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仅使用丙泊酚进行全静脉麻醉,实验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采用瑞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DPB、SBP以及HR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麻醉后,实验组患者的DPB和S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R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神经外科较为凶险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1]。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标准。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0.13±15.79)岁。
实验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1.31±16.02)岁。
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在治疗时均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再静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3mg的格拉司琼,然后进行全静脉麻醉。
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全静脉麻醉,方法如下:第一、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依次注射以下5种药物,1.5mg/kg的2%利多卡因、0.1mg/kg的咪达唑仑、0.1mg/kg的维库溴铵、2ug/kg的芬太尼以及0.5mg/kg的丙泊酚。第二、肌松后插入适宜的气管导管,并用呼吸机控制呼吸。第三、持续静脉点滴6mg/(kg·h)的丙泊酚,间隔30~45min静脉注射2~4mg的维库溴铵,并在手术结束前40~60min停用肌松药。第四、术中若收缩压(SBP)小于80mmHg时,降低丙泊酚滴速。
实验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具体方法和对照组相似,区别在于第一步骤中在对照组的基础下再静脉注射2ug/kg的瑞芬太尼;第三步骤中持续静脉点滴6mg/(kg·h)的丙泊酚和0.2ug/(kg·min)的瑞芬太尼;第四步骤中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若心率(HR)小于50次/min时,降低瑞芬太尼的滴速。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患者的舒张压(DPB)、收缩压(SBP)以及心率(HR),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结果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研究结果可知,两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的患者在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对比中差异均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降低、心率减慢,且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降低程度更明显,心率减慢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DPB、SBP的变化情况比较结果(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病率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恶心,并常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据相关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約为39.05%,再次出血病死率约为60.89%[2]。但是若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目前,动脉瘤夹闭术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由于疼痛等因素,常对患者实施全静脉麻醉。本研究中采用丙泊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DPB和SBP均高于对照组,且HR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主要通过收缩脑血管从而减少脑血管血流量,降低颅内压以及脑组织代谢水平。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u受体激动剂,具有药效强、起效快等特点,并且其是经血液与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进行不饱和代谢[3]。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使用可减少两种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并发症。同时,丙泊酚可以使瑞芬太尼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提高药物的有效率[4]。因此,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涛.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夹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9-361.
[2]苏国友,包长顺,吴非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40-141.
[3]徐海华,盛绚宇,曹利祥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3,48(12):76-78.
[4]李宇,吴柳青,林峥等.骨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99-100.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神经外科较为凶险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1]。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标准。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0.13±15.79)岁。
实验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1.31±16.02)岁。
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患者在治疗时均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再静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3mg的格拉司琼,然后进行全静脉麻醉。
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全静脉麻醉,方法如下:第一、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依次注射以下5种药物,1.5mg/kg的2%利多卡因、0.1mg/kg的咪达唑仑、0.1mg/kg的维库溴铵、2ug/kg的芬太尼以及0.5mg/kg的丙泊酚。第二、肌松后插入适宜的气管导管,并用呼吸机控制呼吸。第三、持续静脉点滴6mg/(kg·h)的丙泊酚,间隔30~45min静脉注射2~4mg的维库溴铵,并在手术结束前40~60min停用肌松药。第四、术中若收缩压(SBP)小于80mmHg时,降低丙泊酚滴速。
实验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具体方法和对照组相似,区别在于第一步骤中在对照组的基础下再静脉注射2ug/kg的瑞芬太尼;第三步骤中持续静脉点滴6mg/(kg·h)的丙泊酚和0.2ug/(kg·min)的瑞芬太尼;第四步骤中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若心率(HR)小于50次/min时,降低瑞芬太尼的滴速。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患者的舒张压(DPB)、收缩压(SBP)以及心率(HR),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结果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研究结果可知,两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实施夹闭术的患者在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对比中差异均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降低、心率减慢,且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降低程度更明显,心率减慢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DPB、SBP的变化情况比较结果(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病率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恶心,并常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据相关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約为39.05%,再次出血病死率约为60.89%[2]。但是若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目前,动脉瘤夹闭术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由于疼痛等因素,常对患者实施全静脉麻醉。本研究中采用丙泊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DPB和SBP均高于对照组,且HR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主要通过收缩脑血管从而减少脑血管血流量,降低颅内压以及脑组织代谢水平。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u受体激动剂,具有药效强、起效快等特点,并且其是经血液与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进行不饱和代谢[3]。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使用可减少两种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并发症。同时,丙泊酚可以使瑞芬太尼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提高药物的有效率[4]。因此,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涛.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夹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9-361.
[2]苏国友,包长顺,吴非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夹闭术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40-141.
[3]徐海华,盛绚宇,曹利祥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3,48(12):76-78.
[4]李宇,吴柳青,林峥等.骨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