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教学内容浅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很多,而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最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 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如果解决得不够彻底,就容易成为学生两极分化的“分化点”. 作为教师,要努力把握“分化点”,正确分析分化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现就人教版教材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分化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七年级几何知识的入门
  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几何知识使今天的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学生不能很快入门,不少学生甚至“知难而退”,成为了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一个分化点. 几何入门有“三难”:(1)概念多,不易理解,难掌握;(2)由数到形,内容、方法更换难;(3)语言表达要求高,表述难.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阅读不知看什么,回答不知说什么,答题不知写什么,作图不知画什么. 据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应注意精讲多练,启发诱导,适当放慢速度,突破概念关,推理范例和训练要有质有量,以慢带快,稳妥扎实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在入门阶段的学习中免于被拒之门外.
  二、八年级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及分式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又一个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的知识点. 多项式分解因式,在分析条件及方法上,都具有多样性,需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整体意识. 比如,分解因式的公式与乘法公式中的公式,只是应对问题的目标不同,其形式是左右两边式子互换,学生易产生不知干什么的彷徨. 另外,改变了形式的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式子,有时需要有整体意识和分组思想,学生要观察、分析字母与系数的特点,考虑各种组合和分解的可能性,甚至进行多次试验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在“分式的运算”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分母为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这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并能准确地找出最简公分母,进行加减后再约分.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要搞难度过大、技巧性过强的题目,要按照学习要求进行教学,防止有些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难学而产生畏难情绪,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弹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贯穿三个年级的函数及其图像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极易使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分化点. 人教版课标教材已将这部分知识点分段编写并降低了难度:七年级教材就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八年级教材中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作了简单要求,九年级讨论二次函数. 尽管如此,函数及其图像这部分内容仍是学生感到头疼的数学知识,这是因为:(1)函数的概念和意义难以理解,同其他概念相比,难在第一次接触,不像“代数式”、“方程”、“多边形”等概念在小学就遇到过而关于“变量”、“对应”没有明确定义,妨碍了对函数定义本身的了解;(2)这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紧密,既是新授知识,又是其他知识的应用、复习、巩固,已学过知识的露点、断线、缺面都会影响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3)函数的图像部分,加强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函数的实例以及函数的简单应用,又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意识;(4)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比较宏观的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的观点,比较具体的有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更有赖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训练,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要求,减少两极分化.
  四、初中代数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部分内容贯穿于初中数学教材的始终,学生始终感觉不易,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分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1)能否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解应用题的关键一步,如果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关系,就会对问题无从下手,列不出正确的方程. 如在浓度问题中,总存在着一个不变量,抓住这一不变量,就能建立等式、列出方程,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能否正确运用代数式表示应用题中的相关数量. 列代数式是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具有动用多种运算符号将字母与数正确连接起来的综合能力,这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双基训练才行. (3)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以及诸多经济问题的了解.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术语知之甚少,一旦遇到与经济热点联系紧密的题型,学生就会感到难度加大,而且这类问题的题干较长,导致很多学生一遍看下来,不知题目说什么和要求什么,并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与经济热点挂钩的问题,训练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这些两极分化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恰当地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努力减少两极分化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里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这不仅是“新课标”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
从某个角度来讲,直觉性思维就是一个人的一种“天赋”,而如果是有意地进行训练,也可能会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一、数学直觉思维概述  数学直觉性思维就是能够普遍存在但是又会在瞬间就能消失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的学习中,这种思维能够经常性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但是往往是突如其来,瞬间消失.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是以形象与概念作为一种媒介来反映
提出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只有有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成功.我们与成功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发现不了问题更提不出问题.这一观点用在数学上同样适用.  一、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要想更好地学好数学就必须提出更多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学习成绩差、不愿学习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问题太多,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者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这种现象在初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长跑运动员,她的身体条件不是最佳的,跑步的姿势也和一般的运动员不同,但是她却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退役后,有一次她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说出了自己成功的秘诀:“当我在跑步的时候,我总是以在我前方的一个建筑物或者是树为目标,向着前方的这个目标奋斗,冲刺;当我到达目标时又会以前面的树或者是建筑物为目标,又进行冲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我跑完全程.”这位运动员的话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最
患者女性,29岁,因右手掌骨包块20年伴发右手掌心、右肘部多发皮下结节3年入院。相体:右手桡背侧(第二掌骨)扪及一直径约5cm质硬包块,固定,边界清,无明显波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