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把作文时间投入到技巧的讲解训练,鲜少顾及作文的根本——思维品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并且,近年来中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本文尝试阐述思维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品质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多维互动写作教学强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生命质量为指归。
“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他的写作能力;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高不高,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能力强不强,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品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
大部分老师会发现,单纯的技巧训练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2013年的武汉中考作文题《看见》,这个题目,首先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如果对于题目中的“头脑与灵魂”没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再全面的技巧,也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的。改卷的时候选出来的两篇满分作文,其中一篇议论文,谈的就说自己对于“棱镜事件”的看法,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小作者独立的思考,因此这篇文章大受青睐。初中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并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具体到作文,按照思维走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储备阶段、构思组材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想什么,怎样想”是思维的根本,而“写什么,怎样写”是思维外化的表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外化的表现,而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作文思维品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训练和培养。思维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系统结构,基础之一是思维的材料,而思维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会下笔如有神助?因为阅读使其思维发生了改变。思维品质的提高可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开始。
1.深挖文本,锻造深度思维
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开放性的,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值得探究的地方,如某一个情节的安排,某一个词语的反复出现,主旨的多义性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难点,同时也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良机。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被老师接受也容易被学生总结出来的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自私虚伪”。但是,如果换成我们自己,我们也可能对于勒避之不及,这就需要我们换角度思考,其实菲利普夫妇也有诸般无奈,生活的艰辛加深了他们对金钱的依赖、对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因此,我們也可以说,这篇小说“反映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为教師,对于这样的难点疑点,不能轻易放过,否则,一篇课文讲完,往往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课堂上,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深挖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鼓励提问,构建包容课堂
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作为成人的教师并不相同,因此,教师无法时刻掌握学生的困难之所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文本,学生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堂上,有的老师不提倡学生主动提问,一则认为耗费时间,一则怕自己也答不上来。这些顾虑是正常的,但是,换角度而言,课堂时间本来就是学生的,既然学生有疑问,我们就应该解决,就算答不上来,也可以把这些问题留到课下讨论。况且,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过程,经过反复训练,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提高。
二、以作文指导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除了在平时阅读上下工夫,写作课上的指导也是不可错失的良机。写作必然会遇到写什么的问题,现在的趋势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思考的方向往往是“为什么”,例如《敬畏文字》这个题目,学生往往想到的会是从“为什么要敬畏文字”这个角度来写,然后或写自己的经历或列举名人事例,说明原因。当然,这样写无可厚非,有的学生也确实可以写出令人拍案的文章。但是,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写作容易泛泛而谈,尤其是议论文容易落入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因为名人这样做,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这样并没有写出自己对“敬畏文字”这个话题深入的思考,也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另外,我们要善于利用口头作文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从口语方面进行训练。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亮点基本认识》一文中,吕叔湘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光,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就可能使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多从“怎么做”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才是展示学生思维深度的最佳角度。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自己期待的深度,因此,不愿意多在上面下工夫,但是,正因为学生有困难,我们才更需要着手解决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婷.两种思维协调发展,写作方能文丰意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09年12期第38-40页.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J].语文学习,2005(9).
作者简介:
刘丹丹(1990—),女,汉族,江西省抚州市人,教育硕士,单位:江西省临川一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品质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多维互动写作教学强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生命质量为指归。
“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他的写作能力;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高不高,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能力强不强,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品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
大部分老师会发现,单纯的技巧训练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2013年的武汉中考作文题《看见》,这个题目,首先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如果对于题目中的“头脑与灵魂”没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再全面的技巧,也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的。改卷的时候选出来的两篇满分作文,其中一篇议论文,谈的就说自己对于“棱镜事件”的看法,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小作者独立的思考,因此这篇文章大受青睐。初中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并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具体到作文,按照思维走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储备阶段、构思组材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想什么,怎样想”是思维的根本,而“写什么,怎样写”是思维外化的表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外化的表现,而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作文思维品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训练和培养。思维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系统结构,基础之一是思维的材料,而思维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会下笔如有神助?因为阅读使其思维发生了改变。思维品质的提高可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开始。
1.深挖文本,锻造深度思维
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开放性的,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值得探究的地方,如某一个情节的安排,某一个词语的反复出现,主旨的多义性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难点,同时也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良机。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被老师接受也容易被学生总结出来的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自私虚伪”。但是,如果换成我们自己,我们也可能对于勒避之不及,这就需要我们换角度思考,其实菲利普夫妇也有诸般无奈,生活的艰辛加深了他们对金钱的依赖、对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因此,我們也可以说,这篇小说“反映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为教師,对于这样的难点疑点,不能轻易放过,否则,一篇课文讲完,往往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课堂上,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深挖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鼓励提问,构建包容课堂
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作为成人的教师并不相同,因此,教师无法时刻掌握学生的困难之所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文本,学生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堂上,有的老师不提倡学生主动提问,一则认为耗费时间,一则怕自己也答不上来。这些顾虑是正常的,但是,换角度而言,课堂时间本来就是学生的,既然学生有疑问,我们就应该解决,就算答不上来,也可以把这些问题留到课下讨论。况且,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过程,经过反复训练,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提高。
二、以作文指导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除了在平时阅读上下工夫,写作课上的指导也是不可错失的良机。写作必然会遇到写什么的问题,现在的趋势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思考的方向往往是“为什么”,例如《敬畏文字》这个题目,学生往往想到的会是从“为什么要敬畏文字”这个角度来写,然后或写自己的经历或列举名人事例,说明原因。当然,这样写无可厚非,有的学生也确实可以写出令人拍案的文章。但是,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写作容易泛泛而谈,尤其是议论文容易落入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因为名人这样做,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这样并没有写出自己对“敬畏文字”这个话题深入的思考,也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另外,我们要善于利用口头作文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从口语方面进行训练。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亮点基本认识》一文中,吕叔湘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光,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就可能使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多从“怎么做”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才是展示学生思维深度的最佳角度。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自己期待的深度,因此,不愿意多在上面下工夫,但是,正因为学生有困难,我们才更需要着手解决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婷.两种思维协调发展,写作方能文丰意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09年12期第38-40页.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J].语文学习,2005(9).
作者简介:
刘丹丹(1990—),女,汉族,江西省抚州市人,教育硕士,单位:江西省临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