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舜威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舜威
  1957年出生,斋号平闲堂。曾任《美术报》总编辑。业余书法爱好者,业余文学爱好者,业余书画评论爱好者。现仍供职于《美术报》社。
  
  


  斯舜威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四十学书》,一篇是《选择书法》,谈的都是学习书法的切身感受。他坦言自己学书起步比较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把书法当作生命的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对书法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人们对斯舜威的观点犀利、文笔清新的书法评论文章可能比较熟悉,他在《书法》等专业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还在《书法报》开辟了“老斯说话”专栏,以敢于说真话而为人所称道,相比而言,对他的书法艺术则要陌生一些。其实,他的书法,如同他的为人、为文,同样是格调不俗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学养、胸襟如何,与书法有着很大的关系。书法需要技巧,但技巧并非唯一的。学书之初,技巧可能显得重要一些,但在掌握了必要的技巧之后,学养和胸襟无疑更为关键。龚自珍把书家列为三等,即通人之书、书家之书、馆阁之书。他认为:“通人之书,文章学问之光,书卷之味,郁郁于胸中,发于纸上,一生不作书则已,某日始作书,某日即当贤于古今书家者也。”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舜威书法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拥有这种浓郁的书卷气。他性格豪爽,喝酒时豪气干云霄,狂放不羁,激情四溢;而一旦静下心读书做学问,则又能够将世俗尘嚣都抛诸脑后,甘于寂寞,潜心用功,这一点,和他所推崇的诸暨乡贤杨维桢颇相类似。我和他多年相知,深知他是有抱负,有追求的,他认准的主攻方向是著书立说和草书艺术,并且矢志不渝地下着功夫。这两年他静居平闲堂,时有著述问世,而在草书创作上,从《书谱》和怀素《小草千字文》入手,由此上溯“二王”,日积月累,大有长进。他的书法落笔稳实,结体大方,清气逼人,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书境。其书境最大的特色便是,用文气学养滋养书法。
  我相信凭着舜威的才情、学养,加上他的执着和悟性,他的书法,必将和他的文章相得益彰,进入“通人之境”。
  (王冬龄《平闲堂书境》)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我觉得对于一个文人而言,“业余”是一种颇有意思的状态。做一个业余文人,应该比做一个“专业”文人要轻松自在得多。
  我说的文人,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旧式文人。这一类文人,懂得享受闲适的滋味,琴棋书画都要懂一点,有大把的空闲时光,来了闲情逸致,便喝喝酒,读读字帖,填填诗词,写写书法。尤其重要一点是,他们可以不懂电脑,但书法是不能不玩的。如果与友人酬唱不会写信札诗笺,酒喝到兴起不能即席挥毫,那文人的味道便寡淡了几分。
  


  我也很想成为“专业”一族,但自己照镜子打量了老半天,发现浑身上下都是“业余”的。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业余”也并非坏事。“业余”的最大好处是,不必以此为生,不必以此为能。既然用不着靠书法赚钱养家,用不着靠书法带来名声,也用不着借助书法来证明自己的能耐,则完全可以把书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名利看得淡一些。这样一来,从动机到行为,书法活动或许将变得更为纯粹,更为愉悦。
  (斯舜威《“业余”状态》)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平闲堂书论》,斯舜威,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平闲堂画论》,斯舜威,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名家题斋》,斯舜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出版。
  《学者书法》,斯舜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其他文献
汪稼华  1940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青岛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展览名称:汪稼华笔墨  主办单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青岛市美术家协会 青岛画院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馆》杂志 《当代中国画》杂志  展出时间:2007年5月1日——14日  展出地点:中国美术馆    汪稼华从十五岁开始研习国画并学书、治印、写诗,迄今逾半个世纪。近三十多年,他十年画
期刊
《张仁芝画荷》(上下卷)  编者:车永仁  出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10月  开本:8开本  定价:269.00元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张仁芝先生是一位在画坛闯荡了几十年的山水画家,但近几年他在花卉领域找到了突破口。这本画册收录了张仁芝先生近20年来的诸多荷花作品,其中上卷76幅,下卷12幅(包括7幅长卷)。薛永年、韩朝先生为本书作序,清晰地反映了张仁芝先生的画荷历
期刊
(上接第二期)  为了加强田的表现,必须点缀一些农业设备,旧时田间南方配以牛车亭,桔,风车;北方配以井台。今天建设电力戽水站,高压电线架,田间操纵台等;北方为了引水上山,添凿水渠,及空中水道,大小型水库,甚而北方也发现水稻田,江南不能专美于前,全国农田面貌大非昔比,都成为画家的新课题。  国营农场及人民公社规格化的田,都是辽阔无边,旧时没有,古人没有画过,画出来很有气魄。可点缀拖拉机及电气化设备,
期刊
一宫廷画家之培育    (一)清前期宫廷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宫廷美术的学习和教育一方面指画家间互相切磋和学习,另一方面指宫廷内部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此时期的绘画氛围比较活跃,各画家比较注重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学习和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合作来实现学习和交流。如“乾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画画人沈源来说,太监毛团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商酌画《岁朝图》一幅”
期刊
[梁江琐言]之一    偶翻旧日剪报,看到1993年6月20日《粤港信息日报》刊出记者采访我的一份报道,标题便是《艺术市场“虚热症”》。仍值得摘引几段于此:  “艺术果真走入了市场,甚而至于“热”起来了吗?论说者莫衷—是。记者近日与美术批评家梁江谈起,他却干脆利落答曰:“虚热症”。    “何故?首先,国内至今并未真正建立起可称为“艺术市场”的运作系统。艺术作品的陈列、流通、定价、买卖运作远远谈不
期刊
br>
期刊
镇江历来是文人荟萃的地方,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在镇江形成的“京江画派”对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镇江的美术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为了把镇江地区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组织起来,于1957年创建了“镇江国画室”,1978年改名为“镇江国画馆”,1989年定名为“镇江中国画院”。它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中峰。  上个世纪80年代
期刊
刘廷龙  祖籍安徽怀远,生于新疆哈密。现为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廷龙的书法艺术总体上是属帖学一路的,但又看不出哪家哪派。这自然使我想起了东晋王微在《叙画》里所言“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清流”,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石涛也曾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
期刊
一    李可染于1950年发表的《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是在中共全国政权建立后较早由画家撰写、并及时发表的重要文章之一,在近年来的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中是常被研究者引用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谈到的是一个对于当时国画的处境的判断:中国画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受到了厄运:  曾经被买办官僚支持着的中国画市,突然断绝主顾。不少画铺改业了,很多中国画家无法维持生活,使中国画受到了从来所没有过的冷落,
期刊
“柔术村”是钟孺乾一个系列作品的题目,但综观钟孺乾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这个题目竟令人吃惊地对应着他整个的艺术世界;或者说他的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可理喻却不可言清的迷宫般的“柔术村”。    “村”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还是一个相当“中国”的概念。特别体现了以农业为本的乡土中国特征。钟孺乾把自己艺术的视觉世界称为“村”,传达出他不仅要执守一方领地,而且要自由主宰这方领地,还要使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