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积累,学生只有学会积累,并知道如何积累,怎样积累,语文水平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而逐步提高。这看似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在国家高调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却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同时也与我们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上有很大关系。那么,当前语文教学应怎样与实质教育有机结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都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这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回答得了的。我在本文中仅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六重六轻现象,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重知识的讲解,轻学习方法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围绕着对知识的梳理、讲解、分析来完成的,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尺。但在实施素质的环境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氛围中,教师若滔滔不绝地一上课就围绕着知识点讲来讲去,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一个方法论。而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不擅长的,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要教师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很自然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语文常识、文学常识,这些内容课本上讲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归类整理,列成表格,既清楚又明白,又好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二、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轻作文指导训练
当前语文教学中,最突出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对作文指导训练的不重视。面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低这一现实,迫使教师不遗余力去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分析、讲解,生怕学生掌握不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忽视学生作文的指导训练。我们应该懂得,不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如何娴熟,终究要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表现出来。我认为:最能体现学生语文学习好坏的标准不是他们分析得多好,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可以说,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最有力的体现,谁忽略了这一点,谁教的学生只能是熟记知识的机器。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师,每一学年让学生写不到三十篇作文,更不用说记日记、写心得这些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辅助手段了。
三、重学生对课文的记诵,轻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诵(名篇、名句、名段)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记诵,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教他们记诵这些富有教育,启示意义的内容,怎样教他们把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并为他们所用。这就需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重学生书面作业的量,轻学生口语的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课堂所学掌握的如何,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有的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的量不适度,有课内的课下的,还有课外的,有在学校完成的,还有回家必做的,这就导致学生对作业应接不暇,负担过重,没精力也没时间去做其他。这样做,倒不如利用课堂有效时间,哪怕一、二十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去说,或是教师在讲课中少讲、精讲,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因为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
断提高,需要的人才必须会说,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国家及地方每年招公务员这一现实看得就很清楚。
五、重课内,轻课外
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得好,就会学得“巧”,学习效果就好。依我个人观察,目前在我们教师中,部分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忽略了课外学生学习的引导。学生来到课堂上,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课堂,这无可厚非。可我却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应当体现在课外运用上,学生离开学校回家里,走向社会,比如: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等。这个时间段,教师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堂所学,留心观察思考、研究,就会把课文中弄不懂或者似是而非的东西弄明白,也可以有机地把课内知识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
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这个问题不仅在教师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在家长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的好坏,可以说考试结果一出,成绩好,学生就好,孩子就好,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静下心来,对学生作一番精心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好的锦上添花,让中等生向上等生靠拢,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思考、研究,比如说:成绩好,好在哪,有没有失误;差,差在哪,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只要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留心他们各个时段的发展变化,肯定成绩,及时指出不是,可以说一定会使好的更好,差的也会急起直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做的话,我肯定,比考试成绩一出就一锤定音不知强多少倍。
以上六种现象,是当前语文教学普通存在的现象。若引不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势必会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束缚语文教师的思维,更为严重的是,还会限制学生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学校、学生、家长,更不利于社会,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一、重知识的讲解,轻学习方法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围绕着对知识的梳理、讲解、分析来完成的,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尺。但在实施素质的环境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氛围中,教师若滔滔不绝地一上课就围绕着知识点讲来讲去,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一个方法论。而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不擅长的,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要教师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很自然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语文常识、文学常识,这些内容课本上讲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归类整理,列成表格,既清楚又明白,又好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二、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轻作文指导训练
当前语文教学中,最突出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对作文指导训练的不重视。面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低这一现实,迫使教师不遗余力去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分析、讲解,生怕学生掌握不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忽视学生作文的指导训练。我们应该懂得,不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如何娴熟,终究要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表现出来。我认为:最能体现学生语文学习好坏的标准不是他们分析得多好,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可以说,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最有力的体现,谁忽略了这一点,谁教的学生只能是熟记知识的机器。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师,每一学年让学生写不到三十篇作文,更不用说记日记、写心得这些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辅助手段了。
三、重学生对课文的记诵,轻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诵(名篇、名句、名段)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记诵,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教他们记诵这些富有教育,启示意义的内容,怎样教他们把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并为他们所用。这就需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重学生书面作业的量,轻学生口语的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课堂所学掌握的如何,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有的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的量不适度,有课内的课下的,还有课外的,有在学校完成的,还有回家必做的,这就导致学生对作业应接不暇,负担过重,没精力也没时间去做其他。这样做,倒不如利用课堂有效时间,哪怕一、二十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去说,或是教师在讲课中少讲、精讲,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因为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
断提高,需要的人才必须会说,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国家及地方每年招公务员这一现实看得就很清楚。
五、重课内,轻课外
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得好,就会学得“巧”,学习效果就好。依我个人观察,目前在我们教师中,部分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忽略了课外学生学习的引导。学生来到课堂上,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课堂,这无可厚非。可我却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应当体现在课外运用上,学生离开学校回家里,走向社会,比如: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等。这个时间段,教师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堂所学,留心观察思考、研究,就会把课文中弄不懂或者似是而非的东西弄明白,也可以有机地把课内知识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
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这个问题不仅在教师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在家长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的好坏,可以说考试结果一出,成绩好,学生就好,孩子就好,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静下心来,对学生作一番精心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好的锦上添花,让中等生向上等生靠拢,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思考、研究,比如说:成绩好,好在哪,有没有失误;差,差在哪,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只要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留心他们各个时段的发展变化,肯定成绩,及时指出不是,可以说一定会使好的更好,差的也会急起直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做的话,我肯定,比考试成绩一出就一锤定音不知强多少倍。
以上六种现象,是当前语文教学普通存在的现象。若引不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势必会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束缚语文教师的思维,更为严重的是,还会限制学生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学校、学生、家长,更不利于社会,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