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食材前言 荡气回肠食海参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名海参
  人参,为中药之王,有王者的霸气,根本不宜长食乱用,难得有海参来补上。它有人参的补益,方法却是施以阴柔,用软绵绵如胶似漆的津液,去体贴人体的五脏六腑。
  在烟台对下的长岛,住着一批靠采海参为生的居民,基本上,这里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的概念,海参,只是居民日采夜见的寻常食物,普通如农家种菜从田里自耕自采般轻松。海参,是长岛里男女老少从小吃至老的食品。
  富东的林永春师傅在去过长岛后,描述那里的居民在海参功效长期养颜滋养下“老妪九十多岁仍鹤发童颜,肤光细洁,红粉绯绯”。
  
  海参的历史
  明朝时,海参得到了美食家的广泛重视,一跃成为海珍名品。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一这样记载:“海参,生东南海中,其形如蚕,色黑。一种长五六寸者,表裹俱洁,味极鲜美,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一种长二三寸者,剖开腹内多沙,虽刮剔难尽,味亦差。”同时,海参以其独有的品质进人宫廷饮食行列,成为皇家御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明宫史》火集记载:明朝帝王常以海参、腹鱼和鱼翅为三大名馔,称为“三事”,每逢正餐,“恒喜用焉”。
  到清朝时,海参成为各类筵席的首位名菜,无论宴会大小,总要摆上海参烹制的菜肴,而且总要放在头一道。破额山人在《夜航船》卷八说:“平阳金玉、符杨荔香及陇西昆季并予五人,观荷小饮于衡山别业之四宜轩,第一品芥辣拌海参……。”当时,人们俗以“参打头”也形容筵席的进馔款式。海参总是先于诸菜而上席,以示此宴之华重。后来又出现了所谓的“海参席”,如《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述长沙宴会:“道光四五年间,改用海参席;八九年间,加四小碗、果菜十二盘。”在清人上三席中,虽然海参席最为普通,但使用次数却最多。
  
  海参好吃不好做
  《随园食单》记载:“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说明海参佳肴赋味的必要。海参虽为“海味八珍”,但本身除腥气之外却没有什么味道,必须以鸡、肉两汤煨制,佐以冰糖、黄酒收汤,火候恰到好处,使其参体糯软而韧,汤汁香浓而醇,才算好手艺。
  
  从清代开始民间出现许多烹调海参的方法,烧炒煮拌,样样可口。
  
  总结起来,做好海参三大关键:
  1、选材:必须选上好的乌参或梅花参,今天大多餐厅选的是黑杂参和黄玉参,有参之名无参之实,是算不得海参的。
  2、发术:发海参是很难掌握的技术,发的不好,或软烂如泥,或硬如橡皮,都是无法烹制的。
  3、煨烧:海参本无鲜味,需借用鸡、肉的鲜味,这就要靠煨制,功夫不到,是入不了味的。吃到嘴里,汤汁吮过,嚼起来就毫无味道了。烧则要烤火候,酒和糖要适量,尤其是用少量冰糖,否则绝无晶莹的色泽。
  
  
  
  
  
  
  
  
  
  品山中自由,惟松茸之味道
  
  时下流行“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菌类流行也是近几年的事,松茸作为其中的“高级养生食材”有异军突起之势。
  
  关于松茸热的兴起
  流行最广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放原子弹,所有的植物基本毁灭,只有松茸顽强地继续生长,松茸“植物之王”的美名也就因此而来;另一个是有一受原子辐射的日本人,来到云南深山住了三四年,竟依然健康,回日本经过检查,此人已找不到受辐射污染的痕迹。日本、美国专家立即联合组成考察组,跟踪他来到云南深山,寻找到此人曾食用的蘑菇,经过研究,其中多种蘑菇中含有防癌、治辐射的作用,其中以松茸为最。
  
  
  松茸珍贵之由
  迄今为止,松茸在世界上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纯人工栽培,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松茸是共生菌,在它的生活史中其菌丝体必须与活的宿主树木根系共生并形成菌根。松茸从树木根系吸收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抗生物质及其它有用物质。由于只能利用野生资源或仿生栽培,因此松茸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生长松茸的地方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美人松、大理香花、沙壤土。7月到9月是林芝松茸的成熟季节,产地老百姓夜间打手电上山,采下后需要用冰降温和保鲜。新采的松茸一般只可保鲜三天,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松茸讲究的是新鲜,越鲜则味道越浓郁,松茸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口感和滋味。松茸头部最为清香,菌身爽甜,口感如鲍鱼,极润滑爽口。松茸煮鸡是一道很平凡的做法,在比较难获得新鲜松茸的地方这样的做法较为普遍。产区云南最流行的吃法则是用来凉拌,原生态的吃法。炭烧松茸能让松茸的清香发挥得淋漓尽致,口感甜美多汁,清新诱人。也可煮成喷香扑鼻的松茸饭。
  
  
  
  
  
  
  
  
  黄鱼正美雪鲥肥
  
  说到有哪一样食材,可以在如今这个年代“牛”到让客人去等,可能也只有黄鱼了。
  
  李时珍说:“生东海中,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头中有白石两枚,莹洁如玉,故名石首鱼。”《本萆纲目》记载黄花鱼“甘平无毒,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晾干称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胀不消,鲜者不及”。
  
  黄鱼,有大小黄鱼之分,又名黄花鱼。
  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义名“石首鱼”。大黄鱼又称大鲜、大黄花、桂花黄鱼。小黄鱼又称小鲜、小黄花、小黄瓜鱼。大小黄鱼和带鱼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海产。夏季端阳节前后是大黄鱼的主要汛期,清明至谷雨则是小黄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黄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最具食用价值。
  
  食用黄鱼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舟山大黄鱼的捕捞史,可追溯到吴越春秋时期。每年的阴历四、五月间,是舟山大黄鱼的旺汛,江、浙、沪、闽等地渔船,必将云集此处。通常未等渔民起网,金光闪耀的大黄鱼就在网中狂蹦乱跳,几乎要把船顶在鱼堆上。80年代后由于捕捞强度的扩大以及海洋环境的污染,作为舟山“四大家鱼”的大黄鱼,几乎要东海海域消失,直到近几年才又重新在市场上出现,而价格自然也变得奇货可居了。
  物以稀为贵, 如今野生黄鱼身价直逼海水八珍中的海参,甚至超过海参鲍鱼。
  
  黄鱼之贵
  其实,黄鱼身价或者说黄鱼在海水珍品中的地位,早已具有王者风范了,黄鱼,百姓又称其为王鱼,意思是百鱼之王。在著名的《满汉全席》108道菜式中有一道“灌汤黄鱼”,就出现了众星捧月的绝妙镜头。
  顾名思义,灌汤黄鱼,就是把黄鱼去骨去内脏清理完毕之后,用煨好的汤汁灌进鱼肚,这里的汤汁是用瑶柱、燕窝、鱼翅、裙边、鲍鱼、海参等名贵的八种海料加清鸡汤熬成,成品汤料清如茶水,能一眼望见汤碗碗底花纹,但味道却鲜美醇厚。菌类切丁经此汤煨入味,与汤汁一起灌入鱼腹之中,再进行封口炸烧,上桌时所有的汤汁都被封在鱼身之内。用如此众多的山珍海味煨制出来的黄鱼已经不是黄鱼了,那是真正的海中之王。相信,能品一口“灌汤黄鱼”,那满汉全席中的108道菜式将众味全无、百色尽失。
  
  吃黄鱼,鲜字十分之重要。
  明末清初剧作家、理论家李渔,更是美食家、烹饪家。在《闲情偶记》言道:“食鲜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大黄鱼离水便死,不像其它湖鱼,因此,要想吃上新鲜的大黄鱼,除了要有钱还要有耐心,看看有没有“缘”了。
  晚清大诗人顾贞观在“泇河道中”一诗中对黄鱼给予了最好的诠释:
  峄山湖畔峭帆飞,
  菰蒋菖蒲满钓矶。
  犍犊群来知近市,
  野凫浴久觉船稀。
  摊书客倦乌皮几,
  听雨凉生白夹衣。
  此去江淮行不远,
  黄鱼正美雪鲥肥。
  
  
  
  
  一意孤行鹅肝美
  
  
  鹅肝之美,在于其一意孤行,它不需要搭档,我行我素孤芳自赏,高傲让食客膜拜其滋味。用“丝绸”、“流水”无法描摹其刚烈;用“顺滑”、“柔软”无法感叹其桀骜。那种入口既化如泥般柔嫩细致、唇齿留香、余味无穷的感觉总可以勾起味蕾的无限欲望。
  
  鹅肝食用起源
  正宗的鹅肝自然来源于法兰西大陆,其内容的荒诞和传奇,足以让人瞠目:高卢人本想夜间突袭罗马的丘比特神庙,行动部署得十分隐蔽,但是不幸惊动了附近的鹅。鹅的叫声惊醒了罗马军队,由此罗马不仅击退了高卢人,最后还占领了高卢地区。于是鹅成了当时罗马人的神明,人们热衷于饲养它们。渐渐的鹅越养越多,泛滥‘成灾’,就只能把多余的‘神’吃掉了。这些小‘神明’平时待遇奇好,吃的还是无花果,正好补肝。罗马的殖民就这样为法国人的餐桌带来了美味的鹅肝。最喜欢鹅肝的法国国王,非路易十六莫属,为追逐他的爱好,饲养工艺和各种新吃法层出不穷,人们还争相为鹅肝吟诗作赋。
  鹅肝用于食用的历史就如鹅肝本身一样,令中国食客惊骇莫名。未曾被正宗西餐诱惑的中国食客只是将鹅肝列为西方食物的传奇代言,至于味道究竟如何却少人问津。
  
  鹅肝美味的原因
  鹅肝之所以较之其它动物的肝脏更为美味,是因为鹅肝的组织嫩滑细致,而且脂肪细胞丰富饱满,入口时在舌头上融化所带出的浓郁油香,有教人吃上瘾的魅力。
  
  鹅肝的做法有很多种,生、熟、冷、热,各有千秋。生吃鹅肝对于法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高级的法国餐馆,生吃鹅肝是最能体现其真味的:未经烹煮的鹅肝软滑无比,根本无须咀嚼,只需用舌头慢慢感受它在口中溶化的甘香,便已陶醉。而最传统、最受法国人欢迎的吃法是把原只的鹅肝煮熟后冷却,再混合水果或其它材料,制成“鹅肝批”,口感层次丰富,同样令人回味。不过,最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吃法,还是煎鹅肝:把肥美的鹅肝煎至半熟,外脆内软,再配上可口的烩苹果或钵酒汁,酸甜的味道不但化解了鹅肝的肥腻,更带出了其鲜美的滋味,教人一吃再吃,难以舍弃。
  
  英国人彼得﹒梅尔却在法国成为了一名美食家,在他的《重返普罗旺斯》中提到了肥鹅肝:“如果有一天,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的菜单上只剩下了豆腐、豆子之类枯燥无味的食物,而删去了肥鹅肝,我们的生活还有没有趣味?”
  
  
  
  
  
  
  
  
  人人都需要一盘豆腐
  
  “一身清淡七分水,通体晶莹四面光”,没有哪种食物能像豆腐那样具有能上能下、能伸能缩的超级包容性,食一桌清清淡淡的豆腐宴,也许能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有容乃大”的含义。
  
  历史上的豆腐“缘”
  中共领袖瞿秋白先生曾在狱中写下了他的临终遗言——《多余的话》, 这篇引起巨大争议的长文结尾,秋白先生写下了令世人费解的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一位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命的尽头突然想到了吃,不能不让人有所思思考。就算是吃吧,也有很多可想可写之物,但秋白先生偏偏写到了豆腐,此中或有深意?还是,豆腐就是他今生最好的一口味道?至于清朝著名的才子金圣叹临死时告诉儿子说:“豆腐与菠菜同吃,有烧鹅滋味。”怕只是一种无奈的旷达而已吧。
  
  豆腐的历史
  豆腐按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淮南王刘安时,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 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1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无论是黑豆、黄豆、百豆、豌豆、绿豆等皆可做成豆腐。
  
  豆腐之味与滋味
  豆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它平淡如水,惟其平淡,才能加工制作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豆腐系列来。有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叫“平淡是真”。我想,吃的艺术也是如此。“真”是“真味”,也就是实在。在平淡实在中做出美味来,方为美食大家也。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句“须知澹泊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长”也暗合豆腐美食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一身清淡七分水,通体晶莹四面光。富贵贫困皆厚爱,人人称其菜中王。豆腐以无味而达至大味,以无用而为有用,世间的一切也都是如此吧。
  
  
  
  
  湖蟹的诱惑
  
  中国人的湖蟹情结
  西方人喜食海蟹,中国人则对湖蟹情有独钟,虽说海味的鲜度一向是其他食材无可抗衡的,但是湖蟹在中国人看来,似乎美味程度凌驾于一切海味之上。从《周礼》中记载有“蟹胥”(一种螃蟹做成的酱)起,到《红楼梦》里奢侈的蟹宴,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载酒品蟹,享受风雅悠闲的生活,并寄于诗书之间,对于蟹的文字描述颇多,并且嗜蟹如命,明代哲人李贽号称“蟹仙”,每年在螃蟹未上市前都专门做储蓄,称之为“卖命钱”。所以全民皆以湖蟹为无上美味,食蟹成风。
  中国的湖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在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在辽宁、山东、岭南地区也有较多的产出。五大湖皆产湖蟹,大小种类不一,尤以苏州阳澄湖巴城水域的大闸蟹最闻名,其膏脂厚满,蟹黄丰实,蟹肉鲜甜,蟹味浓郁,被尊为湖蟹极品。每年北方第一股寒风掠过阳澄湖抵达巴城,便是大闸蟹上市之时,别说中国,整个东亚地区的蟹迷们皆蠢蠢欲动,纷纷涌向上海、苏州等地。
  
  湖蟹的传统烹饪
  中国人吃湖蟹,因为地域口味的不同,所以烹饪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做法大多以蒸、煮为多,个头较大的湖蟹蒸起来好吃,比如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大湖里的蟹,小的湖蟹自然也有妙用,如天津紫蟹,放入火锅里添加不少鲜味。东边沿海的地方吃蟹口味比较淡,但是也发明了醉蟹的吃法,杭甬一带做醉蟹用的是海蟹,山东微山湖一带和江苏则用湖蟹,有“不见庐山空负目,不食醉蟹空负腹”之说。内地人吃些口味比较重,最具代表的当属川中老坛子蟹,用十多款香料及配料调配而成,,蟹黄蟹肉受过酱汁的一番改造后,质地韧而又嚼劲,入口鲜美,回味无尽。
  最经典的湖蟹做法当属上海的蟹宴。阳澄湖大闸蟹产于苏州,其文化则在上海被传播,上海开埠之后,为全国最发达,往来的达官富商、文人雅客多如牛毛,对于吃的要求节节攀升。当时的老餐馆拆蟹成蟹粉,与山南海北的各种食材一起烹饪,每年秋风起时,便有蟹宴招客,省去了剥蟹的程序,多花上几块大洋便能大口吃蟹肉蟹黄蟹膏,岂不快哉?
  不过,万流归宗,最美味的湖蟹吃法还是要属原只蒸煮,自己动手剥食,才能领会到其中的乐趣。
  
  蟹宴的新派理念
  如今做蟹宴的,大多开始吸收新派的理念,搭配的食材范围更广,烹饪的手法更多。近几年的餐厅里,蟹粉菜中可以慢慢看见不少舶来的食材出现,比如澳洲牛肉、美国芦笋等——来自西方的蔬菜和肉食与东方的美味搭配,往往有出人意外的效果,反而以前经常用于搭配的鱼翅,却慢慢减少。在装盘的时候,厨师们也力求很强的西式呈现方式,在第一时间就吸引客人的眼球。
  
  湖蟹在欧洲成灾
  中国人喜欢吃湖蟹,欧洲人却还是惧怕这东西,从未想到过拿他们上餐桌。中国的湖蟹搭载着远洋轮船来到欧洲的时候,发现这里水网更加密集,生态更加好,而且没有天敌,便死命繁殖,一时间欧洲便有了“中华绒螯蟹成灾”这种让人苦笑不得的情景。要想灭蟹灾也不难,教会欧洲人吃湖蟹就可以了。
  
  雪花牛肉,牛之最高境界
  
  起源于日本的雪花牛肉文化
  雪花牛肉指的是牛肉中的脂肪分布均匀美观,拥有如同大理石般的迷人纹理,又像片片雪花镶嵌在瘦肉中。在中国古时候并没有这种讲究,欧洲也是如此,牛肉便是牛肉,只分作老的嫩的、香的不香的,没有太多关于“雪花”的话题。直到日本人培育出了和牛,并且神户牛肉在世界上声名大振,牛肉的纹理才开始被人们注意起来。
  真正的神户牛肉出自日本兵库县的但马地区,因为要送到神户去进行评级,所以以“神户”来命名。在评级中评到A4和A5等级的和牛肉,才能称为神户牛肉,那种脂肪纹理细致优美均匀,真正能被称为“雪花”。
  神户牛肉按照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梅、竹、松、藤”四级,最高的是“藤”级牛肉,并且选用未经交配的小母牛,产量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出口,甚至就连原产地也出不了。众所周知,日本人一向是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并且挖空心思去拿别人好东西的,这种每年秋天都要到中国的阳澄湖高价抢购极品大闸蟹的民族,又怎么可能让自己最好的牛肉流出国门?
  所以很多国家为了能吃上神户牛肉,纷纷开动脑筋,从日本买回神户牛进行大规模繁殖饲养,这其中尤其以澳大利亚和美国最为起劲,两个国家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并且有财力经营这样的牧场,确实也成功地让神户牛的后代繁衍了起来,牛肉那种细致美丽的纹理开始成为高档牛肉的象征,中国也开始引入国外牛种,在不少地方开辟牧场养殖。
  
  雪花牛肉的烹饪
  雪花牛肉本身拥有天然的鲜美口感,所以在烹饪上一贯很少被施以重口味,以免失去本来的鲜味。牛肉刺身是不错的选择,把雪花牛肉切成薄片放置在冰袋上,吃的时候稍微蘸一些酱料或者索性不蘸酱料,让口腔里充满牛肉最原始的香味。
  如果要吃熟的雪花牛肉,推荐两种做法,一种是铁板煎,另一种是火锅。铁板的瞬间高温能锁住牛肉中的水分,也将天然的鲜味锁在牛肉里面,只需要一点点盐,就能成就一道好菜了。火锅则首推日本的寿喜锅,汤底以蔬菜海味为主,清淡鲜美,只需要将切片的牛肉在锅中稍微涮几下,颜色一变就可食用,也是吃完全天然鲜美的原味。
  
  雪花牛肉的烹饪发展
  随着畜牧业的发达,现在很多餐厅在做常规菜肴的时候也会更多地用到雪花牛肉,不论是中式的黑椒牛柳粒,还是西式的牛肉菜肴。优秀的厨师,都会巧妙地使用搭配的食材,并且控制烹饪时的温度,让雪花牛肉鲜嫩的口感不至于流失,又能赋予它多种口味。一般来说,添加适当的天然鲜味和甜味,会让雪花牛肉味道更上一个台阶。
  
  雪花牛肉传说的辟谣
  传说雪花肉牛平时喝啤酒、听音乐、享受按摩,并且主人会用烧酒涂抹其毛皮,增进牛的血液循环,使皮下脂肪分布更均匀。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可信,只是宣传的手段,只要畜牧业一贯坚持清洁卫生和高品质饲料,再加上无污染的空气和富含矿物质的溪水,才是这些牛产出高价肉的保证。
  
  羊,吃之而后快
  
  中国的羊肉食补观念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这一连串讲法把羊肉的食补功效都说了出来,所以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了吃羊肉是养身体的,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顿羊肉下去,顿时暖意盎然。不过要注意的是,暖性的只是绵羊肉,而含脂肪较少的山羊肉则是凉性的,所以我们一般吃绵羊肉比较多。
  
  中国人的羊肉吃法
  中国人羊肉的吃法很多,尤其在北方。最有名的传说就是涮羊肉的由来:当年忽必烈领兵打仗,蒙古铁骑悍勇无比,讲究速度,时时刻刻都有上阵的可能,于是可汗吩咐火头军把羊肉事前切成薄片,休息的时候便就地起锅,羊肉再滚水里烫几下便能食用,一旦有上阵需要,马上可以收拾东西上马,接着去收拾别人。可汗一生也欺负了不少周边邻国,却一路都没站稳脚跟,这个饮食习惯也就没有传到外国。
  现在我们吃的涮羊肉,是后来清朝从皇宫中流传出,以北京炭火锅为正宗,佐料的配方则是当年“东来顺”的老掌柜买通太监从宫中带出来的。涮羊肉原本是北方人民抵御严寒的餐饮方式,现在却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也没了季节之分。
  新疆靠近中亚,吃肉以烤为主,羊肉自然是重中之重。烤羊肉配以孜然的味道大家都不陌生,新疆的烤羊肉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这是新疆人起初在中原和沿海地区寻求发展的第一职业,当然,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不止是靠烤羊肉致富了。烤羊肉也直接催生了正规烧烤餐厅的诞生,但是因为餐厅的营业时间有限,人们晚上出去觅食,还是会光顾烤羊肉的小摊。
  在内蒙、青海这些以畜牧业为主地区,羊肉也是主要的肉食,他们吃的手把肉基本上都是羊肉。手把肉将羊肉加佐料煮熟后食用,一手拿大块的肉,一手用刀削切羊肉送入口中。要注意的是,吃手把肉的时候,刀口必须对着自己,因为在当地人的习俗里,刀口对着别人是不礼貌的。
  西北重镇西安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小吃,就是羊肉泡馍,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商人的饮食习惯,自己动手撕馍馍,浇上用羊肉羊杂熬出的汤底,既鲜美又填肚子。羊肉泡馍的吃法看似如西北汉子般豪爽,其实却粗中有细,光是撕馍馍就很有讲究,有经验的厨师会根据你撕出的馍馍大小给你加不同分量的汤头。
  江南地区也有著名的羊肉烧法,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苏州藏书羊肉,很多城市都有人开藏书羊肉店。藏书地区羊肉肥美,加至当地特殊的木桶烧制手法和传统佐料,不论是红汤羊肉还是白汤羊肉都入味十分,口味几可超越北方的诸多羊肉做法,当地的全羊宴更是有名。
  
  三伏天吃羊肉
  在江苏徐州,有一种反季节的吃羊肉习俗,就是在三伏天吃羊肉,为此有一个传统节日“伏羊节”。当地人认为,三伏天吃羊肉能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所以还特设露天羊肉宴,一长桌人吃得大汗淋漓,旁边则有各种民俗表演助兴,并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其他文献
婚礼是人生中最闪耀的时刻,在五星级酒店高密度的上海,各种特色的婚宴服务令人眼花缭乱,除了五星级酒店婚宴的奢华,上海还有不少特色鲜明的“五星级婚宴”,在新人们选择婚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甄别。    业内人说“五星级婚宴”  办婚宴,少不得要看当下的流行趋势、借鉴其他出彩的范例、征求专业人士的建议,最后再结合自己的喜好,方能把一场婚宴做得尽善尽美。很多新人对当下的婚宴市场并不是很了解,大多
期刊
说到有哪一样食材,可以在如今这个年代“牛”到让客人去等,可能也只有黄鱼了。    李时珍说:“生东海中,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头中有白石两枚,莹洁如玉,故名石首鱼。”《本萆纲目》记载黄花鱼“甘平无毒,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晾干称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胀不消,鲜者不及”。    黄鱼,有大小黄鱼之分,又名黄花鱼。  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义名“石首鱼”。大黄鱼又
期刊
鹅肝之美,在于其一意孤行,它不需要搭档,我行我素孤芳自赏,高傲让食客膜拜其滋味。用“丝绸”、“流水”无法描摹其刚烈;用“顺滑”、“柔软”无法感叹其桀骜。那种入口既化如泥般柔嫩细致、唇齿留香、余味无穷的感觉总可以勾起味蕾的无限欲望。    鹅肝食用起源  正宗的鹅肝自然来源于法兰西大陆,其内容的荒诞和传奇,足以让人瞠目:高卢人本想夜间突袭罗马的丘比特神庙,行动部署得十分隐蔽,但是不幸惊动了附近的鹅。
期刊
“一身清淡七分水,通体晶莹四面光”,没有哪种食物能像豆腐那样具有能上能下、能伸能缩的超级包容性,食一桌清清淡淡的豆腐宴,也许能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有容乃大”的含义。    历史上的豆腐“缘”  中共领袖瞿秋白先生曾在狱中写下了他的临终遗言——《多余的话》, 这篇引起巨大争议的长文结尾,秋白先生写下了令世人费解的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一位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命的尽头突
期刊
时下流行“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菌类流行也是近几年的事,松茸作为其中的“高级养生食材”有异军突起之势。    关于松茸热的兴起  流行最广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放原子弹,所有的植物基本毁灭,只有松茸顽强地继续生长,松茸“植物之王”的美名也就因此而来;另一个是有一受原子辐射的日本人,来到云南深山住了三四年,竟依然健康,回日本经过检查
期刊
G情分享爱/富力君悦酒店的G烧烤餐厅准备的情人节套餐从色,香,味,意全方面带来不一般的高品质享受。为您和您的TA献上浓情蜜意的烛光晚餐,情意绵绵的香槟甜点,让浪漫弥漫在空气中,让您的世界拥有彼此,让时间此刻为您的爱停留。预约及查询,请致电+86 208550 8025或8550 8026  奥利奥童真时刻/目前卡夫食品旗下的旗舰品牌奥利奥,在上海市中国福利会小伙伴剧场,举办了“奥利奥童真时刻齐分享
期刊
《ZEST天下美食》在不同城市分别挑出了6家不同菜系风格的情调餐厅,有选择,有性格。所以,在这个蠢蠢欲动的二月,带着你花儿一般的女人,唱着歌,去寻一餐情调大餐吧!  北京  01.寒舍  火焰椰皇鸡茸焗海皇  寒舍坐落在王府井闹区中一个安静的玻璃房中,用餐氛围静谧而悠然,餐厅用心设置的烛光总能引得人们陷入沉思和遐想。配合舒适的音乐,使食客们在感受味觉享受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释放。每张餐桌之间都保持
期刊
中国人的湖蟹情结  西方人喜食海蟹,中国人则对湖蟹情有独钟,虽说海味的鲜度一向是其他食材无可抗衡的,但是湖蟹在中国人看来,似乎美味程度凌驾于一切海味之上。从《周礼》中记载有“蟹胥”(一种螃蟹做成的酱)起,到《红楼梦》里奢侈的蟹宴,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载酒品蟹,享受风雅悠闲的生活,并寄于诗书之间,对于蟹的文字描述颇多,并且嗜蟹如命,明代哲人李贽号称“蟹仙”,每年在螃蟹未上市前都专门做储蓄,称之为“
期刊
中国的羊肉食补观念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这一连串讲法把羊肉的食补功效都说了出来,所以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了吃羊肉是养身体的,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顿羊肉下去,顿时暖意盎然。不过要注意的是,暖性的只是绵羊肉,而含脂肪较少的山羊肉则是凉性的,所以我们一般吃绵羊肉比较多。    中国人的羊肉吃法  中国人羊肉的吃法很多
期刊
起源于日本的雪花牛肉文化  雪花牛肉指的是牛肉中的脂肪分布均匀美观,拥有如同大理石般的迷人纹理,又像片片雪花镶嵌在瘦肉中。在中国古时候并没有这种讲究,欧洲也是如此,牛肉便是牛肉,只分作老的嫩的、香的不香的,没有太多关于“雪花”的话题。直到日本人培育出了和牛,并且神户牛肉在世界上声名大振,牛肉的纹理才开始被人们注意起来。  真正的神户牛肉出自日本兵库县的但马地区,因为要送到神户去进行评级,所以以“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