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来说,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于此,我有四点体会。
1.向专家学习
优秀的专家都是某一领域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集大成者。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旨在告诉读者,他所“观察、记录的”是“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并提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的要点,提出了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合作学习的模式,学校不仅仅是儿童们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而且还是教师们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
本书潜心于日常实践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反映着教师工作的“信息”,值得教师学习。例如,滨野老师以“倾听”为核心展开对话、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涩谷老师的“串联应对策略”;胜诏老师“每走近一个儿童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志村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境界”;横山老师在“社会科教学中渗透着以主题为中心的、细致而深入的合作探究学习;菅野老师在“水的膨胀”教学中“体现对合作教学支持的原则”;原田三好老师的“教室大变样”;内藤老师“与家长一起鉴赏诗歌”;新老师山崎“能够在课堂里培育和谐的倾听关系”等。
2.向同行学习
佐藤学教授在本书“序”中说:“一年中只参与三次左右公开教学研究的教师,是难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而获得认可的。这是因为,如果所有教师不推进开放课堂、展开课例研究,那么,任何学校的改革都难以维系。每年三次左右的课例研究使学校转型的案例不过是子虚乌有。况且,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不是靠《研究集录》表现出来。显示教师研究成果的唯一表征就是课堂的事实。”
佐氏的话可能有些武断,也不一定能够说明每位教师、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师要开放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并以此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观点是对的。这与我们一直在开展的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研究课、每学科组每学期推出一节全校性公开示范课,以及其他相关的系列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是一致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开放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发展。
3.向学生学习
学生较之成人更接近“人之初”,更具有“性本善”的一面。他们的思维、语言、行为乃至形象,有时能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以某些方面的感染或启发,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自觉的学习意识。比如书中写西冈老师教授《白帽子》一课,“进行了10课时,儿童们把这10时课内所有同伴的发言都记在心上,并在联系当中理解同学的发言,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发言”,于是“这个班形成了30多种理解的意义网络”“每个人能够构成10课时的发言链,也就是说,这个班级的每个人都能像教师一样来组织教学”。难怪课后,西冈老师“苦”笑着对佐藤学讲:“儿童们相互联系的理解比我还要深刻,自叹不如啊。”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而“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倾听”和“对话”中获得学习。
4.向自己学习
“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要学习才会有学习。本文没有具体谈如何来学习和借鉴佐氏的“学习共同体”,是出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认识。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无借鉴之处,多了解总是有益处的。至于教师如何向自己学习,还是要讲一讲美国学者波纳斯的那句名言:“成功的教师等于经验加反思。”前面提到,佐藤学也有一部专门写教师反思的书。反思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查找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读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必有裨益。
1.向专家学习
优秀的专家都是某一领域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集大成者。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旨在告诉读者,他所“观察、记录的”是“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并提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的要点,提出了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合作学习的模式,学校不仅仅是儿童们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而且还是教师们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
本书潜心于日常实践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反映着教师工作的“信息”,值得教师学习。例如,滨野老师以“倾听”为核心展开对话、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涩谷老师的“串联应对策略”;胜诏老师“每走近一个儿童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志村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境界”;横山老师在“社会科教学中渗透着以主题为中心的、细致而深入的合作探究学习;菅野老师在“水的膨胀”教学中“体现对合作教学支持的原则”;原田三好老师的“教室大变样”;内藤老师“与家长一起鉴赏诗歌”;新老师山崎“能够在课堂里培育和谐的倾听关系”等。
2.向同行学习
佐藤学教授在本书“序”中说:“一年中只参与三次左右公开教学研究的教师,是难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而获得认可的。这是因为,如果所有教师不推进开放课堂、展开课例研究,那么,任何学校的改革都难以维系。每年三次左右的课例研究使学校转型的案例不过是子虚乌有。况且,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不是靠《研究集录》表现出来。显示教师研究成果的唯一表征就是课堂的事实。”
佐氏的话可能有些武断,也不一定能够说明每位教师、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师要开放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并以此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观点是对的。这与我们一直在开展的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研究课、每学科组每学期推出一节全校性公开示范课,以及其他相关的系列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是一致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开放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发展。
3.向学生学习
学生较之成人更接近“人之初”,更具有“性本善”的一面。他们的思维、语言、行为乃至形象,有时能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以某些方面的感染或启发,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自觉的学习意识。比如书中写西冈老师教授《白帽子》一课,“进行了10课时,儿童们把这10时课内所有同伴的发言都记在心上,并在联系当中理解同学的发言,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发言”,于是“这个班形成了30多种理解的意义网络”“每个人能够构成10课时的发言链,也就是说,这个班级的每个人都能像教师一样来组织教学”。难怪课后,西冈老师“苦”笑着对佐藤学讲:“儿童们相互联系的理解比我还要深刻,自叹不如啊。”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而“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倾听”和“对话”中获得学习。
4.向自己学习
“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要学习才会有学习。本文没有具体谈如何来学习和借鉴佐氏的“学习共同体”,是出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认识。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无借鉴之处,多了解总是有益处的。至于教师如何向自己学习,还是要讲一讲美国学者波纳斯的那句名言:“成功的教师等于经验加反思。”前面提到,佐藤学也有一部专门写教师反思的书。反思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查找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读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必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