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抑或天赋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近20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都面临着进一步的整合。在有关儿童心理理论来源的假设上,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出现了根本分歧,前两者关注后天经验的建构作用,后者强调先天心理模块与机制的内源性作用。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超越建构与天赋之争,相互借鉴研究范式与成果,以澄清或假设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具包涉力的解释机制。
  [关键词]心理理论;元理论;建构观;天赋观
  
  近20年来,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探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核心议题。“心理理论”是一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并据以解释和预测行为的能力。具体而言。心理理论能力包括了解他人信念、假装、愿望与意图的能力,是社交技巧的重要元素之一。从认知发展的趋势来看。儿童很早就知道他人的信念。有研究者认为论证这种观点需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儿童是否了解心理状态的本质是非物质的、主观心智的;第二,儿童是否可以对他人心理状态做出因果解释。
  为了更好地解释大量实验结果的意义,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研究取向方面的理论框架,有关心理理论的元理论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具吸引力的原创性工作。迄今为止。在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方面已出现了许多相互竞争的元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理论论(Theory Theories)、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与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本文旨在阐明这三大理论各自的认识论基础,通过分析其实证成果揭示其争论的实质,并对心理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反思与展望。
  
  一、理论论(Theory theory)
  
  理论论认为个人的知识不是科学上的理论,而是日常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物,并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需要详细说明实体或过程。对于心理理论来说,这些实体或过程就是信念、愿望、想法等,可以统称为心理状态(mental state);第二,推理的原则。例如Jack尝试去得到它,是因为他想要它而且觉得他可以得到它等;第三,个体的知识必须被组成相互关联的概念和信念,而不是无关内容的聚合体,包括个体知识的组成与环境的输入、行为的输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联,这表明人的认知与人的行为有着错综复杂的型态。理论论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识。如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一样,儿童也是通过建构逐渐发展出一套用于解释和预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论的。
  当前理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尔曼(Wellman)和佩勒(Pemer)。威尔曼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愿望心理学(a desire psychology)阶段(2岁左右)、愿望——信念心理学(a desire-belief psychology)阶段(3岁左右)、信念——愿望心理学(a belief-desire psychology)阶段(4岁以后)。佩勒认为,将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视作一种理论的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洞察儿童概念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在考察儿童所获得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建立新理论或重要的理论变化中所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时,这些基本概念提供了一次“理论性的革命”。如表征概念的获得在儿童的理论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儿童认识到表征解释机制,他们就拥有了心理理论。
  
  二、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理论研究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理论论并非像其倡导者所宣扬的那样无懈可击。有研究者提出了模仿论,主张个体相互之间的解释和预测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而是以模仿或“移情”为基础的,即通过想像“进入”解释对象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模仿他们的内在过程,从而对其行为作出身临其境的解释和预测,即所谓的“将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put yourself in others’shoes)。因此儿童不是理论家,而是模仿者。按照这种观点,儿童利用他们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去模仿或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
  当前模仿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瑞斯(P.Harris)、戈登(R.Gordon)和戈罗德曼(GA.Glodman)。哈瑞斯认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部分地来源于他们的假装游戏。在2岁到2岁半间,儿童开始利用他们的想像赋予玩具娃娃以愿望、情绪和感觉。戈登认为:“4岁或5岁的正常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些儿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能力。即能考虑到别人不可能知道的东西。他能预测行为的错误。”由此戈登得出结论说:“只有那些能完成假装游戏的儿童才能把握信念概念”,他称这种能力为“实践推理”。一旦在模仿过程中得到了这种实践推理的能力,即使我们不能够说出我们预测的是什么。为什么能预测,我们也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模仿来预测他人的行为了。
  
  三、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1983年佛德(JA.Fodor)出版了《心理模块性》一书,标志着当代模块心理学的复苏。佛德认为要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就必须提出许多完全不同的心理机能。我们首先要研究每种假定官能的特性,然后再研究它们的互动方式,从而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解释。其中,知觉过程作为输入系统具有与高级认知过程不同的特点,应作为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以Muller-Lyer错觉为例。被试并不会因为知道了带有相反方向箭头的线段实际上同样长而使这种错觉消失。错觉的持续性表明并不是所有知觉过程都受到以信念为主的高级认知过程的渗入。一些知觉过程对我们的信念系统并不敏感。这具有重要的生态学适应意义,一个在看所有东西时都存有偏见和愿望的动物是没有生存机会的。因此,模块论主要是一种生物取向的理论框架。也被称之为“先天模块论”(modularity nativism)。它假定存在先天模块、结构或制约。并且各个模块会专门化为诸如语言等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觉和认知。一个模块只需要极少的经验就能被促发,因此,婴儿在某些领域的认知可能是天赋的,例如语言及关于物理学和心智的初始概念等,而且这些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某个领域的进步通常并不会迁移到其他领域。
  与理论论和模仿论相比,模块论更关注心理机能的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这为心理理论解释模型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模块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勒斯列(A.Leslie)、巴容克亨(S.Baron-Cohen)等,他们认为大脑有一个“心智模块的理论”。勒斯列通过多年对自闭症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收集了大量证据,认为幼儿心理理解的发展不是获得某种关于心理表征理论的过程,而是与语言习得一样,是一种特殊领域快速、自主、功能独立的先天处理机制运作 的结果,包括“心理理论机制”(Theory of Mind Meehanism,ToMM)和“选择处理器”(Selection Processing,SP)两个模块。“这些模块以一种精确的方式限制了发展的轨迹。个人的经验也许会触发模块的运行。但不能改变模块本身。如果撇开个人经验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水平是一样的。”因此,尽管可能需要经验因素来促发这些模块运作,但经验并不决定它们的性质。根据这一观点,理论与模仿在塑造儿童心理理论的过程中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
  
  四、建构观与天赋观之争
  
  (一)心理理论元理论的建构观
  有关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经典命题。当前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虽然都承认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就具体问题而言,情况就远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了。
  理论论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视作一个动力学系统运作的过程。根据威尔曼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三阶段论,我们能够明确地了解儿童心理理论建构的过程与儿童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密不可分,而且被建构的心理理论不是静态的,按其本质是动力学的,并始终向变化开放。这显然是理论论者把科学理论的特征应用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于简单的用推理预测结果的行动。起初,儿童完全用他们已有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这个世界。当出现与他们的理论相反的证据时,儿童一开始只是忽视或蔑视这种事实。然而随着反证的不断积累,儿童的理论知识便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的最初信号是。当面临特别突出的反证时,儿童开始发明一种企图把他们已有的理论坚持下去的辅助解释。当辅助解释渐渐地不再能说明累积的反证时,一种新理论的曙光就开始出现了。
  模仿论则坚持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基于一种“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 perceive)的能力。儿童首先使用其自身的决策系统(decision-making system)从指导目标他人行为的通常情况中“离线”(off-line)出来,根据目标他人信念和愿望的初始信息开始推测他人的行为。儿童自己并不会出现目标他人的行为,不会产生和目标他人一样的心理状态。在需要对看到他人接近冰箱并开门的行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时,我们并不会产生要去寻找啤酒的意图或行为,只是认为目标他人将会这样去做。模仿论的特点就是模仿者的行为是虚拟的。不会产生真实的动作。这种解释无疑更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而这种内心的模仿能力同样需要在社会性情境中不断加以锻炼才能变得精确化。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这两种理论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文化差异的关注中找到这两种元理论重视后天经验建构的依据。如有研究显示家庭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的人数会影响学前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按照理论论的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有较多兄弟姐妹的儿童较之缺少兄弟姐妹的儿童在进行理论建构和假设检验的机会上要多,形式上要丰富。因此。理论得以在这个互动过程(比如假装游戏)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甚至推翻或重构。而根据模仿论的解释,家庭成员越多,越能为儿童的心智化模仿提供各种不同情境的检验机会,从而可以使其心理理论变得更复杂、更精确化。可见,就对儿童心理理论来源的假设来看,经典模仿论与理论论的主张实际都是承认后天建构的重要性,
  
  (二)心理理论元理论的天赋观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理论论认为驱使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机制是理论建构和假设检验的过程,如此,变化就只能借助外部刺激的激发。而排除了机体内部因素(如成熟)在发展变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忽视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模仿论则主要关注自我在理解他人中的地位问题,就其反复强调的“第一人称视角”而言,自我在预测并解释他人行为时,这种离线状态的可能性生理基础是什么?对此,模仿论并没有作出解释。这就使这两种元理论越来越受到来自认知发展神经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挑战。
  模块论的主张与理论论、模仿论截然不同。模块论反对理论论所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所呈的阶段观,认为婴儿在某些领域有着令人惊讶的知识,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则表现出惊讶的无知。在某些类型的学习方面,由进化而来的对某些概念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能力倾向为婴儿提供了某种认知的优越条件。因此,模块论认为指引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经验只不过在身体成熟期间对儿童的心理理论起了某种触发作用而已。这也就是说,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婴儿和学步幼儿已经被预先设置好了,能够加工大量源自他们生活世界的关于社会客体的信息,并且神经科学研究正在努力确认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模块论关于心理理论天赋性的主要支持论据来自进化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进化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布斯(D.Buss)提出,可以用进化的观点来理解人类心理或大脑的机制。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目前已有大量进化心理学证据表明,灵长类动物在其社会情境中似乎也能对同伴相对简单的心理状态(如低级的动作意图、恐惧情绪)进行推测。如果把这些能力看做灵长类动物心理理论的萌芽,不仅符合心理理论定义,而且说明心理理论的确可能存在某种天赋的模块。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显示,正常儿童在获得心理理论之前就表现出一些类似能力发展的先兆,例如婴儿在很早的时候便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辨识、对同伴情绪状态的共情、对他人动作意图的理解等,而自闭症患者似乎很早就在这些方面上表现出异常。
  当然模块论的主张在前进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模块论的假设,儿童出生时就事先储存了一套完整的心理状态概念,其作用方式与进程事先有着详细的规定,这样一来就只给后天建构留下了很小的余地。而实际上,心理理论发展的出生顺序效应等事实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环境输入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环境的作用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启动器或触发器。再则,从理论结构本身来看,模块论研究者对模块启动的机制尚未充分探明,对经验、学习等后天环境因素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机制还缺乏论述与解释。儿童先天的心理理论模块功能是如何被社会文化背景和儿童经验启动的?后天因素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并以何种方式对心理理论模块产生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模块论的阐述均存在含糊和回避之处。
  
  五、反思与展望
  
  我们认为,一方面有关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之间的争论代表了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内对认知发展的两种认识论视角。理论论、模仿论的研究遵循了皮亚杰式的后天经验建构观,可证实不同经验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但不能证实各种经验是否为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模块论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先天影响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内源性作用,婴儿所具有的许多认知能力让人很难相信它们是从后天经验中习得的,其中许多早期能力似乎是具有领域特殊性的,并且以一种遵循生物规则的、由进化准备好的方式发展起来。然而,仅仅停留于探讨建构与天赋之间的争论是苍白的。我们尤其需要明确,在心理理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核心机制是什么,这就需要回答以下重要问题:后天的经验信息是如何被加工,并如何融入先天认知模块中的:促进认知发展的先天模块的一般特征变化是怎样进行的。这类机制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同时,自身是否也在经历着发展?生物和环境因素又是怎样影响这些变化的?在建构和天赋的争论中澄清或假设出一种合理的、更具包涉力和解释力的机制是当前有关心理理论的元理论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在这场争论中,我们发现以经验建构为代表的理论论和模仿论更多地以传统行为研究为主,而以天赋遗传为代表的模块论更多借助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这种方法论差异的背后实际上彰显了当代心理学发展中新老势力的角逐。我们认为汲取对方的优势。并不代表着一种妥协,反而可能获得新的发现。不过相对而言,模块论的研究较难用传统行为实验加以论证,但可以更多地考虑设计一些相关研究来考察如今已经基本确认的具体模块性特征(比如抑制控制、意图理解模块等)与后天经验建构之间的关系。而理论论和模仿论则也可积极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在这方面萨克西(Saxe)和加乐瑟(Gallese)的工作值得引起关注。通过上述途径对有关心理理论的元理论进行整合,才能进一步明晰建构与天赋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方式。
其他文献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就必须注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地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以及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让学生有所担当,有心担当,有力担当,方能于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改后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特点于一身,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
[摘要]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论”主要有四种观点:“晚清”说、“清末民初”说、“五四”说和“古已有之”说。但究其实际,诸观点皆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作为其理念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了儿童的写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为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一种文化想像,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  
[摘 要]Scratch是一款适合儿童学习的简易编程语言,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通过在玩中学、自主创作、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策略来构建Scratch条件下的小學信息技术课堂,激活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Scratch软件;编程思维;特点  [中图分类号] G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
摘 要:“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外界的心理反映,是人类精神世界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理解别人的思想、观点、感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限制,导致很多学生作文存在困难。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    农村中学
学生读了十几年书,按理说,能写出一篇有实在内容、通顺语言的文章来。可实际并非如此,情况堪忧。这只要看看,每年高考(真正决定学生命运的一次考试)总免不了那么多低分甚至零分作文,就会明白情况有多严重。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难辞其咎。  有时,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作文训练我们都教给学生什么了。我们训练体裁,训练技巧,训练结构,训练语言,甚至训练得分亮点。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训
[摘 要]不论是研究数学教材、数学教学,还是数学学习,都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数学知识本质。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借助数與形、知识的关联与迁移,去发现、表征、解释、深化、拓展和应用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不但有深度,还有广度,让数学学习变得绚丽多彩。  [关键词]数形结合;正向迁移;联系;解释;深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中学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適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
摘 要:在政治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育人魅力。  关键词:政治 人文 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特定社会时代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言行品格、生活习俗等品质的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功能,完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对当代中学
[摘 要]作为一款少儿编程工具,Scratch的介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Scratch平台,将课程内容与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激活思维,学习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Scratch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