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不能忽视人口因素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包括四川省受教育人口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实现教育现代化、保障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
  教育不仅要被视为一项权利,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投资,更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的一种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一种因素:人口地区差异
  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不同。各地人口总量的基数、育龄人口的总量、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执行的地区差异等,将导致各地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并不平衡。
  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不同。各地在人口流动频率、流出人口数、流入人口数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加上不同地区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影响,在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方面也颇不平衡,尤其是对某些地区可能存在的人口回流的显著转变,应当有合理的预测。
  各地在满足教育需求的教育成本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地在满足教育需求的生均教育成本支出(例如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学生上学的时间支出、改善教育的交通改造等)是明显不同的,再加上各地不同程度的老城区旧城改造、撤乡并镇的小城镇建设等因素影响,这些都会带来相应的教育成本支出的差异。
  不同地区人口因素的差异,必须考虑地方政府在教育规划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否则,就容易造成教育规划忽视各地的差异而导致教育规划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同时,虽然各地人口差异显著,但仍然可以通过诸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的三类地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为借鉴,以现实理性主义为指导,将代表性的县域规划为样本,指导不同地区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
  第二种因素:人口转变模式
  现状:五种人口转变类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在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下的人口再生产的过程。一般来说,人口转变要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再生产类型,经过死亡率降低和出生率降低,最后达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变化过程。较低的出生率导致青少年儿童人口总数和比重的下降,也就相应减少了中小学适龄学生的数量,那么,从总体来看,国家可以在加大教育投入的过程中,更好地保障每个适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进而有力地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根据各地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水平的差异,我国人口转变可以区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模式:已经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变化;
  以辽宁和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模式:接近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变化;
  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模式:较高的生育率和持续时间较长;
  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为代表的西部模式:仍然维持着较高的生育水平;
  西藏模式: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小。
  不同地区在不同的人口转变模式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需求等均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教育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对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
  在五种不同的人口转变模式下,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就影响着不同地区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配置。例如,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地区,中小学适龄人口不断下降,从而要求关闭或合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在生育率或增长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地区,在保证中小学适龄学生所要求的学校、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要求的同时,还要科学预测今后生育率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调整等问题。
  第三种因素:适龄人口变化
  变化一: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
  对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来说,适龄人口变化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将会十分显著,这就要求教育规划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适龄人口显著波动的关键节点,以提前做好有效应对。同时,教育规划要解决以下两种矛盾: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化对中小学师资力量调整有着巨大影响。当前,部分地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建设存在“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部分地区随着学龄人口高峰的退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将会大幅减少,这会在几年后给教师分流问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同时,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还存在结构性缺编,包括诸如“编制过紧”的问题,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存在老龄化倾向的问题等等。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过大”与“过小”并存的矛盾。学龄人口的变化会导致学校布局调整,这可能导致部分地区要强调发挥了学校撤并调整后的规模效益,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源不断流失、但学校又必须存在而导致“过小”班级存在、浪费教育资源的问题等等。
  变化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源相对稳定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适龄人口的变化将会导致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源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是抢抓机遇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方面,今后应将发展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和注重学科结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上来,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退出机制,在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适龄人口大幅减少之前,及早制定预案,尽可能降低生源数量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种因素:人口流动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36亿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流动问题,这就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较大的压力。
  流动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对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在不能突破户籍政策等限制性约束的压力下,“民工学校”、“志愿者学校”等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安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动也要求教育网点随之改变。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道路建设和旧住宅区的拆迁造成了城市人口分布的大规模变动,而且市区人口的老化现象也逐渐加重。
  因此,在“城—乡”人口流动和“市—郊”人口流动过程中,一方面,要统筹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综合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要因应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合理调整城市中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布局,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
  流动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
  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导致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据有关学者研究:人口流动过程中存在“排队现象”,那些受教育水平很低的潜在移民会被排挤出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有显著作用,从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来看,学历越高的回流的越少。上述研究结论表明,低教育水平群体不利于自身的转移,即便是实现了转移,由于岗位的竞争而被挤出或回流的几率很大。
  当劳动者“回流”后,针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规划,一方面,在将来可能出现的人口回流高峰的时间节点和主要地区,要提前做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以妥善解决“回流儿童”受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流动人口回流后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过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尤其要妥善处理由此带来的城乡不平等的问题。
其他文献
蜀中六月,栀子花开,三角梅笑,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如约而至了,成都再次为世界所瞩目。  四川,大山环绕,江河不息,形势如盆,流水似玉,好一个盆满钵盈的财富聚集地;成都,因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千里沃野,成“首善之区”,享“天府之国”美誉;2300年来,成都不改名不换姓,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大进程中,正标志性地展示着中国的新未来。  今日,在锦江河畔,在香格里拉,
期刊
国内: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战略任务来抓,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同时,我国切实履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桂陶起源于嘉靖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并仍正常使用的龙窑,成为见证桂陶兴盛的“活化石”;如今桂花镇已头冠“西蜀陶瓷之乡”,其出产的桂陶在海内外广受青睐,被广泛用于现代建筑、园林及室内装饰。  “来去匆匆过里门,幼时城郭半浑沌,白发自觉乡情重,不惜迢迢买瓦盆。”彭州籍革命家、诗人和书法家李一氓先生和夫人回彭州探亲时恋桂陶而慨叹;1983年在北京旅游产品展览会上,桂陶送展的镂空龙瓶被外国友人赞誉“中国活龙,
期刊
在汶川,羌绣产业正在走以文化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这一模式的良性发展正在打破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为她人作嫁衣裳”的过往格局。  “5·12”地震后,汶川羌绣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文化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传承模式。  “什么风,起了羌绣”  座落在映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上的“汶川杨华珍藏羌绣苑”是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开设。  杨华珍原是《阿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期刊
无疑,这是一段困难的时期。  守护人、传承人、资金、政策各个环节一直在尽力寻求链接点。  无疑,这又是民间艺术涅槃的必经时期。  形式、内容待解构、重构才能形成新的力量。  守护  “白龙纸偶”发源可追溯至周穆王时代,初期制作用木材,故称木偶,多用于丧葬陪葬;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木偶被带到四川,汉末起就具表演功能的木偶,自此演变成一种集制作、表演、舞台、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并逐渐与当地的风
期刊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第一时间致电四川,向灾区职工表示慰问,并指示希望同志们发扬英勇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日常工作,同时还安排部署了具体的救灾支援工作。  四川省统计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局“抗震救灾办公室”,由局长范秋美担任主任,其余局领导担任副主任,下设综合信息组、安全保障组、灾情分
期刊
2013年10月24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13年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各高校、科研单位数位学者莅临现场。现撷取部分专家精彩发言,以供参考。  张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我国“转型期贫困”呈现城市化倾向,即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快和城市经济转型,城乡之间
期刊
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力视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调节必然会实现充分就业,失业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经济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的刚性”,因此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就业问题。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人众多,剩余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  定国策“只生一胎”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主要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目的: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影响: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地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
期刊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60岁及以上老年人基本处于“健康”和“基本健康”之间,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显得更健康一些。在生活来源方面,绝大多数老年人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共占80.98%  绝大多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能够自理  健康占39.06%,基本健康占41.92%,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15.71%,生活不能自理占3.3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