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是啊,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而诗人则需要掌握其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一】
万世先师孔子则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而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就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如此,在后世,文人们便将这两者统称为诗歌。
今天有空,翻阅了一下《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偶有感悟。这些诗词中让我从他们简单的文字中,读到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人文感情的流露,对自己爱情的释放,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浅显的文字更是诗人自己对情感压抑的一次释放。
在品读这些诗时,我们不了解诗人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情和历经情况,但我们能从品读诗人的诗时从他文字中去体会诗人眼中的人情世故。
譬如:诗人对故乡的赞美,对男女少时爱情的追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人情世故的感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对当时时政的批判……
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深刻的感悟诗中那些朴素却又精致的文字,去研讀这些看似精致却又如此接地气,如此原味,如此让人感慨万分的文字。
【二】
当然,从这些浅显的文字中让我感触颇深。更让我明白什么是诗歌?
诗歌,就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所以,我们在读一部诗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还要了解生活的年代背景,再从诗人的文字中去感悟他所写的文章是带着怎样的境况。
读诗,不仅能陶冶情操,增长见闻,提高个人内在修养。更能激励我们该如何学着去思考人生,去表达爱,去感受生活。
【三】
同时,也在教我们写诗时都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该柔情时,便要低婉吟唱;该在离别时,却让人觉得欲说还休。
如:《乐府诗集·长歌行》中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从诗句的后面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能感悟到所谓年轻力壮的时候,如果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即使你悲伤懊恼也没用。如此简短的两句话便表现出诗人该柔情委婉的时候便低婉呤唱,却在想要讲述的时候有欲说还休,留给读者深深地回味与遐想。
第二、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以简单的文字,刻画不一样的情怀。(以寥寥数字,便能感动天地。)
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诗人通过回忆母亲一段看似平常的举动。
讲述游子临行前慈母为其缝衣的场景,以文字凸显并歌颂我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诗句以简单的文字讲述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简单的文字却为我们读者刻画了一幅让人感动天地的画面,诗句中的情感是如此的真挚与自然,以致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第三、作为诗人,在创作诗的时候:尽量用简朴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正如: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该诗含蓄简单地写出诗人久居异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流露出山河依旧,但却人事不同的现象。所以才让诗人有感而发的写道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人以简单朴实的言语,道出当今社会发展快速,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外出求学务工,可再回到家乡时却感到早已物是人非。诗人以简单质朴的文字给我们在品读这首诗时,觉得该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在读者细品诗境时,感到别有一番天地。
第四、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具有时代的感召力。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节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中的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诗句的排篇上,诗句的前后用七字句和中间用九字句,做到了句句蝉联而下。
诗人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也做了简单朴实的写法,如“广厦”、“大庇”、“天下”、“欢颜”、等字眼的雕琢,从而使读者在朗读的时候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读者在阅读该诗的时候,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展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那种“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能使读者在歌咏时足以表达自己激奋的情感,使得能与诗人有着感同身受的感叹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此可见,作者简单的语言却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我们当今诗人或文人墨客们所要具备的精神。写出具有当今社会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能反映当今时代的民俗风情等事件。
【五】
我想,或许这就是写人人对诗歌的模样吧,不同的人读诗,因其身份,经历,环境的不同,那么对诗歌品读的模样也是多种多样,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个“情”字。
读诗的人,只有用“情”去读一首,那么他才感同身受的去领悟诗人的每首诗,都是在用“情”写诗,用“情”爱诗,用“情”懂诗。
——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是啊,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而诗人则需要掌握其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一】
万世先师孔子则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而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就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如此,在后世,文人们便将这两者统称为诗歌。
今天有空,翻阅了一下《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偶有感悟。这些诗词中让我从他们简单的文字中,读到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人文感情的流露,对自己爱情的释放,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浅显的文字更是诗人自己对情感压抑的一次释放。
在品读这些诗时,我们不了解诗人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情和历经情况,但我们能从品读诗人的诗时从他文字中去体会诗人眼中的人情世故。
譬如:诗人对故乡的赞美,对男女少时爱情的追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人情世故的感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对当时时政的批判……
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深刻的感悟诗中那些朴素却又精致的文字,去研讀这些看似精致却又如此接地气,如此原味,如此让人感慨万分的文字。
【二】
当然,从这些浅显的文字中让我感触颇深。更让我明白什么是诗歌?
诗歌,就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所以,我们在读一部诗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还要了解生活的年代背景,再从诗人的文字中去感悟他所写的文章是带着怎样的境况。
读诗,不仅能陶冶情操,增长见闻,提高个人内在修养。更能激励我们该如何学着去思考人生,去表达爱,去感受生活。
【三】
同时,也在教我们写诗时都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该柔情时,便要低婉吟唱;该在离别时,却让人觉得欲说还休。
如:《乐府诗集·长歌行》中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从诗句的后面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能感悟到所谓年轻力壮的时候,如果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即使你悲伤懊恼也没用。如此简短的两句话便表现出诗人该柔情委婉的时候便低婉呤唱,却在想要讲述的时候有欲说还休,留给读者深深地回味与遐想。
第二、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以简单的文字,刻画不一样的情怀。(以寥寥数字,便能感动天地。)
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诗人通过回忆母亲一段看似平常的举动。
讲述游子临行前慈母为其缝衣的场景,以文字凸显并歌颂我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诗句以简单的文字讲述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简单的文字却为我们读者刻画了一幅让人感动天地的画面,诗句中的情感是如此的真挚与自然,以致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第三、作为诗人,在创作诗的时候:尽量用简朴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正如: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该诗含蓄简单地写出诗人久居异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流露出山河依旧,但却人事不同的现象。所以才让诗人有感而发的写道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人以简单朴实的言语,道出当今社会发展快速,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外出求学务工,可再回到家乡时却感到早已物是人非。诗人以简单质朴的文字给我们在品读这首诗时,觉得该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在读者细品诗境时,感到别有一番天地。
第四、作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具有时代的感召力。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节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中的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诗句的排篇上,诗句的前后用七字句和中间用九字句,做到了句句蝉联而下。
诗人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也做了简单朴实的写法,如“广厦”、“大庇”、“天下”、“欢颜”、等字眼的雕琢,从而使读者在朗读的时候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读者在阅读该诗的时候,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展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那种“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能使读者在歌咏时足以表达自己激奋的情感,使得能与诗人有着感同身受的感叹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此可见,作者简单的语言却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我们当今诗人或文人墨客们所要具备的精神。写出具有当今社会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能反映当今时代的民俗风情等事件。
【五】
我想,或许这就是写人人对诗歌的模样吧,不同的人读诗,因其身份,经历,环境的不同,那么对诗歌品读的模样也是多种多样,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个“情”字。
读诗的人,只有用“情”去读一首,那么他才感同身受的去领悟诗人的每首诗,都是在用“情”写诗,用“情”爱诗,用“情”懂诗。