出了他家,耳边,却一直回响着那段《天地太极》的旋律,还有那琢磨不透的意境。
8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坐在一起时,谈论的却是“生死”话题。在《天地太极》中,俞逊发找到了归宿……
而今,一切都成了记忆。而他行将离别世界前写下的那段遗言却成了永恒:“我的一生是幸福的,虽然我很想再看看这个世界,但我不得不向你们说一声再见了!”
呜呼!生命之美,不在于它的绚烂,而在于平和;生命之动人不在于它的激情,而在于平静,唯平和才见其广大,唯平静才见其深远。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而俞逊发做到了……
记忆还未醒来,斯人已远去。而今,只能在内敛深沉的乐声中寄托无尽哀思。
愿先生在天地太极中永生!
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悄然无声地走了,匆匆驾鹤西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
诀别了天下的听众与乐迷,您真的走了?哦,您带着音乐到遥远的地方去演出了。
2006年1月21日,大寒严冬,阴霾沉沉,长歌当哭。
耳畔又响起你您病中难得的开怀大笑:“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人的绝妙在于如东坡先生所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是何等的人生澄明之境。而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而昨天,我仿佛还与您相对而坐,毫无顾忌地谈论生死话题。先生那超然之心令人惊诧:每天,煮苦茗啜之,吹笛于南窗,漫步于内阶,弄笔于桌前,每到这时,您便忘记头上顶着是天,脚下踩的是地,忘了自己还有身躯,也忘记了自己还是这个世界的一员,谈笑于天地间……
不曾想,1月20日晚接到电话,说您处于昏迷状态,听罢消息,一夜心绪不宁,感觉有事要发生。未料清晨6点多,您已化作一缕清风,扶摇直上九天,瞬间融化在天地太极中。心中顿时怅然若失,怆然涕下。不觉仰天一声长叹,天妒英才!
哀思无尽,虚幻飘渺中,我看见了您,宁静空朗的《天地太极》笛声从天外空灵飘来。
慕尼黑的深夜,昏暗的路灯下,风卷大雪漫天飞舞,您站在窗前沉思,望着天地浑然一色的夜空,风雪在一刹那中,给了您天人合一的灵感,音诗一般美的旋律喷薄而出,那首轰动欧洲28个城市的《天地太极》乐曲中,分明有着对生命深层的投射,有常人难以达到的人生圣境……
烟波浩淼秋夜萧瑟的太湖边,我看见了您。
您轻轻咏唱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您为词人的情操气度所感动,陶醉于天地之中。远处传来了悠悠古刹钟声。刹那间,您乐思如泉涌,在清风朗月万籁俱寂中,《秋湖月夜》脱颖而出。乐曲深沉内敛,恬静优美,天地为之动容,那分明是古圣先贤情操与气度的又一次表露……
晨曦微露,在醉翁亭的琅琊古道上,我又看见了您。
中秋时节,寒意阵阵,山雾弥漫,您独行在山涧,耳闻寺内梵乐诵经,眼望炉内香火袅袅,您“醉卧”在亭内,若梦若幻。环滁皆山,奇树拔天,山林静寂,满目苍翠,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陶醉。
半夜不能人眠,您秉烛伏案,独坐在藏经楼旁的小屋中。室外,桂花树香气袭人,耳边,山泉潺潺,您仿佛听见了“醉翁”在山间亭子中持杯吟咏。您也在心中忘情地轻吟,不知不觉起身推开院门跨入一片黑暗中,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潮湿的空气……忽然,黑暗中两盏幽绿的射灯从侧面扑来,您大惊失色,是一条狼!紧急关头,身后忽然蹿出两条大黄狗,勇猛扑向前去,狼见势落荒而逃,三条影子一前两后快速地消失在黑暗中。
惊险一幕后,您气定神闲,竟然生出此神此韵,经典名曲《琅琊神韵》呼之欲出……
此情此景,您的音容清晰浮现,可您怎么就匆匆走了呢?
作为一代大家,人称您的音乐是“音乐的诗,有声的画”。毕其一生,您“吸天地之灵气,纳山川之底蕴”,在与大自然中的对话中,积攒了深厚的人文功底;物我两忘,您将“北斗为杯,江水作酒”的情操与气度,自然流淌在音乐中;在音乐圣地,看到了一生力求实现的理想,听到了太极中永恒的和谐。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迎接生命的方式是笑闹,送别生命的方式是哭啼,唯独您领悟到老庄妻亡“鼓盆而歌”;时牧言夫逝“笑意淡然”。
您曾经说:“不要凄愁,不要眼泪,既然死是一件和空气阳光和雨水一样自然的事情,就不要去惧怕它的到来,我以为,生命以外还有‘生命’,那就是精神!”
您在心静如水中迎接死神的到来。
几个月前,您还谈笑天地间,期盼着开始新的艺术旅程。而今,“英才一世留乐坛存照,笛萧长鸣送故人远行”,悲兮切兮!天地万物的一切声音,已汇成一首超脱尘世的协奏曲,为天国中的您演奏。
(二)
落日黄昏,独坐暮色中,我被俞逊发吹奏的《牡丹亭》所深深震撼。
感觉中,一种朦胧意蕴扑面而来,看不见,抓不着,像是从天外飘来的音诗,又像黄宾虹的山水画,意断笔连。我惊叹那缠绵优雅的“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玄妙的意境。我急于抓住那意境,可用任何语言都觉词不达意,无法准确捕捉心际飘忽激荡的美感。
我沉浸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蓦然醒来,才知那已是俞逊发的“绝唱”。
俞逊发的过早离去,是中国国乐界的一个巨大损失;他的笛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此所谓常人所说,“在中国的笛子演奏家中,撼俞逊发难”!
继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一代宗师后,俞逊发成为当今一代大家。他创新了17项笛子演技,发明了口笛,他将中国竹笛演奏,推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他的演奏,内敛功力极厚。他的笛艺,已经到了“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的境地,功夫远远在笛外。
“自然之中有深意”,这是俞逊发从艺45年后的艺术感悟。他说,“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结晶,自然之中有深意”,正是呈现人与自然的有情对话。
在天人合一中,他找到了临危不乱、心静如水、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他与彭正元一起创作的并得到全国大奖的笛子独奏曲《秋湖月夜》,就展现了“北斗为杯,江水作酒”的情操与气度;他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创作而成的《琅琊神韵》,是心灵、思想、品德上的回归自我,还诸天地;他十分喜爱《汇流》一曲,这其中有挥洒出生命韧性与光彩的“汇流”精神……
对他而言,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都是一首乐曲。
俞逊发所创作的《远方的思念》,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团访美时,把一位美国女大学生,形影不离地自费追随中国艺术的“东方情”传神地再现出来。俞逊发回国那天,她到机场相送,行将离别时,她突然抱住他狂吻,俞逊发像一具木偶,一动不动。
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蕴的《天地太极》,是他在荷兰一家演出公司别出心裁组织的即兴演奏的艺术结晶。那天深夜12点,一段美妙的旋律呼之即出,由日本的赤巴、印度笛、西洋长笛、中国竹笛四位演奏家,每人出一段旋律,现场录音。
他用笛子模仿京剧名家余叔岩的唱腔移植而成的《珠帘寨》,借助了低音大笛苍茫浑厚的音色,贴切地描摩出余先生“云遮月”特殊嗓腔的韵味。还有,根据昆曲唱腔吹奏的《牡丹亭》等曲子,成了“中国一绝”。
台湾学者林谷珍在《玉笛飞声》一书中写道:“人生快意事有四:一为台 风来袭夜,一灯如豆,窝在被里看武侠小说;二是秋夜萧瑟,浪迹街头,漂泊独行;三则冬风刺骨,夜邀两三好友,巷口面摊煮酒论英雄;四曰秋湖月夜,波心泛舟,听逊发兄吹《琅琊神韵》……”
而今,斯人已远去,音容存记忆音乐却永恒……
(三)
生命面前,人就像海水中的泡沫触即破;恶疾面前,人是那样脆弱
一年多前,俞逊发突然发病,游走在死亡线边缘:经过几家医院检查确诊,“肝腹水5指,肝癌晚期,肝上的三个肿瘤中的其中一个破裂大出血,危在旦夕。”在全力抢救后,主治医生与俞逊发的妻子刘波很认真地进行谈话。
“他还剩下多长时间?”刘波茫然地问。
“这么跟你说吧,治好了三个月,治不好一个月时间!”医生告诉她。
但几个月前,俞逊发大病初愈,依然按照约定,重新复出在香港笛萧节“叶,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上。
俞逊发复出的消息传遍了港台地区。台湾许多朋友专程到港聆听音乐会。当他站在了观众面前,他说:“人生的始点终点地一样,但旅途不尽相同。我的人生旅程十分精彩。虽然目前身患顽疾,但我以为,这是我精彩人生的组成部分,使我越发生命的光彩而感悟人生……要问我有什么可以带给听众的,那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以包容一切的汇流精神……”
这番话,使观众席中很多人流下了热泪,掌声长时间不息,场面感人。从掌声中,俞逊发听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赞美。他非常满意自己第一次复出的状态,感觉好极了。
这是艺术上的一次重新站立。生命的感悟、人生的深度,全在乐曲中流淌。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用笛子,他完整地表达了对生死的澄明之晤!
香港亚洲电视台旋即对他进行了专访。在谈到对“生命的认识”话题时,俞逊发动情地说,“以前,我的生命由‘笛子、儿子、妻子’所组成,一场大病后,我对生命和艺术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应该倒过来说,妻子、儿子、笛子。我有感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妻子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她,我这次过不了鬼门关,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笛子呢,只是艺术生命的呈现。”
“这是因为,在我生命最危险的三个小时里,好心人劝刘波让我写遗嘱,因为我过去有过一次婚姻。他们说:如果你现在不办,将来会留下无穷的麻烦。她坚决不同意:‘我现在让他写,等于告诉他,他将死了!我宁愿将来麻烦,我不会这样做!’说实话,我非常感谢她,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塞给我一支笔,一张纸,我的心情可能就会很不平静。而她说,卖房,卖车,哪怕倾家荡产,我也要救活他!”
这段生命的直白,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坦诚表白,大大出乎采访者的意料之外。
“不要凄愁,不要眼泪,既然死是一件和空气、和阳光、和雨水一样自然的事情,就不要去惧怕它的到来。我以为,生命以外还有‘生命’,那就是精神!”俞逊发说。
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谈话,节目主编、主持人包括摄像师,全都流下了眼泪。俞逊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平生第一次流了泪……
一场大病,又使俞逊发平添了许多新的感悟。他对我说:“前年,艺术界为我办了《俞逊发笛艺45周年音乐会》,我觉得我的艺术人生的句号画得还算圆满。可今天,我又有新悟,如果我的身体好了,我将开始新的艺术旅程,我想到莫高窟去面壁,我要在那里感受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没想到,几个月后情况大变。去年10月,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长篇文章《俞逊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第二天,俞逊发显得格外高兴,一大清早就上街去买了几份报纸,仔细读了好几遍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很满意,感谢你。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艺术旅程。”
事隔月余,我再与俞逊发通电话时,电话那头异常平静的声音却告诉我一个非常坏的?肖息:“医生说我癌转移了”!经过一次化疗后,俞逊发再也没能站起来,两个月内,病情急转直下,整日高烧不退,胸水、腹水出现,癌细胞迅速全身扩散。从再次发病到溘然长逝,仅二个月时间。
而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他似乎有某种预感。半年前,在他家他与我的一次长谈时,趁他妻子走出房间后,俞逊发平和地说:“我很现实,难说突发性的事件不会发生。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不要开追悼会,只要家人围着,让我安安静静地走,人死了,灵魂还没有走,听见哭声,我会留恋。我的骨灰不用保留,这会给后人留下麻烦,只要挂上毕加索的摄影师为我照的一张彩色照片,放3分钟太极音乐,我就心满意足了!”他似乎在交代后事。
“人,早晚要回到来的地方去,遗憾的是,人间难舍一个情字!毕竟,妻子还年轻,儿子才8岁,过早离开她们,有点遗憾。我很想与她们多呆些日子……”
这种超然人怀之心,恬逸自足的信条,使俞逊发的心态变得异常平静,他置生死于度外,凌驾于霄汉之上,出没于宇宙之外,生命得到升华。
8年前的那一晚,在他家中,我们谈笑论乐,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十,两人将他刚从台湾带来的一瓶路易十三,喝了个瓶底朝天。夜色已深,我摇摇晃晃走出了他家,耳边,却一直回响着那段《天地太极》的旋律,还有那琢磨不透的意境。
8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坐在一起时,谈论的却是“生死”话题。在《天地太极》中,俞逊发找到了归宿……
而今,一切都成了记忆。而他行将离别世界前写下的那段遗言却成了永恒:“我的一生是幸福的,虽然我很想再看看这个世界,但我不得不向你们说一声再见了!”
呜呼!生命之美,不在于它的绚烂,而在于平和;生命之动人不在于它的激情,而在于平静,唯平和才见其广大,唯平静才见其深远。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而俞逊发做到了……
记忆还未醒来,斯人已远去。而今,只能在内敛深沉的乐声中寄托无尽哀思。
愿先生在天地太极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