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而,数学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中应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一、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话
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前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样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对话主要反映在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阐述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应的解读与分析。比如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在具体内容中的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例如,在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必修4中《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目标表述为: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对目标作如此解析: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为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学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结构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这一观点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课堂练习及作业。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认真思考要为学生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及作业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布置和安排有价值的练习和作业。也就是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适切性,对学生理解学科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对此可以将设置的问题在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学科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等等方面,以“设计意图”的形式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在为学生所设置的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的“设计意图”可以只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而在给学生的题目中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写。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力求使教学设计尽可能符合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才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追求。
一、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话
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前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样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对话主要反映在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阐述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应的解读与分析。比如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在具体内容中的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例如,在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必修4中《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目标表述为: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对目标作如此解析: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为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学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结构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这一观点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课堂练习及作业。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认真思考要为学生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及作业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布置和安排有价值的练习和作业。也就是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适切性,对学生理解学科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对此可以将设置的问题在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学科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等等方面,以“设计意图”的形式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在为学生所设置的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的“设计意图”可以只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而在给学生的题目中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写。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力求使教学设计尽可能符合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才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