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不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重在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建构。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也是幼儿经常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科学 自主探究 小班幼儿 科学经验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在亲身实践和操作中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在生活或环境布置中获得经验的。
在执教科学活动《马路上的汽车》中,我分了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幼儿丰富经验、建构知识。
一、放手观察,了解经验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对孩子的已有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提供有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使幼儿的学习更有意义。
我组织幼儿先自由分散在操场围栏处观察马路上的汽车。看到小轿车开过,小朋友基本都能开心地叫出:“小轿车!”;看到公交车和打的车开过时,也有一大半的幼儿认识,还有幼儿能说出自己上幼儿园坐的是121路公交车。这时,一辆清洁车开过,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车呀?”孩子们议论纷纷,但没人知道。这时,小烨瞪大了眼睛对我说:“老师,老师,我知道,这是弄‘凹糟’(脏东西)的车!”
接着我又将关注点转移到孩子对车子外部形态和功能上。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如:看到一辆公交车开来时,询问:“这辆是什么汽车?它是什么形状的呀?它有什么用呢?”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说:“这是公交车,它是长方形的,它可以乘很多人的。”
随后,我组织幼儿来到操场中央,操场中央停着一辆丰田轿车,我请孩子们通过观察真实的汽车,了解汽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当我询问:“这是辆什么车呀?”几乎所有孩子都回答是小轿车,而小烨却说:“丰田汽车”。我好奇地询问:“你怎么知道这是丰田汽车?”她说因为他爸爸的也是这个车。车门、车窗、车灯、车轮等汽车部件,孩子们基本都认识,还说出了轮胎是圆形的。当我追问:“还有什么是圆形的呀?”这时,只有小烨接话:“方向盘也是圆形的”。在认识汽车尾部时,小烨指着后备箱告诉老师:“这是后备箱”;我介绍完驾驶室,询问小朋友:“谁是坐在驾驶室的”,小烨又是第一时间回答:“是爸爸,宝宝和妈妈坐在后面的。”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认识的汽车以及对汽车外部形态和功能的已有经验。这样老师就能了解孩子对汽车的已有经验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梳理孩子的经验。
二、因势利导,梳理经验
孩子的已有经验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验有的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的是来自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些经验往往比较肤浅、零碎,且也不完全正确,有的是需要斟酌的,有的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老师在分析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孩子的经验进行辨析、梳理,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建构正确的知识经验。
在小烨小朋友说出清洁车是“弄‘凹糟’的车”时,我马上肯定了她的回答,告诉她这辆弄‘凹糟’的车,它的名字叫清洁车。并追问她:“这辆车是什么样的?它肚子里装的是什么?闻上去怎么样?”她回答:“是长方形的,装的是‘凹糟’,闻上去臭的。”她边说,边捂住鼻子。看她这样,我在肯定了她的回答后,马上进行教育:“是啊,清洁车里的垃圾这么臭,要是清洁车不帮我们把这些臭臭的垃圾装走,那这些臭臭的垃圾就会堆在我们家门口、幼儿园门口,所以我们要感谢清洁车帮我们把垃圾装走。”
三、丰富认知,分享经验
在观察马路上动态、和操场上静态的车子时,孩子们在与汽车、老师及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体经验。但个体经验并不能使每位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因此,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渠道,促使个体经验转化成为全班孩子的共有经验。
本次活动中,我通过组织孩子谈话的形式来巩固经验。经过两次观察,孩子们积累了很多直观的经验。有了这些直观的经验,孩子们就有了交流讨论的愿望。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表发着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验。孩子参与讨论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分享、交流经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经验正在逐步转化成共有经验。孩子们在不断储存经验,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科学 自主探究 小班幼儿 科学经验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在亲身实践和操作中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在生活或环境布置中获得经验的。
在执教科学活动《马路上的汽车》中,我分了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幼儿丰富经验、建构知识。
一、放手观察,了解经验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对孩子的已有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提供有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使幼儿的学习更有意义。
我组织幼儿先自由分散在操场围栏处观察马路上的汽车。看到小轿车开过,小朋友基本都能开心地叫出:“小轿车!”;看到公交车和打的车开过时,也有一大半的幼儿认识,还有幼儿能说出自己上幼儿园坐的是121路公交车。这时,一辆清洁车开过,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车呀?”孩子们议论纷纷,但没人知道。这时,小烨瞪大了眼睛对我说:“老师,老师,我知道,这是弄‘凹糟’(脏东西)的车!”
接着我又将关注点转移到孩子对车子外部形态和功能上。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如:看到一辆公交车开来时,询问:“这辆是什么汽车?它是什么形状的呀?它有什么用呢?”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说:“这是公交车,它是长方形的,它可以乘很多人的。”
随后,我组织幼儿来到操场中央,操场中央停着一辆丰田轿车,我请孩子们通过观察真实的汽车,了解汽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当我询问:“这是辆什么车呀?”几乎所有孩子都回答是小轿车,而小烨却说:“丰田汽车”。我好奇地询问:“你怎么知道这是丰田汽车?”她说因为他爸爸的也是这个车。车门、车窗、车灯、车轮等汽车部件,孩子们基本都认识,还说出了轮胎是圆形的。当我追问:“还有什么是圆形的呀?”这时,只有小烨接话:“方向盘也是圆形的”。在认识汽车尾部时,小烨指着后备箱告诉老师:“这是后备箱”;我介绍完驾驶室,询问小朋友:“谁是坐在驾驶室的”,小烨又是第一时间回答:“是爸爸,宝宝和妈妈坐在后面的。”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认识的汽车以及对汽车外部形态和功能的已有经验。这样老师就能了解孩子对汽车的已有经验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梳理孩子的经验。
二、因势利导,梳理经验
孩子的已有经验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验有的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的是来自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些经验往往比较肤浅、零碎,且也不完全正确,有的是需要斟酌的,有的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老师在分析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孩子的经验进行辨析、梳理,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建构正确的知识经验。
在小烨小朋友说出清洁车是“弄‘凹糟’的车”时,我马上肯定了她的回答,告诉她这辆弄‘凹糟’的车,它的名字叫清洁车。并追问她:“这辆车是什么样的?它肚子里装的是什么?闻上去怎么样?”她回答:“是长方形的,装的是‘凹糟’,闻上去臭的。”她边说,边捂住鼻子。看她这样,我在肯定了她的回答后,马上进行教育:“是啊,清洁车里的垃圾这么臭,要是清洁车不帮我们把这些臭臭的垃圾装走,那这些臭臭的垃圾就会堆在我们家门口、幼儿园门口,所以我们要感谢清洁车帮我们把垃圾装走。”
三、丰富认知,分享经验
在观察马路上动态、和操场上静态的车子时,孩子们在与汽车、老师及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体经验。但个体经验并不能使每位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因此,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渠道,促使个体经验转化成为全班孩子的共有经验。
本次活动中,我通过组织孩子谈话的形式来巩固经验。经过两次观察,孩子们积累了很多直观的经验。有了这些直观的经验,孩子们就有了交流讨论的愿望。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表发着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验。孩子参与讨论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分享、交流经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经验正在逐步转化成共有经验。孩子们在不断储存经验,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