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是当代运动员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的双重提高,而且对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学校体育和专业运动机构在运动员培养上的必修课,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文化教育及科学的运动训练,必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
关键词: 运动训练 文化教学 双轨模式
1.前言
运动员培养的双轨模式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基础。运动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体能、技能、智能、心理和战术的训练,而文化教学则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内容。两者有机结合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2.相对滞后的体制与运动员的培养
2.1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影响分析。
在运动训练中,由于机体自身的惰性,要想让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很快进入竞技状态,发挥水平,必须对运动训练的负荷及强度合理安排。当运动员适应这一负荷后,机体机能就会出现“节省化”现象。如果负荷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机体就不再产生新的适应,即出现“高原现象”;只有施以更加强烈的负荷刺激,产生新的适应,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1]以往的运动训练内容单调,方法单一,时间过长,对运动员心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心理上的疲劳使运动员对训练厌烦,失去兴趣,在训练时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对教练员的指导不能领悟,丧失信心等。例如:在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又会出现以前的泛化、分化,思维简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阻碍运动训练过程的发展。
2.2现行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发展的阻碍。
2.2.1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弊端
长久以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似乎已经成为贴在运动员身上的标签。我国长期实行业余体校、省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曾经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其弊端日渐突出,如资金来源受制约,选拔运动员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学习脱节,运动员再就业难,等等。特别是专业运动员训练同普通教育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的,这不但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由于基本文化素质的欠缺,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却难以胜任工作。例如:唐全顺从国脚沦为阶下囚,举重冠军才力英年早逝,都不能不让人们扼腕叹息。
2.2.2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状况堪忧
据资料了解,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退役后,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照顾她,留在学院训练科工作。她说:“我现在真是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我要不是奥运会冠军,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2]每次奥运会或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结束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奖牌获得者名利双收,不仅领到大笔奖金,还能拍广告,免试攻读学士、硕士,甚至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但许多运动员都没有那样的好运气,他们的出路往往很不乐观。以往用计划手段包揽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方式,面临重重困难,许多退役运动员身无一技之长,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自谋生路很艰难。
3.双轨模式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3.1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现代运动训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运动员必须承受很大的训练负荷,甚至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不仅是对运动员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其意志品质的磨炼。没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不可能战胜自身的惰性和形形色色的困难的。为此,运动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做出巨大的牺牲,坚持系统科学的训练,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夺取冠军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进入高水平优秀竞技选手的行列。
3.2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是高技术、多学科知识的结晶与综合,运动员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理想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训练中必须努力培养独立的准确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判断训练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通过体会总结,不斷提高训练水平[3]。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经历多变的心理过程和多种情绪的体验,调节心理状态,这取决于自身的控制能力。具有高度自控能力的运动员善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训练和比赛,有助于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3文化素质在现实中的表现。
据了解,我国田径选手,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纪录创造者刘翔,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相对于其他国家队运动员而言,其文化素质要相对高一点,虽然他不是职业体育运动员出身,但他仍可以克服110米栏训练的枯燥和无味,坚持训练,最后在雅典奥运会上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田径界的一匹黑马;再如2004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胡凯在男子100米中夺冠,其流利的英语让外国人意外,也给了世界一次新的了解中国运动员的机会,他为中国的运动健儿争了口气。这些都是文化素质在运动员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4.实行双轨模式培养运动员的意义
4.1双轨模式是“体”、“教”的真正结合。
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运动员成长不可缺少的,应该高度重视,为此必须加强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实行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双轨模式,让“体”、“教”真正结合[4]。比如,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缩减训练时间,增加和保证文化学习时间;改善普通大中学校训练方面的条件,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经费支持;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采取灵活、特殊的学制与教学安排,等等。
4.2双轨模式是运动员终身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报道了解,原中国女排队员孙玥退役后,选择了南京大学新闻系,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毕业后与扬子晚报合作,正式成为该报社海拔最高的一名体育记者,并且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信息主管;又如原国家队女子体操队员莫慧兰,在获得奥运冠军后,选择进入大学重新深造,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在都成了很优秀的体育记者。由此可看出,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给运动员带来的益处,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运动员的真正出路。
4.3实行双轨模式的重要性。
4.3.1双轨模式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中,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是最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例如,在田径训练中,跳高项目要求运动员了解运动生理学中动作的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分化、泛化、巩固、自动化。跳高所要达到的就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而许多业余运动员就是在“分化—泛化—巩固”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循环,无法达到自动化,这就导致运动成绩的不稳定和运动状态的波动。另外,在动作选择中,要考虑肌肉的用力顺序和力学原理,只有运动员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训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并在竞技比赛中稳定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4.3.2双轨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一些运动训练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膳食、作息制度和伤病恢复状况上。运动员的膳食要合理安排,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就需要运用营养学的相关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竞技状态的保持,而且对运动员的发展前景有重要的作用。竞技比赛和专业训练难免会遇到伤病,如何才能很快恢复,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是一个非常切实的问题。比如运动中常见的扭伤,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48小时后采用热敷和药物治疗,这样可以使伤情尽快好转。可以看出,如果运动员了解一些医药学和运动康复理论,便会得心应手,收到很好的康复效果,不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5.实行双轨模式培养运动员的对策
5.1更新人才观。
运动训练要更新单纯的以运动成绩为主,重竞技低能的智力型人才观。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一专多能、体魄健全的适应型人才,也就是说要重视运动员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共同提高。
5.2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作用。
各级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是实行双轨模式的关键。领导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把运动训练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为运动训练创造条件,全方位关心培养运动员,锻炼运动员,就能使运动训练达到共同目标,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上海市在实行双轨模式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落实各项工作,鼓励、帮助更多的学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组织开展对体育后备人才因材施教的研究,为学校配备高水平的教练员。同时加大投入,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5]。
充分发挥教育和体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体育运动人才的优势。从教练配备和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解决好运动员升学的后顾之忧,使运动员安心训练。这样既稳定了运动队,又保证了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运动人才。
5.3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在抓好运动训练时,既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又要关心运动员的学习与生活,做到学训两不误,相互促进,使运动员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运动训练取得实效。为此,运动员可以在训练時专心训练,学习时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总之,双轨模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其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文化教学在运动员训练、比赛,甚至终身发展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通过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和全面的文化教学,我们必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全能型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王永胜.领奖台的背后——退役运动员的悲惨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3]王正欧.运动员的文化素养[M].体育运动训练参考书(田径)第七章第三节.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孙守正.体教相结合培养运动员人才[J].中国体育报.第312期第六版,2004,(10).
[5]祝蓓里,方兴初.上海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情况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关键词: 运动训练 文化教学 双轨模式
1.前言
运动员培养的双轨模式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基础。运动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体能、技能、智能、心理和战术的训练,而文化教学则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内容。两者有机结合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2.相对滞后的体制与运动员的培养
2.1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影响分析。
在运动训练中,由于机体自身的惰性,要想让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很快进入竞技状态,发挥水平,必须对运动训练的负荷及强度合理安排。当运动员适应这一负荷后,机体机能就会出现“节省化”现象。如果负荷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机体就不再产生新的适应,即出现“高原现象”;只有施以更加强烈的负荷刺激,产生新的适应,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1]以往的运动训练内容单调,方法单一,时间过长,对运动员心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心理上的疲劳使运动员对训练厌烦,失去兴趣,在训练时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对教练员的指导不能领悟,丧失信心等。例如:在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又会出现以前的泛化、分化,思维简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阻碍运动训练过程的发展。
2.2现行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发展的阻碍。
2.2.1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弊端
长久以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似乎已经成为贴在运动员身上的标签。我国长期实行业余体校、省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曾经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其弊端日渐突出,如资金来源受制约,选拔运动员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学习脱节,运动员再就业难,等等。特别是专业运动员训练同普通教育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的,这不但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由于基本文化素质的欠缺,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却难以胜任工作。例如:唐全顺从国脚沦为阶下囚,举重冠军才力英年早逝,都不能不让人们扼腕叹息。
2.2.2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状况堪忧
据资料了解,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退役后,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照顾她,留在学院训练科工作。她说:“我现在真是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我要不是奥运会冠军,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2]每次奥运会或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结束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奖牌获得者名利双收,不仅领到大笔奖金,还能拍广告,免试攻读学士、硕士,甚至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但许多运动员都没有那样的好运气,他们的出路往往很不乐观。以往用计划手段包揽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方式,面临重重困难,许多退役运动员身无一技之长,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自谋生路很艰难。
3.双轨模式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3.1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现代运动训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运动员必须承受很大的训练负荷,甚至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不仅是对运动员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其意志品质的磨炼。没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不可能战胜自身的惰性和形形色色的困难的。为此,运动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做出巨大的牺牲,坚持系统科学的训练,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夺取冠军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进入高水平优秀竞技选手的行列。
3.2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是高技术、多学科知识的结晶与综合,运动员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理想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训练中必须努力培养独立的准确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判断训练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通过体会总结,不斷提高训练水平[3]。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经历多变的心理过程和多种情绪的体验,调节心理状态,这取决于自身的控制能力。具有高度自控能力的运动员善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训练和比赛,有助于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3文化素质在现实中的表现。
据了解,我国田径选手,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纪录创造者刘翔,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相对于其他国家队运动员而言,其文化素质要相对高一点,虽然他不是职业体育运动员出身,但他仍可以克服110米栏训练的枯燥和无味,坚持训练,最后在雅典奥运会上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田径界的一匹黑马;再如2004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胡凯在男子100米中夺冠,其流利的英语让外国人意外,也给了世界一次新的了解中国运动员的机会,他为中国的运动健儿争了口气。这些都是文化素质在运动员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4.实行双轨模式培养运动员的意义
4.1双轨模式是“体”、“教”的真正结合。
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运动员成长不可缺少的,应该高度重视,为此必须加强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实行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双轨模式,让“体”、“教”真正结合[4]。比如,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缩减训练时间,增加和保证文化学习时间;改善普通大中学校训练方面的条件,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经费支持;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采取灵活、特殊的学制与教学安排,等等。
4.2双轨模式是运动员终身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报道了解,原中国女排队员孙玥退役后,选择了南京大学新闻系,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毕业后与扬子晚报合作,正式成为该报社海拔最高的一名体育记者,并且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信息主管;又如原国家队女子体操队员莫慧兰,在获得奥运冠军后,选择进入大学重新深造,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在都成了很优秀的体育记者。由此可看出,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给运动员带来的益处,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运动员的真正出路。
4.3实行双轨模式的重要性。
4.3.1双轨模式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中,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是最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例如,在田径训练中,跳高项目要求运动员了解运动生理学中动作的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分化、泛化、巩固、自动化。跳高所要达到的就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而许多业余运动员就是在“分化—泛化—巩固”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循环,无法达到自动化,这就导致运动成绩的不稳定和运动状态的波动。另外,在动作选择中,要考虑肌肉的用力顺序和力学原理,只有运动员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训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并在竞技比赛中稳定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4.3.2双轨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一些运动训练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膳食、作息制度和伤病恢复状况上。运动员的膳食要合理安排,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就需要运用营养学的相关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竞技状态的保持,而且对运动员的发展前景有重要的作用。竞技比赛和专业训练难免会遇到伤病,如何才能很快恢复,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是一个非常切实的问题。比如运动中常见的扭伤,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48小时后采用热敷和药物治疗,这样可以使伤情尽快好转。可以看出,如果运动员了解一些医药学和运动康复理论,便会得心应手,收到很好的康复效果,不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5.实行双轨模式培养运动员的对策
5.1更新人才观。
运动训练要更新单纯的以运动成绩为主,重竞技低能的智力型人才观。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一专多能、体魄健全的适应型人才,也就是说要重视运动员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共同提高。
5.2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作用。
各级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是实行双轨模式的关键。领导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把运动训练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为运动训练创造条件,全方位关心培养运动员,锻炼运动员,就能使运动训练达到共同目标,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上海市在实行双轨模式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落实各项工作,鼓励、帮助更多的学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组织开展对体育后备人才因材施教的研究,为学校配备高水平的教练员。同时加大投入,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5]。
充分发挥教育和体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体育运动人才的优势。从教练配备和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解决好运动员升学的后顾之忧,使运动员安心训练。这样既稳定了运动队,又保证了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运动人才。
5.3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在抓好运动训练时,既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又要关心运动员的学习与生活,做到学训两不误,相互促进,使运动员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运动训练取得实效。为此,运动员可以在训练時专心训练,学习时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总之,双轨模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其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文化教学在运动员训练、比赛,甚至终身发展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通过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和全面的文化教学,我们必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全能型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王永胜.领奖台的背后——退役运动员的悲惨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3]王正欧.运动员的文化素养[M].体育运动训练参考书(田径)第七章第三节.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孙守正.体教相结合培养运动员人才[J].中国体育报.第312期第六版,2004,(10).
[5]祝蓓里,方兴初.上海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情况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