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不是让学生去企业简单的体验,企业只是学校的延伸,是学生培育的另外一个场所。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经济本身的运作规律;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概貌,又不能拘泥于零散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课程课例研究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课程;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利用支配资源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等)的学生,而不是直接地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校企合作不是让学生去企业简单的体验,企业只是学校的延伸,是學生培育的另外一个场所。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经济本身的运作规律;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概貌,又不能拘泥于零散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了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寻求更加深入的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的目的,找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有效的途径。
一、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认为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他们的意愿与能力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进度与成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改变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使教师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教师的职责包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和教材编制几个主要环节。教师要进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能够转变角色和观念,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企业专家的合作能力。
企业专家的意愿是课程开发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专家的职责包括提供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高职课程内容需要的工作知识和为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选择一个合适的企业专家需要考虑岗位因素、表达能力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因素、态度因素、时间因素、成本因素等诸多问题。课程专家掌握着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脆力水平会制约课程开发的整体进度和质量。他们的职责涵盖主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议,指导教师进行项目课程设计过程及对课程开发产品进行检验三个方面。学校的校长和课程管理人员也会影响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1]
二、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们积极研究西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模式并在国内进行实践推广,如CBE/DACUM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阶段模块课程模式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模式等。其中项目课程模式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可操作的课程开发的原则、技术与方法,从而受到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项目课程开发技术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得到了广泛推广。
所谓“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徐国庆博士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理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能力观,即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第二是结构观,即强调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第三是综合观,即综合运用相关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是结果观,即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职业院校开发和设置项目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2]
三、课程课例研究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课例研究是从日文术语jugyokenkyn直译而来。Jugyokenkyn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因而,从字面意思看,课例研究就是研究、考察教学实践。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体把课例研究理解为教师对课堂行为与活动的合作研究,其理念是通过这种研究创造各种机会和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丰富和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在美国,课例研究的主要倡导者莱维斯(C.Lewis)则认为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改进教学的策略。一位美国教师这样评价她自己做课例研究的体验:“课例研究教会了我怎样教学。现在我不是去想这一课涉及到些什么内容,而是思考我想要学生从这一课学到什么。”在我国,随着项目课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身于项目课程课例的开发和研究,并研发出一些项目课程课例,一个好的项目课程课例,通过交流,不仅能供大家参考、模仿,而且能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上课的方法,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2009,(8).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课程;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利用支配资源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等)的学生,而不是直接地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校企合作不是让学生去企业简单的体验,企业只是学校的延伸,是學生培育的另外一个场所。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经济本身的运作规律;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实践方面的概貌,又不能拘泥于零散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了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寻求更加深入的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的目的,找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有效的途径。
一、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认为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他们的意愿与能力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进度与成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改变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使教师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教师的职责包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和教材编制几个主要环节。教师要进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能够转变角色和观念,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企业专家的合作能力。
企业专家的意愿是课程开发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专家的职责包括提供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高职课程内容需要的工作知识和为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选择一个合适的企业专家需要考虑岗位因素、表达能力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因素、态度因素、时间因素、成本因素等诸多问题。课程专家掌握着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脆力水平会制约课程开发的整体进度和质量。他们的职责涵盖主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议,指导教师进行项目课程设计过程及对课程开发产品进行检验三个方面。学校的校长和课程管理人员也会影响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1]
二、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们积极研究西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模式并在国内进行实践推广,如CBE/DACUM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阶段模块课程模式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模式等。其中项目课程模式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可操作的课程开发的原则、技术与方法,从而受到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项目课程开发技术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得到了广泛推广。
所谓“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徐国庆博士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理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能力观,即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第二是结构观,即强调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第三是综合观,即综合运用相关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是结果观,即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职业院校开发和设置项目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2]
三、课程课例研究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课例研究是从日文术语jugyokenkyn直译而来。Jugyokenkyn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因而,从字面意思看,课例研究就是研究、考察教学实践。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体把课例研究理解为教师对课堂行为与活动的合作研究,其理念是通过这种研究创造各种机会和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丰富和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在美国,课例研究的主要倡导者莱维斯(C.Lewis)则认为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改进教学的策略。一位美国教师这样评价她自己做课例研究的体验:“课例研究教会了我怎样教学。现在我不是去想这一课涉及到些什么内容,而是思考我想要学生从这一课学到什么。”在我国,随着项目课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身于项目课程课例的开发和研究,并研发出一些项目课程课例,一个好的项目课程课例,通过交流,不仅能供大家参考、模仿,而且能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上课的方法,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2009,(8).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