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杰克逊的“History”世界巡演于1996年9月7日开始,巡演横跨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56座城市,共举办82场,共吸引450万歌迷到现场观看,平均每场演唱会观众人数达到54878,可谓史上最大规模的主题巡演之一。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之所以有如此的号召力,首先得益于迈克尔·杰克逊在流行音乐界的超级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杰克逊的制作团队将每次演唱会装扮成为炫美的视听盛宴。
  现代演唱会,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文学、设计、影视等艺术因素综合在内,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听;同时,作为独立的艺术行为,在操作过程中,为了营造强烈的视听效果,现场的场景制作、灯光效果、道具、荧幕变换,到最后的烟花燃放等,制作者都试图通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带给观者以不同凡响的审美享受。透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可以发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某些共通趋向。
  一、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
  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通过团队的集体智慧,将杰克逊对艺术(主要是音乐、舞蹈)的理解以及他的艺术观念,以演唱会这一形式表现出来。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所透露出的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共同趋向,具体表现为:
  (一)艺术发展的综合趋向走向深入
  此处的“综合”是指,始自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门类艺术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的形式元素来补充发展自己,形成新的风格,如文人画,以绘画为主体融合诗歌、书法、篆刻艺术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在综合吸收各种门类艺术形式基础之上,又有新的门类艺术形成,是综合诸多门类艺术元素而形成的新的艺术门类,如戏曲艺术,综合了舞蹈、音乐、文学、美术、设计等门类艺术元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电影艺术,更是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设计、摄影等在内。随着艺术史的演进发展,艺术门类越来越丰富,越到后来出现的门类艺术也就更多包含了其它门类艺术元素,艺术的综合趋向发展越来越明显。
  相比古典艺术时期,当艺术史推进到现代阶段,这种综合趋向明显走向了深入。综合趋向的深入化发展具体表现为:(1)艺术表现中形式因素的突出。20世纪初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1]之后,苏珊·朗格开始提倡“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2]艺术即形式理论的提出,是两位艺术理论家对当时艺术发展走向的合理解读。二者的理论加深了形式主义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使艺术形式成为现当代艺术表现中尤为注重的部分。艺术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趣味,并且成为艺术表现的重点,门类艺术之间出现的形式上的相互借鉴也就更为频繁了。(2)居于主流地位的门类艺术所显现出的综合性特征。20世纪以来,电影电视艺术与设计艺术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艺术史的主流形态,这两种艺术是诸多门类艺术形式综合建构的。电影艺术是“音乐、画面、色彩、动作等综合建构的艺术,源远流长的多种艺术类型共同支撑着电影独特的镜像美感。”[4]设计艺术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门类艺术,设计艺术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我们生活的设计之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以这两种门类艺术为引领,现当代艺术的综合性趋向发展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
  由古典步入到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虽然仍遵循着自身的模式向前推进,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社会化的深入,经济基础经过三次科学与技术革命的洗礼,已经与古典时期的状况产生了巨大差异。经济基础的剧变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转换,这种剧变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艺术与影响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产生了相比古典时期更为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有时技术甚至会侵占艺术表现的空间,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之一。
  迈克尔·杰克逊德国汉堡演唱会,无疑就是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范例。开始时,舞台大屏幕运用动画技术展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演历程,紧接着燃放礼花唤起观众的激情;视角转至舞台,主角华丽出场,配合以极佳的声光电效果,加之舞台干冰的运用,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境界。从舞美设计,演员服装、舞台动作,到现场摄影镜头的转换,捕捉最佳视觉效果;再到迈克尔·杰克逊的表演,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献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再如安东尼·卡梅隆的3D电影巨制《阿凡达》,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电影性”是“电影的叙事因素与影像因素的完美结合”[4],而此部电影最大的成就不是叙事因素与影像因素的完美结合,而是影像因素超越叙事因素成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剧中大量运用的3D技术,带给观者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技术因素融入电影艺术,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发展方向。
  二、艺术的通俗化与城市生活
  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深刻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向。虽然当代艺术缺少了古典艺术时期的厚重感,但当代艺术的活力与激越却是前所未有的。艺术发展综合趋向的深入意味着艺术通俗化的发展,通过综合各种形式元素,艺术试图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吸引更广范围的人群。艺术的通俗化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接受群体的扩大使得受众以不可忽视的力量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更使得艺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紧密联系起来,技术先进的区域总是引领艺术的时代走向,这就使得前卫艺术总是与现代城市生活不可分离。艺术的创新不再只依靠艺术本体内部发掘的可能因素,同时开始关注技术革新为艺术表现带来的广阔空间。
  艺术的通俗化与通俗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类型中,通俗文化表现为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它以现代都市为中心,通过文化工业的产生、现代传媒的散播而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文化产品。”[5]艺术是深受文化影响的,通俗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发展必然出现通俗化的艺术形态,“现代文化中的高与低、艺术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则表现为现代主义精英艺术、先锋艺术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5],也就是说,艺术通俗化的具体表现为受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影响艺术形态的盛行。这类艺术形态以现代都市为中心,靠近居民的消费生活,最佳代表莫过于好莱坞的电影和无所不在的广告,它们集现代社会的技术、文化、艺术、商业、传媒、产品制造为一体,通过机械复制和文化工业批量生产转化而成为流行的、大众的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的艺术方向中,现代文化中的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种艺术流派和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从而使西方的现代艺术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重新建构了艺术与通俗文化的关系,或者说通俗文化又在艺术中得到了新的阐释。这种新的关系、新的阐释表现为波普艺术”[5],波普艺术通过对当下流行文化中的文本、图像、物品和艺术符号的挪用,不改动原有对象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拼贴、复制、并置、放大等手法,使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在向艺术的转换中发生语义的畸变。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以电影艺术和设计艺术为主要艺术门类,波普艺术等大众型艺术为代表,成为艺术通俗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阿瑟·C丹托在《普通物品的转化》一书中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前卫艺术家所努力克服的两个界限:一是高级艺术与低俗艺术图像之间的界线,一是作为艺术品的物品与作为日常文化一部分的普通物品(但是后者在那时为止还没有被认为是艺术)之间的界线。[6]对这两个界线的克服,深刻体现了艺术发展的通俗化倾向,一方面艺术将流行文化引入自己的视域,另方面艺术努力拉近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把流行文化引入艺术,无疑是新一代艺术家们企图填平由现代主义艺术构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的鸿沟”[5];欲填平日常生活与艺术的鸿沟,就必须以流行文化为中介,对艺术进行改造,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拉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这里的“日常生活”特指现代城市生活。因为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城市生活也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趋向。另外,由于艺术发展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只有在现代化的城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才能更为明显的凸现出来。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演化为艺术的通俗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关系,艺术的通俗化为现代城市带来了一个艺术化的世界。
  三、城市生活的艺术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化工业大生产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日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形态。艺术发展综合趋向的深入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艺术社会化(即通俗化)的程度逐步深入,艺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精神愉悦与审美享受。现代的城市生活充溢着诸多的艺术行为,演唱会、艺术展、广告、工业设计等等,艺术以多维的形式进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一个艺术化的生活。城市生活的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7]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另一方面是深入人类内心生活世界的美化。但在艺术通俗化的发展趋向之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主要的表现为第一个方面。
  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主要是一种“物质的审美化”,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物品,几乎都经过了审美的改造,成为人们艺术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过审美创造的时装、首饰对人类身体的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存在,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再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怀。同时,不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极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的审美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日程生活审美化加快了进程,大众可以将审美的态度直接引进现实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审美的泛化。审美的泛化同样影响到艺术创作,阿瑟·C丹托这样形容说:“艺术品不再需要多少技能来制作。它们不再需要艺术家——任何人都可以‘做’艺术品。绘画和雕塑按照传统所理解的,越来越不处于中心地位。在这种时代里任何事都是可以的。”[6]
  (二)艺术创作由自我娱乐转向大众娱乐
  王林提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首先是艺术资源的扩大,技艺性、形态化的现代艺术从精英状态中出走,艺术不再和生活对抗和公众对抗,而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去反省生活并影响公众。”[5]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通俗化艺术与古典艺术时期的精英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艺术发展,其主流形态表现为通俗化的大众艺术,而此类艺术所面向的对象主体是人民大众,不再是古典艺术时期艺术所面对的精英阶层,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开始消融,艺术由精英阶层的自我娱乐转向大众娱乐。
  古典艺术时期,艺术的主流形态一般由宫廷和文人主导。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利用艺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艺术风格往往表现为威严、宏伟、严谨和理性。文人则自视清高,艺术创作多是抒发自己情感,只在文人阶层这一小圈子里流行,这种艺术的风格形态多优美、纤秀、高雅。宫廷艺术与精英艺术多是统治阶级的自我娱乐,在民间流行的通俗艺术,虽然一直存在,但在现代艺术阶段之前,尚未占据到艺术史的主流形态。进入到现代艺术阶段后,“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开始崩塌了”[7],由此,艺术也开始转向了大众娱乐。
  由于大众对艺术行为的不断介入,“大众趣味(taste)将适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精神气质图示用于正统艺术作品,因而进行了对艺术事物向生活事物的系统化约”[8],大众的审美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其实就是为说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有意无意都会考虑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将会被哪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审美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皆是因为现代艺术以娱乐大众为旨归。
  (三)艺术发展的产业化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收音机、留音机、电影的问世,这一现象的出现带来艺术形态的变化,歌唱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等艺术品不再是一次性存在,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和储存的,使得这些艺术品共享化、大众化,提高艺术形态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这些表明了西方艺术产业初现雏形。由此可见,艺术产业的出现促进了艺术品共享化、大众化,也就是艺术社会化的实现过程。“艺术产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结合。”[8]艺术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是现代科技、工业、商业、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从前期的制作、宣传到最终舞台表演结束再到后期的艺术与商业运营,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产业化过程。
  一次成功的演唱会不仅仅取决于演唱会主角的出色演出,到场观众的数量、演唱会运营的收益、电视转播的数量等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成为最为成功的演唱会,制作团队在演唱会开始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利用媒体造势以吸引众人眼球,以获得最佳的上座率;还有现场演出的电视直播,电视观众的收视率;现场演出要极尽华丽,每个细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舞台美术、动作、音响、配乐、道具等等对众多元素进行借用;演唱会结束之后的碟片发型、纪念物品拍卖等,完全是一个产业化的经营过程。
  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不仅仅是演唱会,艺术展览、电影首映、话剧音乐会策划宣传以及当下流行的选秀活动、明星制造、综艺节目等等都是艺术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生活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城市生活、经济环境、文化传媒、技术发展建立了密切联系,艺术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既引导了艺术的时代走向,又建立了一个充溢艺术的生活世界。
  结论
  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作为现代城市生活艺术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艺术发展的通俗化趋向为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改观。后现代语境下,从“最富有反叛的达达精神”的杜尚作品《泉》的展出开始,再到波普艺术的盛行,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逐渐被打破,艺术成为生活化的艺术,生活成为艺术化的生活。由此,城市生活开始了一个艺术化的阶段,艺术与现代城市生活的结合,一方面使得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维,使生活在工业文明之下的人们得到精神上“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使得艺术的边界开始模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开始混淆,类似古典艺术时期的经典作品很少出现,出现于现代生活之中的是大量泛美的艺术现成品。艺术的通俗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还在继续,而我们对这一趋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还需要作出深刻的思考。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书目
  【1】(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页
  【2】(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 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8页
  【3】“艺术学”编委会.艺术研究:艺术与影像/范式与教育[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4页
  【5】(美)阿瑟·C丹托.美的滥用[M].王春辰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页,9页,13页,21页
  【6】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页,1页,5页
  【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J].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5.216页233页
  【8】谢伦灿.艺术产业运营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由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城市病”也日益突出。如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等。在这一情势之下,有关“城市”的人文学科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城市美学”。“城市美学”作为世界新兴学科,是从美学角度宏观地研究城市兴衰的哲理,城市与人的关系,包括城市的物质建设、环境建构、风尚变迁,市民生活方
期刊
摘 要:参照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对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进行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参与设计的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加深学生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实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符号;主题空间;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2019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
期刊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是否要推进城镇化,而是应考虑如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的方式来完成城镇化进程。”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城市中国网在京举办了第十三期“城市会客厅”活动,在关于“绿色城镇看欧洲”的话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发表了上述看法。  潘家华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我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将齐鲁民俗艺术中的经典角色进行提炼与设计,探索传统民俗角色在动画故事中的再塑造和动画形式的新转化,以期通过动画课程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动画造型的领悟及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动画短片;齐鲁民俗角色;实践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实验技术项目“开放工作室模式下Flash动画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扬州最为显著的城市标识,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因此,扬州应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文创战略,向海内外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风貌。数字媒体艺术将让丰富多彩的扬州旅游文化占有更加充足的展示空間,唤醒游客们的城市记忆,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使扬州优秀的地方文化符号得以广泛传播与发扬。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旅游;影响力;扬州  基金项目
期刊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比较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识。城市规划从最初的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斯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
期刊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招生人数大量增加,校园的配套设施——宿舍的建设也越来越被社会、学校和学生重视。优化学生宿舍设计,创造更加舒适、人性化的空间,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校园里现有宿舍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宿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型宿舍凸显出诸多不便,大体表现为居住人数过多、空间布局不当、家具设施陈旧、采光通风不佳、使用功能单一等
期刊
城市文化广场是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公众场所,是一个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的体现,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城市广场的设计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空间设计、文化设计、主题设计等,从整个广场到各个局部细节均要考虑。本文基于对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文化广场设计时应考虑的“四要素”和“三原则”,明确广场的文化内涵、主题,协调统筹周边环境与效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
期刊
摘要: 西方工业化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惨重的教训,使他们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在20世纪中开始自觉地对自然环境保护,有效进行污染治理。现在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经济规律和人天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措施都加大了力度。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全民加强环保意识,切切实实地从每一件实事做起,真正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境界有一
期刊
为深入了解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维权状况,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近日,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16人深入七里镇刘庄新村开展法律援助,并对刘庄新村千百户农民进行调研,受到了刘庄新村委会及村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据悉,刘庄新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23000多元,各户统一分配住房,八室四厅三卫两厨一库的精美别墅,建筑面积达472平方米,全民免费医疗,免费12年义务教育。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