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中恐怕没有人能避免挫折。只不过受挫折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帆风顺是少见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使之感到沮丧、失意、无望、意志消退,甚至绝望等,这便是心理挫折。当代中学生当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以及学习、生活中的消极表现,多数也是心理挫折的反映。正确认识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做好学生思想T作,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和积极性,消除各种不良影响的前提和关键。
当代中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自然因素
洪水、旱灾、火灾、地震、台风等个人能力无法预测、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伤、残、病、死等自然变故,都可能导致受害家庭学生产生挫折感。
2.社会因素
是指遭受来自经济、法律、道德、家庭、风俗习惯、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挫折。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甚至父母离异、分居;家庭邻里关系不和、家人或自身受过法律制裁,家人对自己漠不关心;外人的冷眼、奚落;学校老师的不重视、不信任;同学.朋友之间的误解、不友好;以致于同性交往、异性交往困难等社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失落挫折感,往往比自然因素引起的挫折感更為严重,更为复杂。
二、内部原因
1.生理因素
是指学生个体由于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所带来的种种限制而产生的心理消极反应。例如,某些同学因身材过于矮小或肥胖而感到自卑、烦恼,个别学生甚至过于看重标准重量,比标准重量多了几公斤而白残自杀;有的同学由于身体有生理缺陷而白怨白艾、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等。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比生理因素更复杂、更加广泛。常见的有:
(1)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也可以说是动机上的冲突。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或同时出现两个互相矛盾的愿望或动机,如果其中一个得到满足,另一个就要受阻。例如,有的同学既想白己成为班上乃至全年级的尖子学生,成绩最优秀,又不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既想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的羡慕,又不愿意体现在行动上,尤其是不愿做班上的一些服务性的工作,等等;(2)自我估价太高,往往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些无法实现的目标,结果心理受挫;(3)自我期望值过高。期望值的高低与心理挫折密切相关。当实现值高于期望值时,他就大喜过望,美不胜收;当实现值与期望值相符,他就感到如愿以偿,获得心理满足;当实现值低于期望值时,他就会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感到一切都完了;(4)虚荣心理与妒忌心理。这是学生中存在的两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只是每人的程度不同而已。当他的虚荣心被别人看穿时,会感到气恼、羞愧,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嫉妒心强的同学常常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耿耿于怀,甚至迁怒于人,或者产生白卑感,心理受挫;(5)心理控制力弱。心理控制力强的学生,不容易受挫,或者受挫后能从挫折中站起来。然而,心理控制力弱的同学就不同了,一旦心理受到伤害,要很快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引起当代中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社会、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等外部原因,又有诸如生理及心理等内部原因。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中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并不强,往往因为心理受挫导致消极反应,如意志消沉、沉默不语、脱离集体、离家出走、轻生厌世、过激行为,等等。这对学生本身是不幸的,对集体、学校、家庭、社会也是有害的。因此,教师要充当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帮助心里受挫的学生走出精神生活的阴影。那么。如何引导受挫学生战胜自我,从挫折中解脱出 来呢?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以疏导:
(1)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正确看待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使他们懂得人生道路曲折的,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挫折是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使之对挫折有心理准备,才能面对挫折不致于惊慌失措或灰心丧气。同时,要善于运用逆境成才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使其认识到,挫折虽然是难免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挫折往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从而鼓起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挫折面前成为强者;(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期望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虚荣心理和妒忌心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把期望与可能、期望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期望建立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客观条件,避免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期望和要求,防止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情况;(3)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学生。家长式管教,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创伤。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人为的挫折。如果学生一时做了错事,不做调查、不问明原因,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来一顿批评臭骂;对某些通过个别批评教育即可解决的问题却小题大作,搞得满城风雨,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类似的问题,应先弄清事情真相,缓解挫折因素,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受挫后,心里是十分不安和痛苦的此时特别需要关怀、温暖和体谅,应给予真诚的帮助。若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只能是加深挫折感,甚至丧失前进的勇气。同时应对受挫的学生采取理解、谅解与宽容的态度。因为,学生在受挫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的反应,是在意识失控状态下出现的过激行为。这就需要给予必要的理解、谅解与宽容,而不能将其与常态下的不良行为等同看待,更不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做法。
当代中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自然因素
洪水、旱灾、火灾、地震、台风等个人能力无法预测、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伤、残、病、死等自然变故,都可能导致受害家庭学生产生挫折感。
2.社会因素
是指遭受来自经济、法律、道德、家庭、风俗习惯、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挫折。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甚至父母离异、分居;家庭邻里关系不和、家人或自身受过法律制裁,家人对自己漠不关心;外人的冷眼、奚落;学校老师的不重视、不信任;同学.朋友之间的误解、不友好;以致于同性交往、异性交往困难等社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失落挫折感,往往比自然因素引起的挫折感更為严重,更为复杂。
二、内部原因
1.生理因素
是指学生个体由于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所带来的种种限制而产生的心理消极反应。例如,某些同学因身材过于矮小或肥胖而感到自卑、烦恼,个别学生甚至过于看重标准重量,比标准重量多了几公斤而白残自杀;有的同学由于身体有生理缺陷而白怨白艾、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等。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比生理因素更复杂、更加广泛。常见的有:
(1)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也可以说是动机上的冲突。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或同时出现两个互相矛盾的愿望或动机,如果其中一个得到满足,另一个就要受阻。例如,有的同学既想白己成为班上乃至全年级的尖子学生,成绩最优秀,又不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既想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的羡慕,又不愿意体现在行动上,尤其是不愿做班上的一些服务性的工作,等等;(2)自我估价太高,往往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些无法实现的目标,结果心理受挫;(3)自我期望值过高。期望值的高低与心理挫折密切相关。当实现值高于期望值时,他就大喜过望,美不胜收;当实现值与期望值相符,他就感到如愿以偿,获得心理满足;当实现值低于期望值时,他就会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感到一切都完了;(4)虚荣心理与妒忌心理。这是学生中存在的两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只是每人的程度不同而已。当他的虚荣心被别人看穿时,会感到气恼、羞愧,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嫉妒心强的同学常常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耿耿于怀,甚至迁怒于人,或者产生白卑感,心理受挫;(5)心理控制力弱。心理控制力强的学生,不容易受挫,或者受挫后能从挫折中站起来。然而,心理控制力弱的同学就不同了,一旦心理受到伤害,要很快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引起当代中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社会、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等外部原因,又有诸如生理及心理等内部原因。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中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并不强,往往因为心理受挫导致消极反应,如意志消沉、沉默不语、脱离集体、离家出走、轻生厌世、过激行为,等等。这对学生本身是不幸的,对集体、学校、家庭、社会也是有害的。因此,教师要充当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帮助心里受挫的学生走出精神生活的阴影。那么。如何引导受挫学生战胜自我,从挫折中解脱出 来呢?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以疏导:
(1)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正确看待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使他们懂得人生道路曲折的,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挫折是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使之对挫折有心理准备,才能面对挫折不致于惊慌失措或灰心丧气。同时,要善于运用逆境成才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使其认识到,挫折虽然是难免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挫折往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从而鼓起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挫折面前成为强者;(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期望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虚荣心理和妒忌心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把期望与可能、期望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期望建立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客观条件,避免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期望和要求,防止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情况;(3)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学生。家长式管教,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创伤。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人为的挫折。如果学生一时做了错事,不做调查、不问明原因,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来一顿批评臭骂;对某些通过个别批评教育即可解决的问题却小题大作,搞得满城风雨,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类似的问题,应先弄清事情真相,缓解挫折因素,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受挫后,心里是十分不安和痛苦的此时特别需要关怀、温暖和体谅,应给予真诚的帮助。若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只能是加深挫折感,甚至丧失前进的勇气。同时应对受挫的学生采取理解、谅解与宽容的态度。因为,学生在受挫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的反应,是在意识失控状态下出现的过激行为。这就需要给予必要的理解、谅解与宽容,而不能将其与常态下的不良行为等同看待,更不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