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接第二期)
为了加强田的表现,必须点缀一些农业设备,旧时田间南方配以牛车亭,桔,风车;北方配以井台。今天建设电力戽水站,高压电线架,田间操纵台等;北方为了引水上山,添凿水渠,及空中水道,大小型水库,甚而北方也发现水稻田,江南不能专美于前,全国农田面貌大非昔比,都成为画家的新课题。
国营农场及人民公社规格化的田,都是辽阔无边,旧时没有,古人没有画过,画出来很有气魄。可点缀拖拉机及电气化设备,以增加现代气氛。
路
重山叠岭,如果安插了路迳,即觉可以身入,有了生活。偏僻处,只是些羊肠鸟道,随着自然地形高低曲折。今天到处筑有平坦宽广的公路铁道,布满平原,也深入群山万壑,而且“其直如矢”,应该变更过去“曲迳通幽”的审美观点。
解放后,为了发展边疆交通运输,于悬崖削壁及冰川雪海之地,凿开天险成为康道,地形愈险,愈见得劳动人民的伟大。
画本上的山路多概念化,黄宾虹曾诮为“蛇腹”,有石级的山路还可画得像“蛇腹”,一般的公路不能画得像“蛇腹”,要创出新的表现法。
水
自然地形,高者为山,低者为壑,壑为水所注,古人叫海为“大壑”。传统上以“山水”二字为这一门画的名称,既具体又概括。
传统上对水的处理,要有来源有去路,这样,合于自然的理,也合于人的情。来源有瀑布,有涧泉,有水口。山有了水,即有了血液,便灵活。悬瀑,可加强山的气势,山深才有瀑。画瀑布不能概念化,真像悬空一疋白布,它是附着在岩壁上的,必须根据岩壁的组织结构形式来处理瀑布的趋向形势和变化,水性就下,是沿着石基下注的。由于水源的多少及岩壁高低和其倾斜度的不同,或顺流直泻,或激跃飞溅。岩壁由于节理构成阶级,水亦随之有顿挫。我国有大瀑布的山很多,知名的例如:庐山、黄山、天台、雁荡等。东北的镜泊湖瀑布,西南的黄果树瀑布,实更为壮观。
传统上以水、云、天空,作为虚的处理,山石、树木、建筑物等作为实的处理,水作为虚,即不画,所谓“不画处有画”。画山不画水,是构图上虚实节奏作用。虚处当实,就要把水具体的描写出来,水的动态是由客观条件所引起的:①、水面面积的大小,②、地形的倾斜和平坦,③、风力的大小,④、水源的大小。
画面结构,陆有丘壑林木建筑物的配搭,有可着手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从波涛上想点子。中国是大陆国,传统习惯多画山少画海。海面辽阔,因风激起的浪峰,有规律的曲曲折折,长长的一排排的,像一道道长城向前推进。古人不这样画,只画得如群山起伏,有宾有主,有远有近,虽不迫真,却有汹涌澎湃浩瀚之概。海洋在无风时也会波平如镜,可是如实描写会不像海洋,所以画海的典型在画波涛。
海滨、崖壁、礁石、沙滩,水势不同。沙滩水多缓和,崖壁礁石与巨浪相搏,水花怒迸,声势浩大,好像天地都在摇晃。巨浪打来,把礁石一部或全部吞没,浪头一过,礁石从水底突然跳出来,石缝石坳挂下许多缕缕的小“瀑布”。要表现海的力量,最好从巨浪与崖壁礁石搏击中体现出来;如无崖壁礁石可画,须在近处特写飞溅的高大水花,以见海的气势。今天祖国有辽阔的领海,海边即为祖国的大门,国防、渔业、工商业重要建设所在,眼看全世界,画海洋有重大意义。古人画山林经验丰富,画海较生疏,今天必须补课。
一般情况,小池静止,沟渠流动,溪河流动带小波,湖泊面大,无风时起着粼粼的簟纹,大风时激起巨浪,但不同于海洋。
流动的沟渠,盈科而进,曲折倾注,水纹宛转流利,不成叠浪,可用灵活的柔和的线条来描写。
山涧地势倾斜且有石块,水急又遇有障碍,成击搏之状,水在石隙挤出来,或在石上跳过来,形势紧张,要画质好像潺潺有声。
三峡湍急,水纹作旋涡倒卷之状(黄河亦有此状),不能用一般波涛画法来描写。长江下流,地渐平坦亦较宽阔,急流稍杀,却具有滚滚不尽之概。
水库—人工湖,为古所未有的山川巨变。过去穷山荒岭高亢不毛之地,主要原因在缺水;今在劳动人民手中,变为山明水秀之乡,不仅风景优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更发挥了伟大效用。画水库可结合新建设。如:大坝、渔业、工厂、发电站、疗养院等,甚而发展为一个山中新城市。有山有水有生活,真是山水画的好题材。波澜壮阔的新湖景,也象征了波澜壮阔整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建设。
河纲地带及新运河两岸,今天也面貌大变,河道有的已经按计划改变了原有的水道,直直的整齐的显得气魄开朗。新运河两岸,筑有公路,种植林木,配合大片稻田及电气化水利化新设备,这是现成的社会主义新图景。
传统法,水不染色,即染色也不过青汁一抹。水本无色透明,青色,乃是青天的倒影。深渊积水,也呈青色,再深呈黑色。水面既能反映出天空青色,即可能映出其它色,朝旭暮露,水映红色,所谓金蛇万道,至为壮丽。土壤流失也能染入水中,黄河流过黄土高原成黄色。瑞金为红壤地区,绵江也呈红色,象征了热血沸腾的革命英雄。今天把色彩丰富起来,以增加真实感。根据客观影响,可打破旧框框,染红色或染其他色。
古人画水,从不见有倒影,古人不是不见倒影,认为水是空明的,倒影是一刻儿的印象,水平如镜,照见倒影,风起水涌,不见倒影,有倒影也跟着岸上的实物变化不定。古人不画倒影,是画永恒的水。在艺术性处理上,水与实景在章法上作虚实配搭,水既作虚,不须实画。今天讲,倒影可画可不画,如要虚处实画,就打破旧框框画一些倒影,以增加真实感。
画波浪,不问远近粗细,长长的一条直线或波曲线,务须保持平势,表示水平面。虽然轻轻的画几笔,也要练之有素,金拱北说:“平日遇废纸,辄为练习。”他对画水线条技法有经验,他说:“线纹须长而灵活,笔断气不断,形断意不断”。总之:描写技法,要轻松、灵活、凝练、贯气。生活上,要细心观察,分析江湖河海不同形态,并体会其变化规律。
波纹,浪峰,近大远小,渐远渐缥渺,以至虚无,古人所谓“远水无波”,这是指水面的透视。
云
画山水,下笔不能忘掉一个气字。地球包围在大气层中,自然界一切现象都与空气紧密的联系着。空气看不见的,山林可以看出远近现象,这就是空气隔离关系。空气在冷暖燥湿影响下,起了变化成为云、烟、雾等,则又可以看得见。
金拱北说:“古人以‘烟云’二字,称为山水之源,虽一勾一点之中,自有烟云存乎其间”。画山石树木非但要配合烟云,而且即无烟云,也不能脱离空气隔离所产生的一切现象。
传统看法,天空及云属于虚处,因此对天空偶尔一画日月飞鸟外,对美丽的云彩,从不理睬。可是对山上白云,却很注意,这就是认为云是虚的,与实物的山起艺术性的虚实调节作用。山是实是静止的,有云,山就空灵,整幅画也空灵。云流动的,变化无穷,显得山也蠕动多姿,所以有了云山也变活了。山与云是虚与实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海拔较高,连峰叠嶂,深涧邃壑的山区,尤其南方气候温湿,都经常多云。黄山云海,全国闻名。庐山多云,见不到真面目。假使没有云,风景会逊色不少。其他如泰山、华山、峨眉均有云海。井岗山万峰插天,有了云更觉得崇高伟大。黄洋界前云起时,云头滚滚,猛触峰峦,宛如万顷沧溟,汹涌来潮。
艺术处理上,云对山形有剪裁作用,对直直的道路,整大片的建筑群,嫌太显露,用云一遮有含蓄不尽之感。如果要把山拔高、加深或推远,只要用云遮脚、遮腰或遮头,便得到好的效果。古人画山留白处即在画云,要云白,只有加重山,山愈重,云愈白,云愈白也反衬了山的厚重。所谓“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画云,也是不画处有画。
传统云法有两种:①、勾云,②、烘云。勾云用线条勾出轮廓和层次,或画堆叠的稳定的云头,或画舒卷的流动的行云,都要笔笔灵活,有轻薄的感觉。勾线条用墨要淡,所谓“行云流水”,在轻轻勾勒几笔中,便见到云和水的神意。工细及重彩画用勾云较统一,且富有图案趣味。一般水墨画,烘云只在留白,不能涂粉。工细及重彩画可以涂粉,以使统一,绢本,粉涂在绢的反面,使勾勒笔划不致掩没。正面绿墨线条,再复一笔粉线条,图案趣味更足。一般画多用烘云法不勾线条,更显得云的轻松。
烘云法,用水晕,用墨积,在山上层层烘托,自觉云气蓊郁。如果设色:浅绛山,云边用淡墨汁或青汁一染;墨青山或墨绿山,云边用淡赭水一染,会更增云的厚度。染法,先把纸打湿,用色轻轻一染,不能有痕迹。
勾云和烘云,有时可结合画,以烘为主,略勾几笔,或提提精神,或增加层次。总之,山要重,云以轻,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山与云是一个整体。
云在山水画中并不占主位,却在艺术性上有重要性。留白处要十分匠心经意,注意边缘和形状的自然。古人的“吹云”法,目的在追求轮廓的自然。
岚气附着地面,使高山作有规律的上深下淡。云是流动的、成片的、脱空的,有时堆积,暂时静止;有时片片游离,或分或合有变化。烟是飘忽的。雾是整个空气的密度增加,漫天连野,把自然界有形象的东西都罩上一袭轻纱,浓雾时什么都看不见。烟、雾、云稍有区别。
缕缕炊烟,划破屋面及树梢,可破实为虚。厂烟蓬蓬勃勃可增画面气氛,说明工业生产繁荣。在天空处可用黑烟,如果后衬山林,可勾白烟,当作断云来画,也是破实为虚。厂烟不能过浓,浓黑的烟是烧煤有浪费,不科学。厂烟在工厂群,可黑白兼画,也可间以浅黄色烟,要组织得好。拉回声放的汽,全是白色。全幅都淡如影的雾景,传统上没有见过,今天可以创新,亦别有韵致。不过最近景要有一二点最深处,画面有重心。深淡对比之下,也把境界推远。重庆山城及嘉陵江冬季多雾,别有一境。实则,江、海、湖泊多水处即多雾,南方空气湿也较多雾。雾中境界,山林屋宇,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混茫一气,缥渺不尽。古人写雾,写意而已,仍很清晰。在现实主义下写雾,恰恰成为虚写,不过也要“淡中见笔”。
天气
四季有寒暖之分,总的主宰是太阳,是太阳的光和热。元黄子久说:“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能画此者为上矣”。清汤贻芬在创作上把气候与景物的关系说得更具体,他说:“景则因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故下笔贵于立景,论画先欲知时”。“景”反映了“时”,“时”支配了“景”,“时”和“景”不可分割。作画固然在写景,而写“景”必须明确写什么时候的“景”,这是现实主义的严肃的创作态度。
郭熙说:“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又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艳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观察四时不同景色,引起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画既“代山川而言”,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主观与客观一致起来。
郭熙所讲,是指祖国在温带上四季景色的一般现象,祖国毕竟幅员广大,南近热带,北接寒带,岭南花开不断,昆明四季皆春,海南不知冰雪。东北在一年内有悠久的时间在冰封雪冻中,气候的不同,影响同一岁月中景色的不同,也影响到人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情况的不同。
山不能动,而树头、草梢、烟云、帆樯、旗帜等因风则动,山也似手在动。工厂群的烟汽蓬勃;江湖河海的帆樯飞驰,建筑物上的红旗飘扬,以及万木怒号,云水飞腾,有风,画面生动起来了。
传统看画习惯,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如果烟帆旗帜向左飘,即成为西风,最好画东风,创作上有意义。在摄取景物某一角度,表现在画中,可能不一定是东风,又当别论。
晴时,天朗气清,山石树木交代清楚,虽有空气隔离,还是明确的。同一晴天,南北地区有些小异,例如塞上及秦晋高原,海拔高,空气薄,天空觉得特别蔚蓝,远山树石历历可数,看上去和近山差不多。唐、北宋画家,多数生活在北方,所画山水,远近深浅相同,或许于法有关,姑待研究。南方空气较浓,虽晴空爽朗,而远山近山两相比较,深浅层次明显。晴山较多画,阳光足,山石明暗度强,但也不能刻露,不能干枯,苍苍茫茫,还是有空气存在的世界。
雨景总带烟云,特点在画得润泽浑茫,充分发挥水的效用。大雨、烟雨、微雨、云雨境界有别。夏日雷阵雨,用泼墨水润笔夹细笔于天空,或满纸斜斜的拖出雨丝雨脚。山石树木及一切建筑物,可虚虚实实,有隐有现表示有的已为粗大成条成片的雨丝遮断。雨丝斜,有阵风,要注意风向的一致。近人有用矾水画雨丝,也是一法。
烟雨模糊,微雨有时较清晰,可先打湿了纸,层层渲染,即使不打湿,笔端水分也要多些,但不能笔墨漫漶。
雾雨带烟,有时比微雨更清晰,甚而有时比晴天更清晰,所谓“雨过天晴”,多数在阵雨之后。在天光反照之下,沉沉的山林衬得黝黑如铁。
雨中山不一定一片模糊,也有在微光反照中,丛树是苍黑的,岩石上有了水,好像罩上玻璃面,整个一座山会变得玲珑透明,没有亲眼见过想像不出。
江南多雨,米芾住镇江创造雨景画法,后世称为“米派山水”。江南气湿,即没有雨也不断烟霭,看上去,眼中滋润,心中舒服。清吴石仙画雨,充分利用水份,雨意更为真实。有人以为吴画病在甜熟。多加渲染,确能流于甜熟,要润湿不甜熟,必须毛而不光。
山石树木,统一地为雪覆盖,粉妆玉琢,富有纯洁的美感。北方较寒多雪,唐、北宋人较多画雪。南宋而后,画家多集中南方,南方气候较温暖,山青水碧,但也下雪,所以古人画冬景,还是以雪景为代表;否则,有人要笑为“干冬景”。祖国地大,边远地区,如青海、西藏等,有的插天高峰,终年积雪,时虽盛暑,山顶白雪皑皑,山下红花繁繁,这种美丽的奇景,古人梦想不到。
传统画雪景较多墨画,取其纯洁。一般画法,用淡墨烘染天空、水及山谷石隙凹处,纸留白处即为雪。实际下雪时,一片茫茫,天和水并不黑,但非把馀纸烘黑,不能见到雪的白,而且愈烘黑,愈见雪的白。在雪光对照下,山石凹处,背暗处,确很黑黑的。
雪景、山和石不能多皴或竟不皴,多皴不能表现雪的厚。着重烘染,要层层加厚。烘染中也要见笔,山还是山,隐隐见骨不是棉花堆。
雪景,天空烘淡墨有寒意,晴雪,天空可烘红露作为曙光,“红妆素裹”分外妖娇。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往往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天是冷的,心是热的,画面应该也要有热腾腾的气氛。
绢本重彩雪景,有雪处可涂粉。一般水墨画雪景,点苔,树枝,山头偶尔也可用粉剔刻醒目。如果要不妨碍笔触,生宣纸及绢有雪处都可用反托法。
“弹雪”是古法,画面将干未干时,用粉轻轻弹出纷飞的粉花,一般用于人物花鸟,不用于山水,但根据题材及画面需要,不妨灵活运用。
冬山如睡,大雪封了山,更形沉寂。但人的生活并不为自然环境所限,例如:雪中打猎,滑雪竞审,保卫边疆以及其他进行雪地生产。还有历史上红军长征翻过雪山;筑路英雄在冰山雪海中开凿二郎山;工人在北大荒手创油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这都是震惊世界壮丽的诗篇,亦绘画的好题材。山石背景不能画得沉寂如睡,而要画得雄伟瑰奇。非但画雪,还要画冰,如世界雪线以上的高峰、冰林、冰窟、冰桥等,不仅古人没有画过,也从没有人见过,这般奇境,留得我们来描写。
明暗
地球在旋转,太阳在照射,由于太阳的光和热,使气候寒暖变换,朝夕明暗交替。西洋画突出地重视“光”,非但物体明暗阴影要遵守一定角度和一定强弱的光,即色彩也以光为根据。国画传统习惯,不注意具体的光,物体只有概括的明暗,而且没有影子;色彩也不受光的支配,只用些单色、本色。不过明暗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十分重视的,只是重写意,不完全为客观现象所囿,这是和西洋画分歧之一。
中西技法分歧,最明显是夜景的表现。国画夜景,山林屋宇历历在目,不过画得烟雾迷离显示夜意而已,或者借月亮、灯火标志一下。相传宋人有“夜山图”,今难见到,但按传统技法习惯,决不会与西画夜景相同。油画作夜景,效果最真实。国画限于工具,限于美的哲学及欣赏习惯,国画自有独特的表现方法。今天为了反映现实生活,如果遇到传统技法不够应用,在不妨碍民族形式完整之下,可以酌量吸收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优点,来丰富我们的技法。
夜是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几不成画,但能见到景物,又不像夜;既要是夜,又要见物,这是矛盾。黄宾虹老年画山水,把无数点和线累积成面,浑然一片,满纸黑沉沉的,分不清山石树木,都大有夜意。画不妨暗黑,但必须暗中有眼—有几点明亮处,如灯光、月亮、烟云、水光等透透气,即可打破沉闷局面,而且明暗对照,显得强烈有精神。工地施工,打场抢收,往往连夜突击,灯火辉煌,人群活动紧张;冬季夜校,窗透灯火;山村电气化,电灯点点,边防关隘,战士兀立月下、海边、山巅,这类画面都易于处理。
传统“升日图”必配以海涛,因为祖国东临大海,日从海面升起,西为大陆,所谓“日薄西山”,专指夕阳,故“”字(莫)即暮字,日在草中,暮了,这是民族习惯,当然也可不拘。海上旭日确很壮丽,日涂朱砂,天空烘红及朱砂,波涛汹涌,也染红色,色调统一,天水交界处画出云气,近下角大浪花空白,统一中有变化。树顶罩以朱砂以示曙光,亦是创新。创传统上早已有人用没骨法画旭山,全山涂石青,以花青白皴;山巅涂朱砂,用洋红勾皴,并点缀小树。远山烘深朱,天空烘淡朱砂,间以云气,绚烂夺目。盖群山中的最高峰头,阳光最先射到,特别光亮;下部为他山所遮,还是暗的,此景只有目睹者才知道。
从暮春、夏、初秋一段时期内,北方晴天,由于空气干燥,山显得特别翠绿,古人创为重彩,青绿山水,有生活基础。同在这时,南方山虽也翠绿,但由于空气浓厚,看上去没有北方山水这般明净。晴朗的天空,浮云片片在天上飞,云影片片在山上移,翳影处山作青色,阳光直射处山作绿色;或者这座山有云影,那座山有阳光,一山青,一山绿,色彩分清,这是小青绿的真实标本。赭墨画山头,一片黑,一片赭,也在表现云影与阳光。完全晴天可全着浅绛,完全阴天全可着墨青或墨绿。赭山凹处染汁绿,汁青或淡墨,赭处即阳光。如果赭色全罩汁绿,赭是土,绿是浅草,草不太盛,透见土色,这是初春晴山。
今天多画晴朗的天,不过明洁不能浅薄。多加渲染,以求浑厚,又要防灰暗,明不薄,厚不灰,方为入彀。
(全文完)
为了加强田的表现,必须点缀一些农业设备,旧时田间南方配以牛车亭,桔,风车;北方配以井台。今天建设电力戽水站,高压电线架,田间操纵台等;北方为了引水上山,添凿水渠,及空中水道,大小型水库,甚而北方也发现水稻田,江南不能专美于前,全国农田面貌大非昔比,都成为画家的新课题。
国营农场及人民公社规格化的田,都是辽阔无边,旧时没有,古人没有画过,画出来很有气魄。可点缀拖拉机及电气化设备,以增加现代气氛。
路
重山叠岭,如果安插了路迳,即觉可以身入,有了生活。偏僻处,只是些羊肠鸟道,随着自然地形高低曲折。今天到处筑有平坦宽广的公路铁道,布满平原,也深入群山万壑,而且“其直如矢”,应该变更过去“曲迳通幽”的审美观点。
解放后,为了发展边疆交通运输,于悬崖削壁及冰川雪海之地,凿开天险成为康道,地形愈险,愈见得劳动人民的伟大。
画本上的山路多概念化,黄宾虹曾诮为“蛇腹”,有石级的山路还可画得像“蛇腹”,一般的公路不能画得像“蛇腹”,要创出新的表现法。
水
自然地形,高者为山,低者为壑,壑为水所注,古人叫海为“大壑”。传统上以“山水”二字为这一门画的名称,既具体又概括。
传统上对水的处理,要有来源有去路,这样,合于自然的理,也合于人的情。来源有瀑布,有涧泉,有水口。山有了水,即有了血液,便灵活。悬瀑,可加强山的气势,山深才有瀑。画瀑布不能概念化,真像悬空一疋白布,它是附着在岩壁上的,必须根据岩壁的组织结构形式来处理瀑布的趋向形势和变化,水性就下,是沿着石基下注的。由于水源的多少及岩壁高低和其倾斜度的不同,或顺流直泻,或激跃飞溅。岩壁由于节理构成阶级,水亦随之有顿挫。我国有大瀑布的山很多,知名的例如:庐山、黄山、天台、雁荡等。东北的镜泊湖瀑布,西南的黄果树瀑布,实更为壮观。
传统上以水、云、天空,作为虚的处理,山石、树木、建筑物等作为实的处理,水作为虚,即不画,所谓“不画处有画”。画山不画水,是构图上虚实节奏作用。虚处当实,就要把水具体的描写出来,水的动态是由客观条件所引起的:①、水面面积的大小,②、地形的倾斜和平坦,③、风力的大小,④、水源的大小。
画面结构,陆有丘壑林木建筑物的配搭,有可着手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从波涛上想点子。中国是大陆国,传统习惯多画山少画海。海面辽阔,因风激起的浪峰,有规律的曲曲折折,长长的一排排的,像一道道长城向前推进。古人不这样画,只画得如群山起伏,有宾有主,有远有近,虽不迫真,却有汹涌澎湃浩瀚之概。海洋在无风时也会波平如镜,可是如实描写会不像海洋,所以画海的典型在画波涛。
海滨、崖壁、礁石、沙滩,水势不同。沙滩水多缓和,崖壁礁石与巨浪相搏,水花怒迸,声势浩大,好像天地都在摇晃。巨浪打来,把礁石一部或全部吞没,浪头一过,礁石从水底突然跳出来,石缝石坳挂下许多缕缕的小“瀑布”。要表现海的力量,最好从巨浪与崖壁礁石搏击中体现出来;如无崖壁礁石可画,须在近处特写飞溅的高大水花,以见海的气势。今天祖国有辽阔的领海,海边即为祖国的大门,国防、渔业、工商业重要建设所在,眼看全世界,画海洋有重大意义。古人画山林经验丰富,画海较生疏,今天必须补课。
一般情况,小池静止,沟渠流动,溪河流动带小波,湖泊面大,无风时起着粼粼的簟纹,大风时激起巨浪,但不同于海洋。
流动的沟渠,盈科而进,曲折倾注,水纹宛转流利,不成叠浪,可用灵活的柔和的线条来描写。
山涧地势倾斜且有石块,水急又遇有障碍,成击搏之状,水在石隙挤出来,或在石上跳过来,形势紧张,要画质好像潺潺有声。
三峡湍急,水纹作旋涡倒卷之状(黄河亦有此状),不能用一般波涛画法来描写。长江下流,地渐平坦亦较宽阔,急流稍杀,却具有滚滚不尽之概。
水库—人工湖,为古所未有的山川巨变。过去穷山荒岭高亢不毛之地,主要原因在缺水;今在劳动人民手中,变为山明水秀之乡,不仅风景优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更发挥了伟大效用。画水库可结合新建设。如:大坝、渔业、工厂、发电站、疗养院等,甚而发展为一个山中新城市。有山有水有生活,真是山水画的好题材。波澜壮阔的新湖景,也象征了波澜壮阔整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建设。
河纲地带及新运河两岸,今天也面貌大变,河道有的已经按计划改变了原有的水道,直直的整齐的显得气魄开朗。新运河两岸,筑有公路,种植林木,配合大片稻田及电气化水利化新设备,这是现成的社会主义新图景。
传统法,水不染色,即染色也不过青汁一抹。水本无色透明,青色,乃是青天的倒影。深渊积水,也呈青色,再深呈黑色。水面既能反映出天空青色,即可能映出其它色,朝旭暮露,水映红色,所谓金蛇万道,至为壮丽。土壤流失也能染入水中,黄河流过黄土高原成黄色。瑞金为红壤地区,绵江也呈红色,象征了热血沸腾的革命英雄。今天把色彩丰富起来,以增加真实感。根据客观影响,可打破旧框框,染红色或染其他色。
古人画水,从不见有倒影,古人不是不见倒影,认为水是空明的,倒影是一刻儿的印象,水平如镜,照见倒影,风起水涌,不见倒影,有倒影也跟着岸上的实物变化不定。古人不画倒影,是画永恒的水。在艺术性处理上,水与实景在章法上作虚实配搭,水既作虚,不须实画。今天讲,倒影可画可不画,如要虚处实画,就打破旧框框画一些倒影,以增加真实感。
画波浪,不问远近粗细,长长的一条直线或波曲线,务须保持平势,表示水平面。虽然轻轻的画几笔,也要练之有素,金拱北说:“平日遇废纸,辄为练习。”他对画水线条技法有经验,他说:“线纹须长而灵活,笔断气不断,形断意不断”。总之:描写技法,要轻松、灵活、凝练、贯气。生活上,要细心观察,分析江湖河海不同形态,并体会其变化规律。
波纹,浪峰,近大远小,渐远渐缥渺,以至虚无,古人所谓“远水无波”,这是指水面的透视。
云
画山水,下笔不能忘掉一个气字。地球包围在大气层中,自然界一切现象都与空气紧密的联系着。空气看不见的,山林可以看出远近现象,这就是空气隔离关系。空气在冷暖燥湿影响下,起了变化成为云、烟、雾等,则又可以看得见。
金拱北说:“古人以‘烟云’二字,称为山水之源,虽一勾一点之中,自有烟云存乎其间”。画山石树木非但要配合烟云,而且即无烟云,也不能脱离空气隔离所产生的一切现象。
传统看法,天空及云属于虚处,因此对天空偶尔一画日月飞鸟外,对美丽的云彩,从不理睬。可是对山上白云,却很注意,这就是认为云是虚的,与实物的山起艺术性的虚实调节作用。山是实是静止的,有云,山就空灵,整幅画也空灵。云流动的,变化无穷,显得山也蠕动多姿,所以有了云山也变活了。山与云是虚与实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海拔较高,连峰叠嶂,深涧邃壑的山区,尤其南方气候温湿,都经常多云。黄山云海,全国闻名。庐山多云,见不到真面目。假使没有云,风景会逊色不少。其他如泰山、华山、峨眉均有云海。井岗山万峰插天,有了云更觉得崇高伟大。黄洋界前云起时,云头滚滚,猛触峰峦,宛如万顷沧溟,汹涌来潮。
艺术处理上,云对山形有剪裁作用,对直直的道路,整大片的建筑群,嫌太显露,用云一遮有含蓄不尽之感。如果要把山拔高、加深或推远,只要用云遮脚、遮腰或遮头,便得到好的效果。古人画山留白处即在画云,要云白,只有加重山,山愈重,云愈白,云愈白也反衬了山的厚重。所谓“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画云,也是不画处有画。
传统云法有两种:①、勾云,②、烘云。勾云用线条勾出轮廓和层次,或画堆叠的稳定的云头,或画舒卷的流动的行云,都要笔笔灵活,有轻薄的感觉。勾线条用墨要淡,所谓“行云流水”,在轻轻勾勒几笔中,便见到云和水的神意。工细及重彩画用勾云较统一,且富有图案趣味。一般水墨画,烘云只在留白,不能涂粉。工细及重彩画可以涂粉,以使统一,绢本,粉涂在绢的反面,使勾勒笔划不致掩没。正面绿墨线条,再复一笔粉线条,图案趣味更足。一般画多用烘云法不勾线条,更显得云的轻松。
烘云法,用水晕,用墨积,在山上层层烘托,自觉云气蓊郁。如果设色:浅绛山,云边用淡墨汁或青汁一染;墨青山或墨绿山,云边用淡赭水一染,会更增云的厚度。染法,先把纸打湿,用色轻轻一染,不能有痕迹。
勾云和烘云,有时可结合画,以烘为主,略勾几笔,或提提精神,或增加层次。总之,山要重,云以轻,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山与云是一个整体。
云在山水画中并不占主位,却在艺术性上有重要性。留白处要十分匠心经意,注意边缘和形状的自然。古人的“吹云”法,目的在追求轮廓的自然。
岚气附着地面,使高山作有规律的上深下淡。云是流动的、成片的、脱空的,有时堆积,暂时静止;有时片片游离,或分或合有变化。烟是飘忽的。雾是整个空气的密度增加,漫天连野,把自然界有形象的东西都罩上一袭轻纱,浓雾时什么都看不见。烟、雾、云稍有区别。
缕缕炊烟,划破屋面及树梢,可破实为虚。厂烟蓬蓬勃勃可增画面气氛,说明工业生产繁荣。在天空处可用黑烟,如果后衬山林,可勾白烟,当作断云来画,也是破实为虚。厂烟不能过浓,浓黑的烟是烧煤有浪费,不科学。厂烟在工厂群,可黑白兼画,也可间以浅黄色烟,要组织得好。拉回声放的汽,全是白色。全幅都淡如影的雾景,传统上没有见过,今天可以创新,亦别有韵致。不过最近景要有一二点最深处,画面有重心。深淡对比之下,也把境界推远。重庆山城及嘉陵江冬季多雾,别有一境。实则,江、海、湖泊多水处即多雾,南方空气湿也较多雾。雾中境界,山林屋宇,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混茫一气,缥渺不尽。古人写雾,写意而已,仍很清晰。在现实主义下写雾,恰恰成为虚写,不过也要“淡中见笔”。
天气
四季有寒暖之分,总的主宰是太阳,是太阳的光和热。元黄子久说:“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能画此者为上矣”。清汤贻芬在创作上把气候与景物的关系说得更具体,他说:“景则因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故下笔贵于立景,论画先欲知时”。“景”反映了“时”,“时”支配了“景”,“时”和“景”不可分割。作画固然在写景,而写“景”必须明确写什么时候的“景”,这是现实主义的严肃的创作态度。
郭熙说:“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又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艳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观察四时不同景色,引起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画既“代山川而言”,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主观与客观一致起来。
郭熙所讲,是指祖国在温带上四季景色的一般现象,祖国毕竟幅员广大,南近热带,北接寒带,岭南花开不断,昆明四季皆春,海南不知冰雪。东北在一年内有悠久的时间在冰封雪冻中,气候的不同,影响同一岁月中景色的不同,也影响到人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情况的不同。
山不能动,而树头、草梢、烟云、帆樯、旗帜等因风则动,山也似手在动。工厂群的烟汽蓬勃;江湖河海的帆樯飞驰,建筑物上的红旗飘扬,以及万木怒号,云水飞腾,有风,画面生动起来了。
传统看画习惯,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如果烟帆旗帜向左飘,即成为西风,最好画东风,创作上有意义。在摄取景物某一角度,表现在画中,可能不一定是东风,又当别论。
晴时,天朗气清,山石树木交代清楚,虽有空气隔离,还是明确的。同一晴天,南北地区有些小异,例如塞上及秦晋高原,海拔高,空气薄,天空觉得特别蔚蓝,远山树石历历可数,看上去和近山差不多。唐、北宋画家,多数生活在北方,所画山水,远近深浅相同,或许于法有关,姑待研究。南方空气较浓,虽晴空爽朗,而远山近山两相比较,深浅层次明显。晴山较多画,阳光足,山石明暗度强,但也不能刻露,不能干枯,苍苍茫茫,还是有空气存在的世界。
雨景总带烟云,特点在画得润泽浑茫,充分发挥水的效用。大雨、烟雨、微雨、云雨境界有别。夏日雷阵雨,用泼墨水润笔夹细笔于天空,或满纸斜斜的拖出雨丝雨脚。山石树木及一切建筑物,可虚虚实实,有隐有现表示有的已为粗大成条成片的雨丝遮断。雨丝斜,有阵风,要注意风向的一致。近人有用矾水画雨丝,也是一法。
烟雨模糊,微雨有时较清晰,可先打湿了纸,层层渲染,即使不打湿,笔端水分也要多些,但不能笔墨漫漶。
雾雨带烟,有时比微雨更清晰,甚而有时比晴天更清晰,所谓“雨过天晴”,多数在阵雨之后。在天光反照之下,沉沉的山林衬得黝黑如铁。
雨中山不一定一片模糊,也有在微光反照中,丛树是苍黑的,岩石上有了水,好像罩上玻璃面,整个一座山会变得玲珑透明,没有亲眼见过想像不出。
江南多雨,米芾住镇江创造雨景画法,后世称为“米派山水”。江南气湿,即没有雨也不断烟霭,看上去,眼中滋润,心中舒服。清吴石仙画雨,充分利用水份,雨意更为真实。有人以为吴画病在甜熟。多加渲染,确能流于甜熟,要润湿不甜熟,必须毛而不光。
山石树木,统一地为雪覆盖,粉妆玉琢,富有纯洁的美感。北方较寒多雪,唐、北宋人较多画雪。南宋而后,画家多集中南方,南方气候较温暖,山青水碧,但也下雪,所以古人画冬景,还是以雪景为代表;否则,有人要笑为“干冬景”。祖国地大,边远地区,如青海、西藏等,有的插天高峰,终年积雪,时虽盛暑,山顶白雪皑皑,山下红花繁繁,这种美丽的奇景,古人梦想不到。
传统画雪景较多墨画,取其纯洁。一般画法,用淡墨烘染天空、水及山谷石隙凹处,纸留白处即为雪。实际下雪时,一片茫茫,天和水并不黑,但非把馀纸烘黑,不能见到雪的白,而且愈烘黑,愈见雪的白。在雪光对照下,山石凹处,背暗处,确很黑黑的。
雪景、山和石不能多皴或竟不皴,多皴不能表现雪的厚。着重烘染,要层层加厚。烘染中也要见笔,山还是山,隐隐见骨不是棉花堆。
雪景,天空烘淡墨有寒意,晴雪,天空可烘红露作为曙光,“红妆素裹”分外妖娇。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往往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天是冷的,心是热的,画面应该也要有热腾腾的气氛。
绢本重彩雪景,有雪处可涂粉。一般水墨画雪景,点苔,树枝,山头偶尔也可用粉剔刻醒目。如果要不妨碍笔触,生宣纸及绢有雪处都可用反托法。
“弹雪”是古法,画面将干未干时,用粉轻轻弹出纷飞的粉花,一般用于人物花鸟,不用于山水,但根据题材及画面需要,不妨灵活运用。
冬山如睡,大雪封了山,更形沉寂。但人的生活并不为自然环境所限,例如:雪中打猎,滑雪竞审,保卫边疆以及其他进行雪地生产。还有历史上红军长征翻过雪山;筑路英雄在冰山雪海中开凿二郎山;工人在北大荒手创油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这都是震惊世界壮丽的诗篇,亦绘画的好题材。山石背景不能画得沉寂如睡,而要画得雄伟瑰奇。非但画雪,还要画冰,如世界雪线以上的高峰、冰林、冰窟、冰桥等,不仅古人没有画过,也从没有人见过,这般奇境,留得我们来描写。
明暗
地球在旋转,太阳在照射,由于太阳的光和热,使气候寒暖变换,朝夕明暗交替。西洋画突出地重视“光”,非但物体明暗阴影要遵守一定角度和一定强弱的光,即色彩也以光为根据。国画传统习惯,不注意具体的光,物体只有概括的明暗,而且没有影子;色彩也不受光的支配,只用些单色、本色。不过明暗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十分重视的,只是重写意,不完全为客观现象所囿,这是和西洋画分歧之一。
中西技法分歧,最明显是夜景的表现。国画夜景,山林屋宇历历在目,不过画得烟雾迷离显示夜意而已,或者借月亮、灯火标志一下。相传宋人有“夜山图”,今难见到,但按传统技法习惯,决不会与西画夜景相同。油画作夜景,效果最真实。国画限于工具,限于美的哲学及欣赏习惯,国画自有独特的表现方法。今天为了反映现实生活,如果遇到传统技法不够应用,在不妨碍民族形式完整之下,可以酌量吸收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优点,来丰富我们的技法。
夜是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几不成画,但能见到景物,又不像夜;既要是夜,又要见物,这是矛盾。黄宾虹老年画山水,把无数点和线累积成面,浑然一片,满纸黑沉沉的,分不清山石树木,都大有夜意。画不妨暗黑,但必须暗中有眼—有几点明亮处,如灯光、月亮、烟云、水光等透透气,即可打破沉闷局面,而且明暗对照,显得强烈有精神。工地施工,打场抢收,往往连夜突击,灯火辉煌,人群活动紧张;冬季夜校,窗透灯火;山村电气化,电灯点点,边防关隘,战士兀立月下、海边、山巅,这类画面都易于处理。
传统“升日图”必配以海涛,因为祖国东临大海,日从海面升起,西为大陆,所谓“日薄西山”,专指夕阳,故“”字(莫)即暮字,日在草中,暮了,这是民族习惯,当然也可不拘。海上旭日确很壮丽,日涂朱砂,天空烘红及朱砂,波涛汹涌,也染红色,色调统一,天水交界处画出云气,近下角大浪花空白,统一中有变化。树顶罩以朱砂以示曙光,亦是创新。创传统上早已有人用没骨法画旭山,全山涂石青,以花青白皴;山巅涂朱砂,用洋红勾皴,并点缀小树。远山烘深朱,天空烘淡朱砂,间以云气,绚烂夺目。盖群山中的最高峰头,阳光最先射到,特别光亮;下部为他山所遮,还是暗的,此景只有目睹者才知道。
从暮春、夏、初秋一段时期内,北方晴天,由于空气干燥,山显得特别翠绿,古人创为重彩,青绿山水,有生活基础。同在这时,南方山虽也翠绿,但由于空气浓厚,看上去没有北方山水这般明净。晴朗的天空,浮云片片在天上飞,云影片片在山上移,翳影处山作青色,阳光直射处山作绿色;或者这座山有云影,那座山有阳光,一山青,一山绿,色彩分清,这是小青绿的真实标本。赭墨画山头,一片黑,一片赭,也在表现云影与阳光。完全晴天可全着浅绛,完全阴天全可着墨青或墨绿。赭山凹处染汁绿,汁青或淡墨,赭处即阳光。如果赭色全罩汁绿,赭是土,绿是浅草,草不太盛,透见土色,这是初春晴山。
今天多画晴朗的天,不过明洁不能浅薄。多加渲染,以求浑厚,又要防灰暗,明不薄,厚不灰,方为入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